2024年北京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24-05-20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者:yuzijie

 

2024年,北京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切实巩固职业教育“新京十条”落地成效,着力落实国家“一体两翼五重点”总体部署,持续推进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扩大高技能人才供给,全面提升对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一、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督促职业学校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开齐开足开好思政课,配齐配强班主任、辅导员。教育引导师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扎实做好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指导职业学校落细落实思政、学生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工作要求。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法学习贯彻实施,开展“铸工匠心立报国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统筹推进“未来工匠”读书行动、职教学生读党报活动等,推动职业学校书记、校长带头调研宣讲,组织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文明风采”等育人活动。加强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

3.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中高职思政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充分发挥北京市新时代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作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加强思政课和德育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资源建设和培训辅导等工作,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突破、优化首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管理,优化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统筹优化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专科人才培养和贯通培养等项目规模。推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试点工作进程,研究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试点工作。联合研究优化专升本考试办法和培养方式。

5.推进“双高”“特高”等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第一轮“双高”计划省级绩效评价,做好第二轮遴选准备工作;开展北京市第二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和实训基地(工程师学院、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验收工作。开展承接国家提质培优任务监测,推动承接项目任务建设总结和成果凝练,做好国家期末验收准备。

6.打造京津冀跨省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助力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改革示范园区,推动职业院校与市属本科高校、行业企业聚焦京津冀产业需求协同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探索本科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资源集聚的“校—企—园”发展共同体。

7.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加强对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跟踪监测和动态管理,推动联合体内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紧密对接企业需求,有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适时启动第二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聚焦国家重点产业链以及重点主导产业,支持组建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导校企联合培养产业急需人才、解决行业企业实际生产问题。

8.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深入开展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面向产业前沿打造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推进第二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教材监测、首批马工程教材建设工作。推动数字化深度应用,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北京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支持学校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

三、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9.加快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北京高精尖产业、超大城市运行、高品质民生需求,做好2024年中高职新专业备案和撤销工作,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设一批新专业。开展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加强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完善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开展近三年新增专业质量监测评价。

10.统筹推进产教融合项目。精准对接首都现代产业需求,开展“入学即入职、工学结合”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试点,推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在一线岗位现场培养一批复合型紧缺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组织高职书记校长走访企业。协同培育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指导学校积极协调实习单位为实习生参加工伤保险。

11.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协同完善义务教育后职普两类教育间的转换通道和融通机制,推动职普资源共享、连通互认。深化综合高中班办学;支持高水平本科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协同推进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提供多元选择机会。举办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继续打破中高职参赛界限,邀请本科高校和京外学校参赛,探索基础教育学校参赛方式,进一步完善市赛管理体系。承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周密组织国赛参赛工作。

12.推进科教和产城教融汇。聚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对接两区建设、三城一区等建设需求,提升城市副中心职业教育水平,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造央地合作、部市共建、校城融合、研产结合、国际合作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13.加大职业技能素养培训。支持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社区学院(成教中心)、行业企业等协同联动,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乡村振兴等多元化人才需求,优化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在校学生、在职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再就业人员、社区居民、残疾人等广泛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实用职业技能、文化文明素养和就业创业培训。

14.深化职业教育援助合作。推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融合与创新发展,扎实推进固安示范园区建设与招生,支持雄安新区、廊坊北三县职业教育提升质量。落实教育部有关部署,对口援助新疆和田、青海玉树等地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京蒙、京赣、京沈等职业院校交流合作。

四、监测激励、促进教师队伍及教科研能力建设

15.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实施教学改革项目中期检查。设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专项课题,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和培育一批加快实现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新思路、新理念和新举措。

1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聚焦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双师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组建产业教研室,支持职业院校吸纳企业高技能人才任教。办好北京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思政课比赛、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等教师类比赛,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17.开展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测评价。依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通则》,以学校专业(群)为载体,监测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达成度,提高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测和改进能力,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形成注重发展、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创新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

18.完善职业学校教师激励制度。落实北京市职业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激发办学活力,发挥职业学校技术技能培训功能和师资优势,支持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开展社会服务。经考核合格的职业学校社会服务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后的净收入可按最高70%比例提取作为绩效工资来源,调整绩效工资总量。

五、开放合作、提升首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19.打造首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完善“丝路工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工作机制,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举办第四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国际影响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探索构建国际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体系。

20.提升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推动境外办学项目提质升级,推广“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鼓励高水平职业学校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或应用型大学举办合作办学项目、设立国际学院,开展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职业技能共训等项目,在教学改革、证书引进、教师培训、国际比赛等领域深入合作,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职业院校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职业素养。

六、示范培优、持续推进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

21.培育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机制,与促进区域治理相结合,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和示范项目创建,发挥市级专家指导作用,培育认定23个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开展学习型城市监测工作,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交流,深化城教融合。

22.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区、街乡、村社四级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北京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作用,优化社区教育统筹协调机制,组建社区教育专家委员会,加强社区教育骨干队伍建设,培育样板社区学院、村(社区)特色教学点。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形式,遴选京韵特色社区教育示范项目,培育社区教育品牌课程,开发互动体验式课程及学习线路。开展生态学习社区建设试点,研制生态学习社区标准。开展“数字读北京、京韵进社区”活动,推进全民阅读。评选第十五批首都市民学习之星,举办第二十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宣传推介终身学习品牌。

23.创新拓展老年教育办学体系。积极引导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举办老年教育,扩大老年学习资源供给。进一步拓展老年教育办学体系覆盖面,向社区、村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延伸,创新办学模式。举办第三届“熠·京秋”老年教育文化艺术节,开展智慧助老公益行动和学养京城系列活动,培育认定一批老年学习示范校(点)和老年学习共同体。加强老年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开展课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做好发展数据监测。充分发挥“北京老年教育协作会”作用,扩充成员单位,促进资源共享。

24.深化家庭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协同机制,发挥“首都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优势,实现横向连接与资源协同,开展家庭教育优质资源调研、设计和推优工作。支持各区深化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室)建设,培养家庭教育骨干队伍及志愿者,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依托“京学网北京家长培训平台”“ 北京市网上家长学校”等平台,创新家长学习形式和载体,线上线下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录制课程资源,共享普惠性指导服务。

25.完善建设市民终身学习平台。推进数字化赋能终身学习,优化“京学网”功能,提升资源汇聚与融通能力,促进市区学习资源联通,更新丰富市民“云学堂”课程资源;打造终身学习服务综合入口,增加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模块,探索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共享社区综合服务资源,大力提升“京学”品牌影响力。扩大北京市学分银行应用试点范围,支撑服务“三教统筹”,探索“基于学分银行的课程跨校共享与学分跨校通兑试点项目”;推进非学历教育培训成果信息存储与认定转换,为更多市民建立终身学习档案。

七、统筹兼顾、强化宣传引导维护安全稳定

26.深化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市级层面各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系统联动,建立定期沟通会商机制,针对各单位在“新京十条”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定期调度工作进展,做好相关政策统筹实施和配套衔接,精细化推进“北京方案”的深入实践。

27.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举办职业教育宣传月,深入宣传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展示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宣传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支撑首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重大贡献,宣传职业院校优秀师生和榜样人物,营造崇技尚能、全民学习的浓厚氛围。

28.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以党建为引领,落实院校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坚决防范校园欺凌。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实习管理要求,建设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系统,加强过程监管和数据采集,动态跟踪监测学生实习情况,切实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全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加强日常值班值守和重点场所巡查检查,主动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隐患。

    来源:https://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202405/t20240515_3684138.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