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08-12-17 来源: 北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xuxiang
一、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乌鲁木齐市教育发展“十五”计划实施以来,乌鲁木齐市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市教育工作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基础,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中心,积极探索现代教育规律,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双语教学民汉合校成果显著,师资队伍素质继续提高,是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一)各类教育稳步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在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建设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幼儿园236所,在园幼儿38218人;小学共有180所,在校生17377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4210人);初中学校77所,在校生8105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843人);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337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61人);普通高中68所,在校生5579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359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568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33人;成人各类培训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01所;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528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03人),学校规模稳步增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不断增加;市级示范性高中已达到19所,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有一所国家级优秀高等职业学校、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专学校、一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努力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全市七区一县已全部成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广大教职员工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育人为首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正在不断提升。
(二)教育投入稳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提前完成
“十五”期间,全市用于教育经费的总投入达到280798万元。2005年,教育的总投入达到70028万元,其中预算内经费达到49221万元,占教育总投入的70.3%,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有效机制。
“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6.06亿元,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学校舍面积456576万平方米,其中: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资金7964万元,完成项目38个,改造危房73767平方米;撤并了教学点30余个,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国办普通中学占地面积达4811706平方米,建筑面积1572463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1.49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达2589139平方米,建筑面积567685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27平方米;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率为40%,普通初中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率61%。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61.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69.1%;音乐器械配备达标率64.7%、美术器械配备达标率64.7%、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1%;66.7%的普通高中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全市中小学生平均每15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民办学校自筹资金办学,学校占地面积76883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6999平方米,在校生已达2万人。
(三)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全市小学教职工10367人,其中专任教师9392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022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7987人,占专任教师的85%,生师比率18:1。中学教职工11548人,初中专任教师5427人,学历合格率99.3%,其中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351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4.8%,生师比率15:1。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46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50人,学历合格率72.3%,生师比率10: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384人,高中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2375人,学历合格率87.6%,生师比率16:1;从事特殊教育教职工人数162人,其中专任特教教师118人。2003年至2005年,全市培训中小学教师16176人,选派106名干部参加各类培训,126名干部到内地挂职锻炼,接收疆内兄弟地州46名干部到我市学校挂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整体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全市中小学实行了全员聘用制。以师德为核心,以提高育人能力为重点,采取脱产培训、上岗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积极加强教师教育。2005年,全市教职工达28194人,较2001年增加1710人。
(四)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大力培养“民汉兼通”人才。
“十五”期间,我市把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积极培养“民汉兼通”人才,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市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民汉合校,民汉合校小学45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2958人;民汉合校初中20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9885人;民汉合校高中12所,在校少数民族学生8492人。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双语教师培训放在首位,制定措施,落实责任,采取脱产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方式,大力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至2005年底,已培训双语教师224人。
(五)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区县政府统筹管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责任。
从2004年开始,市教育局先后向区县教育局下放了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和短期培训机构的审批管理职责,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2006年开始将21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移交有关区县人民政府管理,市教育局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学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在一些义务教育的“盲点”和群众就学不便的地区新建或改建了部分学校。积极按照中央、自治区关于剥离企业社会职能的要求,“十五”期间先后接收企业办学校52所,企业办中小学移交政府管理工作基本完成。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十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先后制定了《乌鲁木齐市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申辩权,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中小学教学用书管理,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明确提出德育工作要“管理到位、领导到位、队伍到位”,开展德育达标学校评估工作,全市7所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德育达标示范学校,5所学校被命名为自治区德育达标校,14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德育达标校。
(七)学生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小学生巩固率99.8%;初中阶段入学率99.3%,巩固率99.8%,初中生升学率90%,城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升学率80%。城市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9.77年,国民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二、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的教育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为今后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各类教育的发展同全国尤其与发达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
(一)全市中小学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
<前一篇: 河北省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后一篇: 甘肃省“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