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促进部分北京中央高校向外转移

发布时间: 2021-10-12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发布者:yuzijie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1—2025)》。其中提到: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此外,《规划》还提到: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开创新局面

积极推动教育领域疏整促工作,严格控制市属高校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以建设良乡、沙河大学城为重点促进部分中央高校向外转移,聚焦推进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市属高校向外疏解,教育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14所优质学校,北京学校、黄城根小学分校等已开始招生。

积极参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4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3交钥匙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以援藏、援疆等为重点深化教育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贡献,形成了北京经验。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更加显著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市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国际学生和高端学术交流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持续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教育功能

深入落实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部分普通高校,压缩高校中心城区在校生规模。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成使用。加快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校址整体腾退。统筹新老校区资源,结合区域规划和功能,有序推动已疏解高校老校区腾退空间的合理利用。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向大学城转化,建设结构合理、要素齐全、职住平衡、充满活力的科教融合新城。加快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和中央民族大学丰台校区。研究推进相关高校到郊区落地,努力推进实现区区有高校的目标。

()深化跨区域教育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紧密结合对口支援地区实际需求,细化完善教育帮扶机制,提升教育帮扶精准度和实效性。办好内地民族班,落实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好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帮扶作用。强化与发达地区交流合作,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平台和项目合作,共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

()支持双一流建设

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发展的引导机制,支持高校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一流大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引导一流大学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动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双一流大学与其他在京高校学科合作共建,深化校际平台合作,加强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学术水平,深入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构建市属高校与中央高校学科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新模式。

()深化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改革

完善市属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改革市属高校考核模式,建立分类的财政支持政策,深化市属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高校在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聚焦国家、北京和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设置专业,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科交叉,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加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面向国家发展和首都急需,集中力量发展最具优势和前景的学科专业,深入推进行业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培养品学兼优、能力突出、社会需要的行业建设优秀人才。

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开展高相关性理论探索和科技创新,重点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应用型建设人才。

()深化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发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依托的智能教学系统,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深度学习等技术,实时监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状态,刻画知识图谱、能力图谱,为学习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服务,支持差异化的和个性化的,支持北京开放大学在智能教学领域先行先试。

研发设置适应一线教学需求的智能助教系统,利用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全程助教支持,帮助教师完成查找资源、批改作业、在线答疑等辅助性工作,支持教师课堂教学,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支持研发符合在校生学习需求的智能学伴,为学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21.1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