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是为了更好的立

发布时间: 2018-09-1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dongqingqing

 

        疏解首都教育的目的,是解决首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和冗杂的发展负担。“破”,是为了更好的立。

    厘清问题

    人口急速膨胀导致基础教育规模供给过度匹配。随着城市外来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区激增的学生数量对教育资源存量产生了稀释效应,首都需要同步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在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的同时,根据首都城市人口调控目标,合理布局新增教育资源,引导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合理流动。

    产业布局调整导致职业教育类型供给过度匹配。未来北京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将突出高端化、服务化、聚集化、融合化、低碳化,致力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素质培养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首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发展重心需要结合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合理调整。对于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的专业要撤并,对限制性发展产业所涉及的专业要撤销;在业已形成的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公共事业类为主导的五大专业格局下,重点支持面向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优势高端服务业的专业发展;重点加强一批紧缺人才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比如养老、社区服务等。

    忽视特色发展导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重复匹配。当前首都高校的专业设置覆盖面全,有些专业重复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首都社会发展亟需的专业设置不足,一方面致使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力有待提高。由于一些专业投资少、运转便捷,导致一批高校不顾自身特色和类型开展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导致过度输出人力资源而使相关专业人才供大于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资源不匹配,将不利于区域内分工协作。

    有序疏解

    根据教育对人口的吸引力,应当首先疏解中央院校。2015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招生达到32.28万人,其中中央部门招生21.1万人,约是地方部门招生的1.9倍。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中央政府应率先示范,将过度聚集的中央部属院校资源向外疏解。

    随着首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疏解相应专业而非疏解学校。配合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区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重点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目前,京津冀区域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群为依托的各类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在教育上,应当根据沿线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发展相关学科和专业,营造与产业链相适应的教育创新环境,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和智库。从资源要素的调配考虑,配合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疏解相关专业,比疏解学校更为有效,也更为可行。

    根据首都环境资源的承载力,疏解增量教育资源而非存量教育资源。为缓解首都环境资源承载的压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2014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其中规定,不再扩大高校和中职学校的教育规模和新增教育用地。实际上,随着首都中心城区人口以及大量流动人口向新区迁移,新区的教育资源配套有待完善。远郊区县面积大、人口密度低,依然具有较强的教育消化能力。面对政策限制和实际需求,首都教育现有的存量资源要考虑向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调整,而新增资源只能考虑在异地发展和扩充。同时,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存量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首都特质的人才。因此,向外疏解增量教育资源、对内优化存量教育资源,更有助于提升首都教育的综合承载能力。

    根据首都教育发展水平,疏解低层次资源而非高层次资源。北京的教育门类高、大、全,不仅表现为高校学科专业齐备,而且不同教育层次的在校生规模都很大,特别是研究生和成人本专科生规模与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北京要建成科技创新中心,疏解低端产业,发展高端新型智能产业,就要改变目前北京高等教育不分主次的发展理念,尊重首都的发展定位、需求和教育规律,集中力量先行建设高等教育的优势领域。具体表现为,加大研究生及以上教育的培养力度,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精尖人才;向外疏解京外生源的成人本专科教育、网络本专科教育,利用本市高等职业教育消化吸收本地成人本专科教育需求。因此,保留高校的高层次教育资源,疏解低层次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展现首都教育在全国的引领和示范功能。

    保障先行

    建立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协调沟通机制,促进系统开放。保持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保障协同发展教育资源的配套与完善,满足联动主体的参与要求和发展需要。

    建立教育资源疏解的评估和补偿机制。增添扰动因素评估和补偿机制在推进教育协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评估机制能够灵活地反映教育协同发展实力、效率和潜力,同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补偿机制能够及时发挥正向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因此评估和补偿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引发区域教育系统“涨落”,形成新的不平衡态,进而激发地区教育发展活力。应当注重行政契约在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推行已签署的行动计划,谨防各种协议、计划成为一纸空文。进一步明确疏解教育资源的类别、层次,研究制定支持、引导在京高校搬迁、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的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和部门应优先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完善居住区教育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承接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对京津冀区域整体教育协作效果的评估,强化区域整体绩效考核,淡化地方教育绩效评估。

    制定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法律法规,强化治理能力。目前首都教育对外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要使教育系统升级,仅仅依靠内部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整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育出现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一种外部的强制性手段,将各自封闭的教育系统打破,形成开放的区域教育系统,以便首都教育可持续发展。针对京津冀区域发展情况,中央应率先制定区域教育协作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区域教育法治建设。研究制定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和学校该做什么,确保责任到位。对涉及多个部门,不及时主动沟通、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等不作为、慢作为和不正确作为都要追责。落实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京津冀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确保首都教育向外疏解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发展。

 

(作者:高兵,北京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