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关注十大教育主题
发布时间: 2014-04-21 来源: 教育信息中心 发布者:xuxiang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
21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使国际组织在促进全球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最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要国际组织教育发展重要报告分析”项目组,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近年来发布的教育发展重要报告、教育决策咨询报告、教育公报等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归纳总结了国际组织最关注的教育主题。
1.教育指标进行国际对比
开发PISA等国际指标全球比对
国际指标的评价结果正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风向标。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对各自国家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表现进行监测。但在全球经济中,教育是否成功已经不能再由各国自己确定的标准说了算,更多要看该教育体系在全世界的表现。因此,教育指标的可比性至关重要。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开始提出一些衡量和比较各地教育发展状态的指标。欧盟、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致力于开发可以在全球进行比较的教育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评价教育的方方面面,并用评价结果来比较各国的教育政策,发现各国的教育问题,介绍各国的成功经验,推进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际指标的评价结果正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风向标。
经合组织教育指标体系是国际上监控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对教育从投入到产出进行描述和评价最为系统和最为深入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如经合组织通过开发“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来应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当前,PISA正对占全球经济90%的70个国家教育体系的质量、公平和效率进行评价。
每三年一次的PISA测评及结果公布成为引发全球对基础教育进行反思的导火索,也成为推动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此外,经合组织正开发并试验的AHELO(高等教育结果评价)与国际成人素养评价旨在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PISA。《欧洲2020战略》中,欧盟的16个核心指标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的、动态性的指标体系,这些核心指标用来对欧盟成员国的教育进行评价。
2.教育经费不仅要投入更要有效
考核教育支持的效益和效率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将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投资,并认为投资于高质量教育,为所有儿童、青年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是目前最有利可图的政策。但仅仅依靠教育投入已无法保证取得更好的教育成绩,在达到一定的教育支出门槛后,确保教育投入的成效更为重要。因此,世界银行、OECD、欧盟等国际组织在强调各国应把教育列为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确保教育经费不被任意削减之外,都将重心转向强调教育投入的有效性。
为了实现“全民学习”的目标,《世行2020教育战略》不只关注教育投入,更强调提高学习效果,强调为全民投资、明智投资,提高教育资助的效率。《世行2020教育战略》指出,要强化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援助与其结果间的联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上。同时,世行制定了一系列指标考核教育支持的效率和效益。
OECD这些年致力于通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高等教育结果评价、国际成人素养评价等测评项目来追求教育发展在公平、质量基础上的效率,并提出了诸如“素养水平远比教育年限更为重要”、“教育资源分配方式比资源数量更为重要”等教育新理念。《欧洲2020战略》明确要求欧盟各成员国要“确保对各级教育培训体系(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有效投入”。
3.消除“学校失败”
“学生失败”的观念正被“学校失败”取代
当前世界各国日益统一的看法是教育体系必须为所有学生提供成功的教育结果。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赞成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一刀切的教育机会,关注的重点越来越转向通过认识并满足不同教育需求来促进教育公平。由此,由于学生自身缺点(学术或其他方面)造成“学生失败”的观念正被“学校失败(School failure)”的观念所取代。学生失败的原因和责任日益被看成是学校以及更广泛的学校系统教育提供缺失或不充分造成的,是学校不能提供适合不同需求的教育才导致“学生失败”。
从系统角度看,当教育体系不能提供公正的教育服务,“学校失败”就产生了。在学校层面,“学校失败”可以界定为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公正的教育,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取得与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能力相当的教育结果。从个人的角度看,“学校失败”可以界定为学生不能获得最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导致辍学。因此,究其根本,学校失败也是一个教育公平问题。
OECD尤其强调,“学校失败”对儿童的惩罚将持续一生。2011年2月9日,OECD发布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支持弱势学生和学校》报告提出:为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将降低“学校失败”,推动经济增长,增进社会公平,并提出了支持“低成就处境不利”学校和学生的有效政策及实践方案建议。
4.追求教育公平与卓越
研究影响学生素养的教育和社会原因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尺度标杆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平”与“卓越”(equity and quality)不再是教育发展中两个非此即彼的选项,而是应该、也必须同时努力的目标。公平而卓越,已成为新世纪向世界各国提出的一个双重指向、前所未有、更具挑战的教育发展目标。它既是所有家庭和学生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又是未来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公平与卓越一直是经合组织追求的目标,如每三年一次的PISA并不满足于测试学生个体素养成绩的高低,甚至也未停留于研究影响素养成绩的个人因素,而是继续深入探究影响学生素养和学业成绩的教育与社会原因,包括学校均衡、办学效能、家庭背景、政府投入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旨在发现公平与卓越之间的关系。另外,经合组织极力推崇的全球表现最佳、各国应该效仿的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做到了公平而卓越,这些国家通过全面的政策设计,做到了将公平与质量相结合,他们在提高整体成绩的同时缩小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成绩差距,实现了为所有儿童提供接受优质教育机会的目标。
5.吸引、留住高水平教师
以专业管理代替行政管理
当前,全球教育系统面临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是招募优秀的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可一旦招聘成功以后如何留住教师则是更大的挑战。
经合组织的PISA显示,世界上表现最优的教育系统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选择和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而表现一般的教育系统只能为少数学生做到这一点。为了向最优看齐,教育系统必须确保学校教师的招募和行业内顶尖人才的招募渠道是一样的。但是有些认为自己适合教学而且被学校工作环境所吸引的人可能会发现,学校还是以官僚行政管理的模式在指导教师的工作,这并非他们心目中寻找的理想学校。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改变学校的工作组织架构,以专业管理模式代替行政管理模式,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地位、待遇、专业自主权和高质量的培训,采取与专业工作相结合的问责机制。这些变革还包括建立有效的社会对话机制,提供能够平衡工作弹性和稳定性的具有吸引力的工作方式,给予学校足够的职权管理和部署学校的人力资源。在许多国家,这些方面往往是非常明确的国家或地区的政策重点。
6.教师提高能力 教育“特殊教育需求学生”
更多国家要求学校包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伴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学校的功能和角色都在发生变化,导致教师的教学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日渐增多,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育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一些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共同的身体特征或学习和行为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资优(指天才和有特殊才能者);学习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智力落后(发展性障碍);自闭症;沟通(言语和语言)障碍;听觉损伤;视觉损伤;肢体障碍共九大类。
经合组织所做的“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的结果显示,23个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的国家中,“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是教师认为最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师已经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并且主观上愿意积极发展这方面的能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主流学校和课堂更广泛地包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同时各国的教育政策对公平和质量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得到平等对待,因此“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教学应该成为今后教师培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提供优质、适宜的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更是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7.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深化
资格互认、质量保障、机构治理等体现国际维度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国际化趋势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人们曾经理解的教育交流合作或是学者、学生的国际流动,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与全球化程度是各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致看法和主张。
《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中所主张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了“更大范围和更加平衡的学术流动”,“拥有高水平研究同行和知识生产”以及“跨境高等教育提供”等更为丰富的内容,在诸如资格互认、质量保障、机构治理、教学和研究等方面都应当体现出国际的、区域的维度。区域化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促进达成了六个关于资格承认的区域性公约,并已有100多个成员国,这些公约以及区域质量保证框架共同构建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高等教育的繁荣离不开知识共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机构合作,通过教科文组织教席和姊妹大学网络计划,加强能力建设,支持各国政府、大学、民间组织和私营部门开展研究并建立紧密联系。
8.重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欧洲建立通用学位结构及资格框架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亟须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并促进两个体系之间的交流。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已被许多国家提升到政策议程的首位。国际组织也特别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并形成质量文化,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新的看法和主张。
随着学生和各种计划越来越方便跨国流动,教育资格的可比性已成为国际讨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了各项公约的出台,要求签署国遵守通用政策和做法,以缓解各区域学生流动性的压力。博洛尼亚进程反映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建立通用学位结构和资格框架促进融合方面的显著进步,它旨在使整个欧洲实现统一和质量保证,同时提高透明度、流动性、就业率和以学生为本的学习。2005年通过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中的“欧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被视作欧洲高等教育的奠基石。世界银行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主张建立相应的各种机制,主要包括:第一,设置正确的激励机制;第二,有效地调动和分配资源机制。
9.提升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
欧盟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系统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都面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在欧洲,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是从《里斯本战略》到“哥本哈根进程”及其一系列后续文件所确立的教育与培训政策的重要领域及目标之一。2006年发布的《赫尔辛基公报》提出形成重点关注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和质量的政策,强调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在工作生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间建立强有力的联系;二是提供更有效的生涯指导与咨询;三是形成融通性和渗透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四是强调技能的卓越性;五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和机构的现代管理;六是认识到教师和培训者的重要作用。
欧盟把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作为增强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哥本哈根宣言》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能力与资格框架,促进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转换系统,制定共同的质量标准与原则,加强对欧洲通行证等现有工具的整合,促进各成员国资格认证的透明度。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2010年发布的政策报告《通向未来的桥梁:欧洲2002-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的政策措施,包括: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师职业,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和培训人员的学习需求;通过与劳动力市场的紧密联系培养合适的技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开发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10.加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培训
经合组织制定技能开发跨政府政策
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信息技术革命等对全球的职业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发达国家的职业结构正走向知识型和技能型岗位。2007年,欧盟教育委员会通过《新工作新技能》决议,强调必须对劳动力市场未来的技能需求、技能差距进行预测。目前欧盟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提升技能水平,一是加强技能的监测,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相匹配;二是提高预测技能需求的能力,促进企业与培训部门的合作,了解未来的技能需求。
经合组织的《技能战略》为成员国制定有效的技能开发政策提出了一个整体性、跨政府的战略框架,目标是帮助成员国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技能政策,并在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和人们更好的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政策杠杆:(1)开发相关技能。政策制定者要响应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设计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系统,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的需求。(2)激活技能供应。一方面鼓励人们将技能投放于劳动力市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非经济障碍;另一方面留住人才,阻止人才的流失。(3)促进技能的有效利用。通过更好的管理和更透明的信息减少技能不匹配的发生,使人们的所有技能都得到有效利用。
<前一篇: 近年来主要国际组织提出的十大教育新理念 <后一篇: 五分之一的俄罗斯中小学具备对残疾学生的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