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县科研人员的视角,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 2010-01-12 来源: 基教所 作者:张爱兰发布者:ym

  教育教学研究是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围绕相关研究客体而展开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为教育实践发展服务和为学科发展服务两位一体的综合功能。但是,区县科研人员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如何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2008年“北京市区县科研人员首届学术年会”上共有12篇论文在“教育教学研究”分论坛上进行了交流,论文的内容覆盖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本综述力图对上述12篇论文的教育教学研究做全方位的扫描,以发现区县科研人员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关注的重点、研究视角、采用的研究方法、取得的典型经验、发现的问题等等,在此基础上反思其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得与失,进而探寻区县科研人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一、教育教学研究的现状

  教育教学研究专题,包括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等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现状

  1. “数字德育”的探索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的建立,在全国开了先河

  “数字德育”的含义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电视技术)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资源、信息、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拓展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中明确提出: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可见,“数字德育”是贴近学生成长需求的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作为学校德育的延伸,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之处,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数字德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是开放性:网络是开放的,开放的网络必将改变德育工作的时空。第二是能动性:根据网络本身的特点,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第三是交流互动性:网络的交互,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交互,另一种是人机交互。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第四是时空虚拟性:网络社会虚拟的特点,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这是现行德育无法比拟的。此外数字德育还有表现的多样性、信息丰富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

  2. 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德育研究已经受到关注

  课题《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德育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学生主动参与和协同德育。学生主动参与,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校、家庭、社区的德育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德育转为主动德育。协同德育,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使三方面教育力量有效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

  此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协同德育体系及科学的运行机制,解决学校、家庭、社区在对学生教育上不协调的矛盾,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相融互补的大德育格局。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学校、社区和家庭各自的责任,认识了各自的优势,开通了学校、社区和家庭联系的渠道,而且确立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立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教育、社会、人的大三维关系中,从“教育”入手,开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中三维的研究,建立学校和家庭和社区的互动认知模式,学校明确其“开放教学”和“指导者”的角色,家长明确其“完善家教方式”的角色,社区明确“发挥其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最终使家长的孩子、教师的学生、祖国的接班人主动参与到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教育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寻觅突破口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还比较少,兼职教师比较多,且以兼职人员为主。兼职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杂,包括政治、英语、生物、数学、历史、物理、音乐、体育、信息技术和语文等。至少有一半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的机会并不多。虽然绝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心理课,其中多数学校把心理课开设为必修课,少数学校列为选修课;大多数学校都建有心理辅导室并且制定了工作制度,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中小学领导的重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4.利用校内外资源,把科技教育作为突破口,多渠道、多形式的为学生开辟了活动阵地,在科技素质教育活动中形成特色,同时为素质教育找出一条创新之路

  有研究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第一,构建领导、教师、学生三级保障系统是科技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第二,加强硬件建设,创设科技教育环境是科技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第三,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包括:利用农村学校特有的天然资源;依靠科技教育成果筹集活动经费;多方面多多渠道引进师资等),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是科技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措施。第四,坚持贯彻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的原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研究的现状

  1.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的建议,为教师指点迷津

  有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目标制订存在的问题,一是只有知识目标的确定,没有能力目标的确定;二是知识目标确定不全面。

  目标融通表述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的表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而不是关心学生可能获得什么东西。二是教学目标中没有行为条件的表述。在目标表述过程中,没有讲清教师通过什么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什么学习方式和方法,最后达到预期结果。三是用含糊的、无法检测的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表述教学目标。四是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教学内容过于概括和抽象,没有表明具体的、可直接检测的内容。五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淆。教学目的的实现必须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各学科的课标)和课时目标(任课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表现为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研究者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给出制订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的如下建议:

  一是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课堂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科学地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实际,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三是合理地表述课堂教学目标。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应注意:课堂教学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明行为的条件;课堂教学目标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描述行为程度;教学目标所描述的教学内容全面具体。

  2. 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帮助教师认识教学方式 “独立”和“融通”的特性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统称。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方式”多样化源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有效性包括: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针对性。应该注意“五个不同”,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硬件条件)、不同的教师(不同知识背景、特长和教学技能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二是不同教学方式既“独立”又“融通”,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可遵循,教师经过学习可以很好驾御。单一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流程般的框架结构。不同的教学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框架结构,它们之间是融通交叉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制约关系,因此,在实际中可以相互交融并且灵活运用。

  3.课题研究,成为促教学研究和课改走向深入的一种重要途径

  (1)思想品德课“四环节”教学模式的探索

  有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对思想品德课“四环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认为:“四环节”教学模式包括自研、示研、导研、固研四个环节。其中,“自研”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是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布置研究任务,学生课下根据任务,可通过研读教材、查阅资料、调查访谈、实验验证等多种形式或个人或分组进行自主研究。形成的自研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获得的结果和体会。“示研”就是在学生自研的基础上,通过口头发布、文字图像展示、实验操作演示等形式,组织学生将自研成果在组内或全班交流、讨论。“导研”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研、示研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研究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固研”是将学生前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新成果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巩固和提升学生研究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四环节教学模式使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使思品课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走向生活。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实施探索

  有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性实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者对于课程价值的理性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质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课程性质、目标一定要体现国家意志,努力实现国家设置的目标,但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上给地方和学校留有较大的自主实施空间;课程设计要基于学生当下和未来需求,着眼学生现实和长远发展,课程应展现开放、综合、发展的特点。

  研究者对于课程目标,按照学段进行了分解,包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这样进一步体现了课程目标针对性和层次性。另外,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载体。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明确理念和目标的前提下,寻找和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是落实其课程功能的关键,因此研究学生需求、课程现状、教师特点,进行资源和相关因素分析,进而制订课程规划和开发方案就成为必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内容和形式是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并在动态中生成。

  研究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恰当地指导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研究主题的选择要有价值;二是活动设计要有新意;三是活动方式要有利于促探究;四是活动过程要清晰;五是要用运用评价促学生的发展。

  4. 课例研究,成为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常用手段之一

  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研讨往往凭直觉道来,以经验判断为主,缺乏理性高度的专业论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瓶颈。课例研究,恰恰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课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同事和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活动过程。其优势在于它借助科学的课堂观察增强了教研活动“研究”的色彩,使教研与科研自然融合。

  课例研究,需要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保障机制。其中,严密的组织结构包括:学科项目组、学校项目组和干训项目组。通过发布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达到明确任务,使其各司其职,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等。课例研究,还促进了校际间、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开拓了校本研修的思路。

  5.“学案式”阅读教学研究,初见成效

  有研究者认为:“学案式”阅读教学的特征之一:是将自能“阅读能力”的培养赋予到“学案”这个载体的运用与实施上。“学案” 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建构起来的读懂课文的方案,一般包括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程序。“学案式”阅读教学,是以指导学生“自拟学案、实践学案、交流学案、完善学案、延伸学案”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自能阅读能力为目标,带动起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这样,“学案”成了培养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抓手和依托。特征之二:是多条学习思路并举。阅读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即文本)通过信息交流而建构“新意义”的过程。由于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阅读经验都存在差异,因此建构起来的这个“新意义”以及建构“新意义”的方式都存在不同,这就自然导致“个性化阅读”的出现。


  二、教育教学研究的动向

  从专题论坛交流的论文看,区县科研人员探讨了教育、教学的途径、方法和实效。这些研究直接或间接、清晰或隐约地反映了教育教学研究的动向。

  (一)教育研究的动向

  1.“数字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关注

  “数字德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运行顺畅,建立了组织机构和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体现出数字德育建设“新、活、美”的特点。但“数字德育”处于尝试阶段,还需要不断丰富和不断完善,尤其是“数字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值得高度关注。

  2.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兼职为主,一半教师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欠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因此无法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心理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有效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尤其是兼职心理教师的知识、技能和科研素养的培训,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二)教学研究的动向

  1.课例研究中的理性反思和理论提升值得关注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有些年轻教师主要是去“模仿”。课例研究,已成为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中的常用手段之一,这其中如果没有经过理性反思和理论提升,那么教师收获的还只是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经验,与传统的教研就没有什么区别。强调课例研究中的理性反思和理论提升,才是课例研究的本质所在,才能使教师触类旁通,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促进教师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的发展,培育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催生教师的实践性理论的发展。

  2.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的研究需持续和深入

  “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特别是每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不明确、教学进度随意,以致某一门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完成”的现象,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日仍客观存在。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的研究,不仅要持续,而且还需要吸纳一线的教师参与研究,使研究服务于教学工作,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3.课改――需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深入探索

  “教学方式”多样化源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其中“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它决定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并为特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服务。教学方式的选择,受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授课教师个人的知识背景、特长和教学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显而易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研究,既复杂又灵活。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服务于课改。

  4.科研促教研,教研带科研的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科研”与“教研”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些区县和学校针对课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定课题,以课题为中心聚集参与研究的教师。真正通过课题研究推动课改,形成了科研促教研,教研带科研的运作机制。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对区县科研人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

  1.帮助区县科研人员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区县科研人员(包括专职和兼职)是课程背景下校本研究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其主要功能在于激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激发他们的职业情感,发挥辐射功能和示范作用,带动学校教师深入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质量,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样可以推动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北京市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且有助于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以利于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2.区县科研人员应聚焦中、宏观研究,以发挥研究的导向作用

  基于区县科研人员的特定角色,因此应聚焦中、宏观研究,关注研究的前瞻性、前沿性和方向性,使研究服务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服务于教育决策,真正发挥研究的导向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研究成果给人以手持金钥匙打开知识殿堂之感, 给人以释疑、解惑之感, 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给人以“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之感, 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之感。

  3.提升区县教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是必须

  目前,各区县都有数量不等的新人到区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的新老交替是必然。但是年轻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必须高度关注。区县科研人员的岗位要求有二:一是要开展中、宏观研究,为区县教育行政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二是指导一线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开展微观研究。区县教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直接制约着服务的质量,因此必须加速提升区县教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4. 加强应用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凸现教育教学研究作用

  应用研究包括:探索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的领域和可能性,研究如何把理论原理转化为可供应用的原则和方法;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和具体途径。加速成果的转化:一要增强成果转化意识,要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转化列入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二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使成果早转化、早应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区县科研人员指导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考

  1.提升对教育教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证明:学校的决策、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无不依赖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作为学校, 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教育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要把教育教学研究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践还证明: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教育教学研究做底蕴, 教育教学就不会有活力, 教育教学质量也不会高。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 都要深刻认识到, 开展教育教育研究不仅仅是少数专门研究人员的事情, 而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

  2.运用激励理论,设计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一些乐趣,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应依据教师年龄、职称和科研能力,设计不同的奖励标准和措施,通过激发教师的心理动机,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3.引领学校教师做务实、求真的教育教学研究

  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 更要努力做到务实、求真。务实,是指研究的实在性,就是要求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踏实,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好高骛远。要重视了解掌握最基础、最基本的情况和数据, 经过分析和处理, 为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求真,是指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要把教育教学研究研究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去追求,要求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来自辛勤耕耘,不弄虚作假。使教育教学研究从粗放转到精细,精益求精,“小题大做”,在精细处做文章,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刘光临 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促进学校建设发展[J] . 中国高教研究, 2005(2)

  2.林麒 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激励机制的设计[J] . 中国大学教学,2006(5)

  3.李静 如何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8)

  4. 杨冰 王洪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