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日前在朝阳区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12-03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lijing

 微信图片_20241203154703.jpg

会议现场图片

微信图片_20241203153727.jpg

人工智能赋能写作观摩课

微信图片_20241203153735.jpg

部分与会者合影

 

   为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一地一计”“一校一策”的创造性转化,构建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课程的新质载体,探索课程育人的新路径,1121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组织召开了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国家育人蓝图学校实施方案’—— 搭建课程新载体 探索育人新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中心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课程专委会理事朱传世,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刘强、副院长曾庆玉,全市中小教科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150余人参加了现场会议,另有5000余人通过线上进行了观摩。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中心杨帆主持。

此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北京中轴文化作品、课桌操、课间活动和课堂展示,第二环节为集中研讨与专家点评。

北京中轴文化作品展示以“中轴长廊”形式呈现,分为“听京腔”“聊京事”“品京味”“逛京城”四大板块。各美术社团学生代表讲解作品的创作形式与思路,和与会者互动,让中轴文化“活”了起来。

课前活动的课桌操展示了各班分别创编的简单易学、节奏明快、富有趣味性、独具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间活动展示是对《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的积极响应。学校将课间活动地点分为静态区和动态区,静态区学生们或室内阅读,或棋类对弈,或图片欣赏,各得其乐;动态区学生们参与篮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沙包、跳格子、跳皮筋、滚铁环、套圈等运动与游戏活动,其乐融融。

课堂展示了20余节北京中轴文化主题课,全部以中轴文化为载体,涉及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三个课程层级和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科学、美术、音乐、劳技、心理等9门学科,堪称文化盛宴,其中主会场展示课《如何突出中心——中轴文脉我来写,AI助力写作学习》,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写作教学,落实语文学科素养,赋能效果鲜明,引发与会者极大兴趣。

研讨会环节,刘强书记介绍了朝阳区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定位与初步成效;马红强校长作题为《搭建课程新载体 探索育人新路径》的主旨报告,阐述了学校“润泽课程”体系、“中轴文脉传承课程”的构建理念与成果、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载体;沙龙部分,刘江副校长携手四位课程建设者分享了“润泽课程”体系的建构经历、中轴文脉传承课程的搭建方式、课程落地的“三大行动”及三个维度、STIP研究性课程的实施策略,STIP社团学生用短剧和研究报告展示了研究成果《北京市第三卫生间满意度调查与推广建议》;曾庆玉副院长作了题为《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转化的朝阳行动与反思》的主旨报告,从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转化中的区域作用、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转化的朝阳举措、国家课程方案落地转化的实践反思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实阐释;市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推进项目负责人朱传世作了题为《课程:内容为王 育人为荣 成才为耀》主旨报告,基于政策要求进一步论述了“要把校本化改造的教材作为课程优质载体,要把课程教学基地和具身环境作为课程新质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要为优质生产力供给者奠基、夯基、强基”等观点,分享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案例。

专家点评环节,王鑫副所长以“融合、思维、实践”三个关键词概括此次研讨会的感受,充分肯定了市、区、校在价值观培养与各学科课程教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学科内和学科间融合的典型经验和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彰显实践价值的典型课堂。

此次研讨会在北京市扩充育人空间、育人层级等新载体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校发掘课程育人的新载体、优质载体,探索育人新路径,未来项目组将持续发力,按区域发展新定位和功能新定位分区推进,着眼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效能,不断提升课程育人品质。

 

供稿部门:课程中心

/图提供:朱传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