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基础教育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日前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14-06-27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wuzeyu

 

0620_副本.jpg

 

2014620日,北京市“首都基础教育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隆重召开。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北京教科院院长办公室姜丽萍主任,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北京市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张延书老师,朝阳区教委肖汶副主任,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以及各区县学习方式变革项目组负责人,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研讨会分为课堂观摩、教师论坛、校长发言、领导讲话四个环节,王凯副主任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张丽荣校长的带领下,以引领新资源、新技术教学应用著称的传媒附小,围绕着“微课视频”和“互动教学平台的即时反馈功能”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为着力点,聚焦教学难点,用问题引领研究,深入了解新技术的特性,努力寻找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的可能性,不断实验,反复修正。新技术条件下,原有教学目标被分解、重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学从模糊走向清晰,教与学从背离走向融合,学习成为教育的核心。课堂观摩阶段,该校呈现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社等6个学科的10ipad观摩展示课。课前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反馈平台提交学习结果;课中学生运用微课突破学习重难点,借助平台分享学习效果,进行生生互动交流;课后,学生借助微课复习旧知探索新知,并通过互动平台延展学习深度。

教师论坛环节,呈现了项目实验的主体——教师的获与思:微课和即时反馈平台等技术助推教学变革的优点、不足、建议。技术进入课堂,实现了生生互动,解决了教师示范不足,提高了反馈效率,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了课堂针对性,将学生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着技术延长了学习时间,加重了资源制作负担,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弱化了时间管理意识等问题。坚守变革的老师,分享了他们的妙招,协调老师建立学生学习规范,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目标慎重选择应用软件,注重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技术习惯培养。

朝阳区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介绍了区域对学习方式项目指导和规划的经验。基于技术变革突破课改的统一认识,对于新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充满了信心;基于数据的考证,在学生厌学比例依旧居高不下和听觉型学生的学习比例很低的背景下,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逐渐成为一种学习时尚;基于建立严谨机制的需要,构建了行政主推、业务指导、专家协助和投资支持的总和治理模式,理性对待研究过程和研究问题;基于学校教育的创造性需要,学校需要主动选择合适的变革内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化学习并进行分析指导,逐步积累分享变革经验。

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张延书老师作为行政层面充分肯定了项目对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引领性,活动中的校长、教师、师生展示了学校立体的实践研究过程,表现出了对于技术引进课堂的理性思考,直面问题开诚布公,立足于学科的本质规律开展研究探索,有效整合了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期待学校和项目取得更大的成果。

在会议总结部分,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高度赞扬了传媒附小的创意,由小见大,为与会人员点亮了思路。他特别指出,本次现场会深刻体现出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融合:课堂中不再是黑板到白板的简单迁移,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活动等都是技术思路下的重构,实现了技术和教育的融合;(2)自主:微课视频资源的提供,关注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差异、学习的快慢,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发生;(3)创造:pad作为学习工具,每个孩子的天赋、欲望被深度激发,使每个创造的思维过程作品化;(4)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有效把握技术和教育关系,维持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关键;(5)评价:生生间的互动评价,教师的即时反馈评价,学生推选作品中的合作能力,评价有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此次研讨会是在总项目组2014年的“五位一体”课堂环境构建和学习支持系统的“七点突破”基础上的阶段展示,传媒附小的勇于探索、扎实推进,为北京市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深入推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