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实验研究项目——走进海淀研讨会”在清华附中召开

发布时间: 2015-11-02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wuzeyu

 

1_副本.jpg

会议现场

 

2.jpg

课堂教学展示

 

4.jpg

万福老师对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和清华附中的地方课程展示作点评

 

20151029日上午,北京市“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实验研究项目——走进海淀研讨会”在清华附中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和海淀区课程改革办公室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的行政、教研、科研部门和学校代表,以及海淀区各中学课程主管领导和教师共300余人参加会议。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杨德军主任、何莲芳副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监事长、特级教师万福老师,海淀区教委罗滨副主任、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颖惠所长等专家和领导出席。北京市“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实验研究”市级项目负责人主持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落实新《课程计划》,建设精品课程”。研讨会通过课堂展示、经验交流、专家点评和领导讲话等几个环节,展示海淀区域和学校地方课程建设与实施成效,并围绕地方课程的价值定位,地方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评价“四维”精品化建设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研讨会第一阶段为课堂教学展示环节。清华附中的老师展示了市、区级地方课程共12节研究课例,包括传统文化、生涯教育、信息技术、海淀地理、海淀历史与文化、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心理健康、走进圆明园等课程,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实施的有效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附中同时在初一创新班开设了4节《走进圆明园》课程,分别侧重于历史、地理、美术、数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认识圆明园,体验圆明园,研究圆明园,经历了三年的实施过程,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该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会议的集中研讨环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颖惠所长作了《地方课程助力学生身心发展》的汇报发言,介绍了海淀区近几年地方课程建设的思路、经验与成果。

海淀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坚持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坚持“政策导向、整体协调、项目引领、自主创新”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思路,在课程教材建设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以立德树人和整体育人为核心,加强统筹整合与协同推进力度,充分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精选的地方课程教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

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的机制,形成了基于教育科研实验的课程研发模式,广泛吸引专家学者参与,依托中小学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作为研发主体。课程研发过程中,既有专家的理论高位引领,又有教师的实践经验依托,使研发成为一个理论与实践对接、研究与课程创生的过程。

海淀区地方课程教材实施模式是行政主导,颁布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整合实施课程,通过单独设课、学科整合、主题融合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实施。

为保障地方课程的实施质量,海淀区还特别注重教师培训和研修。近年来,相关培训和研究部门精心组织开展教师研修活动,精心安排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包括:课程理念和教材使用培训、专题讲座培训、实地参观考察、说课研课活动等,以此提高教师实施地方课程的专业能力。

在地方课程评价方面,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职能,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性管理与评估,定期组织开展新课程计划实施的专项督导。区课改办每年开展课程建设成果评选、推广与表彰,发挥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对区域的辐射、引领作用。

随后,清华附中徐文兵副校长以《深化课程融合实施,着力提升育人品质》为题,介绍了学校的地方课程实施经验。清华附中地方课程实施秉承“尊重个性发展,奠基领袖人才”的育人理念,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信息媒体技能、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学校形成了层次性、整合性、多样性的课程建设思路,遵循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设计课程,形成了面向全体同学的基础性课程、面向个性需求的拓展类课程和面向少数学生的创造类课程。以学生能力发展与素养提升为核心,系统规划各类课程,形成以核心课程、综合课程、领导力课程、学生自创课程四大板块为依托的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级课程体系。

学校以《走进圆明园》课程的开发与为例,介绍了“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提升育人品质”的基本经验。从确立课程目标,到做好课程规划,利用社会资源,教师团队分阶段实施课程,从打基础、拓展,再到研究,把整个课程学习过程划分为见识圆明园、体验圆明园和思考圆明园三个阶段。“见识圆明园”阶段,分别从博物学、地理、历史、政治、艺术等不同的侧重点,将圆明园学习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体验圆明园”阶段,让学生参与圆明园定向越野,辩论赛,种荷观藕,含经堂测量、探秘狮子林、在谐奇趣寻宝等活动。在“思考圆明园”阶段,按照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分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带领下确定要研究的内容、明确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每周一至二次和导师共同讨论的时间,对上次布置的工作进行分享和讨论,就“我们已经获得哪些收获”、“还准备做什么事情”等方面有一个分享过程。并确定接下来的工作,最后可以不同的形式(综述、论文、电脑制作等)呈现研究成果。

万福老师对海淀区地方课程建设和清华附中的地方课程展示作了精彩的点评。他提出了通过本次研讨会形成的四条基本经验,也是四个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地方课程开发需要有强大的推动力。二是要集聚区域内强大的课程资源,形成教育科研促进课程研发的模式;三是不断开展课程研究,通过教育科研推进课程生长;四是用课程理论引领,打磨了一批地方课程的精品。

万福老师认为,《走进圆明园》课程称得上是精品。在课程建设中,亮点之一是体现了课程的融合实施,多学科的切入,与各学科课程的结合实施。体现了课程建设融合、融通的思想。亮点之二是在课程建设中,学生参与了课程开发,成为实施主体;亮点之三是在“走进圆明园”课程实施中,比较规范地使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参与调研,收集数据、寻找证据,加工材料,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汇报出来。

万福老师认为,关于地方课程的评价,把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固化下来,就是最好的评价。地方课程不能走分数评价的老路。

关于精品化课程的标准,第一点,作为精品的地方课程,应该是常态的地方课程,是可操作的课程,而且确实让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万福老师提出,这次研讨会和以前最大不同,就是教委颁发了修订的课程计划。课程修订计划指明了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强调课程融通和整合,希望在实施课程计划中,继续打磨精品。二是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对地方课程再做提炼和整合。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充分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和意义。他在讲话中说,这次研讨会是海淀区地方课程横向、纵向全方位的展示,通过清华附中的12节课,也看到了地方课程在学校的有效实施。全市的地方课程建设,从规划、开发、实施、评价四个角度呈现精品的发展方向,海淀区和清华附中都进行了很好的展示,拿出了很好的经验。杨主任认为,当前地方课程的育人价值凸显,因为课程整体育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北京市修订后的新课程计划,对课程整体育人这一理念的落实在全方位加强。他提出了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地方课程是支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第二,地方课程是整个课程综合化、主题性整体建设的重要载体;第三,地方课程是把握时代脉搏课程跟进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地方课程是育人目标下落实实践体验的重要保障。

关于如何全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推进地方课程建设,杨主任提出了两点意见。首先,在这次新颁布的课程计划中,非常明确地赋予了地方课程课时的要求,给区域和学校都留下了探索的空间,希望区县和学校用好政策。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管是分科还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落在学生身上,以育人为核心,就会找到课程建设的方向。其次,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课时保障是一个突破,但是仅有课时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地方课程做实,形成首都的课程特色,要以地方课程“四维精品”建设作为抓手,从规划的精品、开发的精品、实施精品、评价的精品等四个方面深化地方课程发展,下一步各个区县要从四个方面深化实施。

海淀区教委罗滨副主任最后讲话。她代表代表海淀区教委感谢北京市课程中心给予海淀区这次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她说:海淀区一直非常重视课改工作。在地方课程的建设上,海淀一直在思考,我们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做的结果如何?在不断反思中逐步改进。针对海淀的特点,提出了在当前背景下,海淀区落实课程计划的几点思考:一是基于学生发展,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二是基于区域特色,丰富课程供给;三是基于核心素养,建设精品课程;四是基于质量要求,建立研发机制;五是基于教师发展,优化教师结构。

罗滨副主任指出,这五个“基于”是地方课程建设工作在区域层面上,从规划、研发到实施、评价的一个整体思考。下一步的工作,首先是认真思考专家提出的建议,并深入改进。第二是继续做好地方课程精品化的建设,在研究中精品化,在实践中精品化。区域地方课程在整体的课程方案的规划与实施中实现精品化。第三是将地方课程的精品化与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同步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继续协力把它做好。

本次会议是在认真贯彻落实修订后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背景下召开的,对于加强全市地方课程建设,加强统筹整合与协同推进,整体提升课程育人品质,开展地方课程精品化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继续深化地方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