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促进燕山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200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燕山作为五四学制完全实验区首批加入了课程教材改革的行列。六年来,燕山课改走过两个重要历程:第一阶段,2001年9月至 2005年9月,全体小学一至五年级的所有学生(125个教学班),100%的学科教师参与课改;第二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六年级学生在初中校上课,课程改革进入中小衔接过渡期。为了总结我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找出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推动课程改革走向健康、有序、和谐,促进燕山教育不断向优质均衡化发展,现将燕山地区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住契机,理清思路,整体推进

燕山地处京西南的远郊,燕山石化大企业所在地。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设有星城、东风、向阳、迎风四大街道。7所小学、四所初中和1所高中校均匀的分布其中,形成了两小对一中、四中对一高的教育格局。各街道内中小学相邻,生源、师资水平相当,为中小学校际纵向交流提供了便利;内有干部教师拼搏进取精神支撑,外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保障。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创造了条件。但是,面对课改,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改进的地方。如: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教师发展专业引领不足,资源整合不够,五四学制与六三教材不匹配等问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燕山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是燕山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好风凭借力,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思路:“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抓住课程改革契机,以不断引进统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支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以区域共进的方式开展中小衔接等科研课题,重点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实施‘学校全面素质教育评价’为推力,落实教育方针,打造教育精品,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

通过课改力争实现六方面推进:

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教科研、学校三位一体,一体两翼;

管理制度出新,强化培训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开展中小衔接课题,初步形成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达到市颁标准。

几年来,我们坚持“围绕课改抓质量,抓住质量促发展”的宗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全面的质量观,有力地促进了燕山教育向均衡、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机制,规范管理,保障支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政策强,业务性强,需动员组织教育内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明确职责,搞好协调。因此,课改伊始,燕山教委就成立了以教委主任为组长的课程、教材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课程教材改革指导小组、各学科实验指导小组,学校也成立了由校长负责的领导小组和教学副校长负责的指导小组,设立了教委和学校二级办公室,指定了联络员。职责分明,分工合作,对课改实施全过程的领导与指导。年年按计划推进,建立了年度汇报、交流、表彰的制度。2004年以来,燕山教委贯彻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及时成立了具有地区特色的课改项目推进组,由教委主管主任负责领导、组织、协调,行政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工作。在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以行政和教科研为两翼的工作体系中,加入专家的专业引领、推动功能,我们及时与市教委基教处派出的课改专家指导组建立联系制度,请指导组专家定期到我地区进行指导服务。制定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指导燕山地区课改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而完善了专家指导体系。燕山教委践行了行政、教研、科研、继教、督学联合视导学校的制度,及时诊断、现场指导,限期整改,强化了区域推进课改的实效性。

为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北京市教委、燕山地区政府先后投资2千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已完成第一轮校舍修缮工作,实现了所有学校操场塑胶化,近半数小学图书馆完成书籍更新;100%的学校拥有计算机房,近90%的班级建成了多媒体教室,200个G的资源库已经建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到普遍应用。同时政府和教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教师、奖励干部教师及先进学校。

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转模式,为课改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三、强化培训,专业引领,自主发展

课改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实现干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前提是个性化积累,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校干部、教师自主发展。

(一)培训制度化,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发展

我地区学校少,便于统筹,因此统一要求、统一任务、统一行动的模式,带来了潜在的思维习惯――被动执行。这种思维不利于学校从实际出发,特色发展。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课程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的感到管理干部队伍观念的转变的重要与必要。

我们建立了寒暑假校级干部学习研讨制度,干部异地学习考察交流制度,后备干部赴东城挂职锻炼制度;外请专家专题报告制度,校长论坛制度;优秀校评选制度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阵地观摩研讨、外出考察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校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例如,向阳小学、前进二小成为燕山地区学习型校园榜样;星城小学“基因识字”校本课程,星城地区“大德育”教育体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培训全员化,多渠道争取专家引领

课程教材改革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地处远郊的燕山,积极利用课改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培训机会,多渠道争取专家引领,始终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培训,边上岗”的培训原则,组织一级培训,开展二级培训,北京市课改专家指导组亲临燕山的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绿色耕耘”培训、手拉手支教培训等等,一线教师100%的接受了高质量培训。6年来,我们先后聘请70多位北京市课程改革专家和教学管理领导来燕山为我们讲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点面结合,学科培训与综合培训结合,体现新课程体系中的学科融合点。专家的讲座在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教师的观念,而学科面授让教师更直接地体验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新变化,给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启迪。专家指导受到教师们热烈欢迎,对燕山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三)转变职能,建立校本研修制度

随着课改的深化,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惑需要及时解决,以校为本的研修制度亟待建立。教研部门积极转变职能,推动学校校本研修制度的建立。

针对一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被动、参与度低、独立备课研究与教学能力弱的现状,教研中心积极转变职能,不断加大连续性、专题性、延展性的教学视导力度,开展了教研、科研、继教三部门共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师生的“三走进”活动。一方面改进教研指导模式,开展了“以教研代培训,以教研促课改”的课例系列培训活动,目的是通过课例研究的形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搭建课例评比平台,形成每年一次的优秀课例评比制度,引领学校干部教师关注课堂,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各校分别制定了“十五”期间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坚持每年一次总结汇报制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聚集课堂,聚焦问题,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抓手,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涌现出向阳小学等一批先进单位。

  四、聚焦课堂,联合视导,监控评价

我们以全面、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推行了《燕山地区学校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建立了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分层监控的流程,注重多元评价互补,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学校的重要依据。

一方面,我们强化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仅以2004年为例,教委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燕山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提出“每位教师能够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景目标,用《北京市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指导教学,并建立了燕山地区学期教学质量分析会制度。我们建立了督学、行政科室、教研、继教、科研联合“走进学校”教学视导制度,分别就学校的办学思路、教育管理、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特色发展、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查看档案、抽调学生作业、教师教案、师生座谈方式采集信息。以学科组为例,教研员们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与广大教师一起听课、评课、反思、研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听课608节次,抽查教师教案447本,同时还抽查了小学生作业4451本,教研员撰写了三万余字的总结报告,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2005年5月在向阳小学召开了总结、表彰、交流现场会。

另一方面,指导学校多元监控教育质量。学校建立“教师个人发展档案”,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同时,向学生家长开放课堂,宣传课改理念,请家长参与到教学考核中。出台《燕山小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手册使用指导意见》学生自评、学生小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聚焦课堂,联合视导,监控评价,在燕山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了广大干部教师共同追求。

五、课题引领、中小衔接、区域共进

200691日,燕山区域课改进入第二阶段:中小衔接过渡期。此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义务教育阶段 “就近”、“免试”入学的要求被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让教育公平在我地区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两所小学对一所中学“就近、免试”入学的基础上,2006年,燕山教委提出了“打造燕山精品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示范区”的目标,确定了“九年一贯新课程背景下五四中小衔接”课题,(此课题被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确立为北京市青年专项市级课题),明确了课题引领、中小衔接、区域共进”的工作思路。首先,打破中小学的壁垒,制定方案,加强沟通与对话。其次,充分利用“五四”学制分段的优势,开展衔接与过渡。第三,发挥五年课改优势,将课改的成果、经验在区域内传播,实行共享和引领。一年来,各社区内的学校注重沟通,先后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促进了衔接与过渡,促进了区域共进。

(一)制定衔接方案、建立交流制度

中小衔接研究之初,教委在全地区中小学发放问卷,诊断本地区学生在中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台了《中小学衔接调查问卷及调研报告》,将衔接工作纳入教委工作计划,建立《燕山教委建构区域中小学整体发展的方案》。各区域中小学校领导举行“高峰会谈”,建立了定期交流制度,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衔接的目标、工作任务,制定衔接计划,并纳入《燕山教委建构区域中小学整体发展的方案》之中。对口学校共同商定中小衔接发展策略。

(二)对话在课堂,打破中小学壁垒

多年来,中小学教学不论是在管理模式、教学模式,还是在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方面,有显著差异,造成相当部分小学生不适应初中校的学习生活。2006年,小学生结束了小学五年的校园生活,即将到初中学校就读六年级,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生、不了解小学教材教法,他们很茫然也很困惑,学生家长忧虑重重,孩子们的这个“初一”将怎样度过?弥补断层、加快师生角色转变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将“课堂对话”作为打破中小学壁垒的重要途径。各区域都打开中小学教师教学互访通道,建立听课、交流、研讨制度。在教研员指导下,教师间互相听课,相互探讨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差异,研究对学生反映,研究改进的策略。如:前进二小为了让教师具备更宽阔的教学视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不仅带教师走进前进中学,而且带领教师走进燕化附中,走进高级语文教师马熙玲老师的课堂。同时邀请马老师走进小学的课堂,从高中教师的视角诊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倾听她对小学教学的建议。为了促进我地区中小衔接课题的整体发展,教研中心还组织了中小学课例交流研讨现场会,阶段性实验总结经验交流、座谈及成果展示。编辑了《燕山中小学衔接随笔集》、《中小学衔接研究课例集》。中小学教师间相互走进,对话在课堂,促进了衔接与过渡。调查显示,初中校教师认为,中小衔接十分必要 ,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有利于改进教法,落实课程标准。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反映,在初中校读六年级,加快了学生对初中学习生活的适应。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是中小衔接的重要举措。

(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年来,各对口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在教育思想融通、新课程开发、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如迎风地区的三所学校将“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发展”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向阳地区的两所学校将“学生在认知中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利衔接”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东风地区,针对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师实力都很强的特点,确定了以美育为突破口,进行中小衔接,从而发展东风地区美育教育特色。同时,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现状,将“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主要目标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普特相融的教育氛围,在北京市“第二届随班就读评优课”活动中,东风地区中小学的教师均取得市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星城地结合该地区既有一批优秀教师和资讯科技人才,又有许多燕化劳动模范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士的优势,提出通过中小学衔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方式,建立“大德育”教育体系。2006年,星城地区三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研究性德育活动,学生们积极对星城社区的环境、交通、礼仪、法纪等等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2007年,明确了成立星城社区文化编写组,由中小学教科研主任和街道文教科一同组织协调社区内优秀教育人力资源,编写针对星城地区中小学生的文化读本,从而探求德育教育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实践证明,从我区实际出发,课题推进、注重沟通、区域共进”的科研课题工作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我地区课改中的实际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主要成效与经验

六年课改,为燕山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形成了良好的支持系统,在拉进燕山与城区优质学校距离的同时,促进燕山教育向优质均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广大干部、教师、学生借助课程改革的平台,彰显个性,超越自我,取得了可贵的进步。

l         形成了行政、教科研、学校“三位一体、一体两翼”,专家引领的工作机制,发挥了行政保障推动、教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形成并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管理机制。

l         校本研修制基本建立,促进了教师个性化积累,专业化发展。

l         干部、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学行为都进一步贴近课改需求,知行进一步统一。

l         课堂教学进一步适应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l         教育资源得到整合与开发,学校从软硬件建设上有了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l         形成了课题引领、中小衔接、区域共进”课改推进方式,衔接工作初见成效。

总结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经验,我们有五点体会:

第一,加强与市、区领导、专家的沟通,得到市、区领导、专家的支持与帮助,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我地区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始终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基教所、课程教材中心等各个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使专家组定期深入我地区进行具体指导,确保我区的课程改革工作按确定的目标开展工作。在课改实践中,我区办事处领导、教委领导始终对课改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在经费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第二,课题引领、及时总结,典型引路,开展各种各样的研讨活动,是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三,高度重视课改工作中教师的发展是课改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第四,教研转变职能,培训重心下移,研修科一体的工作机制是课改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的有效措施。

第五,燕山地区区域小,工作方式灵活,能够有效地将管理、教研、培训、督导等各部门统一协调在一起,这也是我区课改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利条件

七、努力方向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大会指出了未来课改的价值取向:内涵发展,生态、均衡、优质。与之相比,燕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认真落实“每位教师能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景目标。

第二,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第三,深入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立面向学校和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第四,巩固校本研修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使骨干教师成为一线教学的领军人物。

第五,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培训与科研工作,激励先进。

第六,进一步探索课题引领、注重沟通、区域共进”的衔接机制与制度。

课程改革是使命,更有机遇;是挑战,更需责任。北京市教委带领我们启动了“十一五”阶段的课改工程,可谓,风正好,扬帆正当时!燕山小学课改步入深化阶段,中小衔接尚须进一步做实,我们将再接再厉,锐意进取,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坚持整体性推进,促进学校、教师的个性化积累,精品化发展,促进燕山地区教育向更和谐、自然,优质均衡化方向发展。

燕山教育委员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