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评价改革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顺义区作为北京市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从2001年秋季开始新课程实验改革,目前已有六年。2001年9月,全区40所小学一年级200个实验班,5066名学生,579名干部教师参与,2007年7月全区40所小学1--6年级1076个实验班,35312名学生, 2481名教师参与到课改中来。

六年中,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监控评价为导向,促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诸多工作我们齐抓并进,取得了一定成绩效果。如在组织、制度建设中,我们有机协调整合了各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等优势资源,形成行政、科研、教研、培训一体化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体系,建立了业务指导机制、教育教学协调督导机制、校本培训指导机制等。

一、措施

    教育评价涵盖的范围很大,我们在不断探讨研究中思考、总结,逐渐明朗、清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探寻评价轨迹,在继承中发展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同样重视过程,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坚持统一标准的前提下,重在发现个性优势,采取开放式评价。评价标准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外,还涉及学生态度、情感方面的内容,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对学科课是否感兴趣等。评价标准的设定,注重过程和学生的发展,允许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与过程。

在评价内容上,重点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如何,注重考察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时,我们注意做到:

注重基础: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的检测。

关注发展: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人,检测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评价者要与学生有交流,对学生有指导。评价过程中,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强调实践: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活动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人的素质内化和外显的中介。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方法、进行实践活动的检测是传统笔试无法实现的。

尊重个性:评价中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

通过新的评价方案的实施,引导教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自主发展,不断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细化评价操作,在固化中变通

为便于操作,根据监控评价原则,我们将《顺义区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4项一级指标(学生主要学业成就发展水平、身体和体能发展状况、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发展状况、个性特长发展状况),13项二级指标,对评价要素、评价工具、评价办法也进行了操作性规划。4项一级指标都附有具体的操作办法。

依据方案,我们进行了尝试性操作,对于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状况,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变通,使之更符合实际。

(三)反思评价实践,在变通中深化

反思我们的评价,我们有如下收获:

1.课堂教学评价引领着教师、学生向“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努力

有效教学,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行为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为。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

有效学习,是针对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的加工,在一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自身获得发展。

在“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把《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评价项目中的“学生活动”一项专门拿出来细化成一个评价量表,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最终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细化为《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由注重教师基础能力的发展转向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效果由单一的看学生发展转向师生共同发展;由教师有序教转向教师有效教。

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由他律转向了自律;由搭建有秩序的平台,立足于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由管死、压制、约束转向教育、启发、引导;由有序学转向高效学。

2.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2005年我们开始进行了《学科教学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在此之前,我们对学生虽有形式上的全面评价,但实质性的引领略显薄弱。《学科教学中德育实效性的研究》与《顺义区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引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科本身的知识、能力,还要注意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组织的建设、学科德育的渗透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即数学课上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还要有对数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语文学科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音乐学科注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体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顽强的毅力等等。评价活动和教学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促进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继承、发展、固化、变通、深化,是我区探寻评价改革的轨迹。这些尝试,都是基于本区实际,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多方研讨后进行的。我们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评价研究的深度、效度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体会

(一)完善课程体系,是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精心组织,打造精品地方课程教材

地方教材的开发是地方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地方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建立了地方教材编写机制;经过多次专题研究和论证,确定选题;在一线教师中选择,组建编写队伍;教委拨出专项经费给予保障;聘请教材编写专家进行具体指导。在反复研讨、精心选择、认真编写的过程中,一批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编写的4册教材《顺义,我可爱的家乡》,也较为顺利地通过初审,在全区范围内使用。

为进一步满足顺义区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弥补现行音乐课程的欠缺,2006年年底开始,我们筹划编写了面向农村小学生的《舞蹈课程》教材。2007年3月开始组织教师培训,9月,全区一年级小学生将在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中受到体验、熏陶。

2.研究探索,落实地方与校本课程

为保证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地方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范畴中,在全区进行实践。我们从培训入手,选择专职人员负责,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地方教材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先行者。在区级培训中,以“低起点、高抬步,重视通时培训”、“选案例,细研究,提高实施能力”、“做中学,学中做,锻炼综合能力”的思路,引导教师进入角色。同时,紧紧抓住“实践”这个核心,以课题引路,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其中“八小”活动(“小讲座”我能搞;“小论文”大家写;“小辩论”展特色;“小研究”倾心血;“小课题”全参与;“小报告”见行动;“小新闻”吐心声;“小反思”促提高)是我区小学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中的经验结晶。在“八小”活动的形式上,采取了固定项目与随机项目相结合;长期活动与短期活动相结合;整体参与与个别参与相结合的灵活方式,使“八小”活动成为展示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宽阔舞台。

为进一步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我们将每年五月份定为“小学生学科实践活动展示月”,分年级、分项目组织学生展示信息技术、中华精品诗文诵读等,对成绩优异者给予表彰。

3.多种形式,评价地方与校本课程

认真实施地方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手段完成其内容,只是落实的第一步,从某种角度上说,“实”度不够,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才能使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来检查和评价各校地方与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第一是利用教学检查和教学视导等机会检查学校课程表、专任教师、课时安排等项目,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二是将地方校本课程内容纳入到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中,通过“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做实。第三是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一学年结束后,任课教师要收集相关的实施资料,做出实施小结,主管教研员要写出实验报告,上交市区主管单位,由行政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和检查,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适时、有效的调整。

(二)聚焦课堂教学,是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工程

聚焦课堂、聚焦质量是我区教学工作的口号,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在聚焦过程中,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质量是生命,课堂就是生命的摇篮。

1.从课改理念切入,发挥先行者、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我们将这种理念的学习贯穿始终,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结合顺义区的教学实际,我们修订了《顺义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删改了一些指标,更改了一些提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我们力图通过《顺义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施教水平。

在推进评价方案的过程中,在区级层面,我们举办了先行进入课改的教师、区级骨干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活动。为达到辐射示范的作用,对区级研究课、示范课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做课教师所属学校的覆盖面要广,要覆盖到全区所有学校,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内容要清晰,上课人要在课前课后讲清教学目标、设计意图及采取的策略等;三是研究效果要真实,要上常态研究课,突出研究,要上常态示范课,突出可学性,提高可信度。

在各种形式的研究中,教师创造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情境――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即师生共同营造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认清是非。

“游戏――学习式”的课堂教学,即将学习内容变为游戏的材料,使学习多样化、情趣化。

“线索――寻踪式”的课堂教学,即根据课文的某一线索或某一种新概念扩展开去,一追到底。

还有根据学生预习读书提出的问题设计学习方案的方法等。

2.从实效出发,发挥校本教研的影响带动作用

校本教研是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各校已初步体会到校本教研是立足于学校,以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研究与改革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效最为直接、最为显著的教研层面。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向教师渗透引导,校本教研还是提高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最有效的办法。

为此,各校都设立了校本教研组织机构,主管教学的领导是负责人。制定了关于校本教研的制度规定,整体上把校本教研纳入考核;领导有明确分工,制定了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制定了学期、月、周等不同层次的工作计划;实行计划审核制,教研活动准备制、考勤制,日常教学推门听课制等有效的过程管理。

校本教研活动突出了针对性、主题性、系列性。

在教研内容方面,涉及了教材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法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学生研究、质量监控6大方面。研究内容基本都是来自于实践。

在教研形式上,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了常规教研模式,即针对一个主题,参与人员共同研讨。但在具体组织中,有的学校敢于打破常规,创新模式。双兴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活动,请本校非六年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参加,作为本校专业人士进行引领,与六年级全组教师共同破解了六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的难题;马坡中小策划了边研讨,边引进理论学习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具体地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学会寻找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牛山中小在课后邀请了学生参加教研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具体意见,学生在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在照顾全体学生方面、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方面,都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不少学校的教学领导,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地融入研究群体,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在教研组织上,规模较大的学校按年级学科进行,教研组长主持,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规模较小的学校,教研组的构成人员较为复杂,但是,共同的研究主题把教师的思维聚合在一起。李遂中小所有班主任为一个教研组,大家共同围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教师没有预先准备,听课后即兴而谈,不仅展现了该校教师平时教研的功底,更展现了课改理念已深深地移植到教师头脑之中,市基教研中心的陶礼光主任称之为“典型的以课例为载体的研讨”。

(三)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深化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始终“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坚持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原则,改革创新,按需施教,多种形式,开放办学,努力为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的工作思路,以计划为前提,以实施为重点,以质量为根本,组织开展各项教师培训工作。

1.学历培训持续提高

我们与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合作,先后开设本、专科学历在职教师培训班。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区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合格学历,专任教师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25%达到大学本科学历。

2.基本功培训坚持不懈

99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之后,我们又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连续三次进行每轮历时两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内容、形式都在发生变化。编写教案、理论考核、学科专业技能、现场做课等传统项目一直保留,又增设了课堂教学设计、说课答辩、信息技术应用等专业化项目。

在赛前培训中,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培训与比赛的关系。在比赛组织上,由过去的个体参与到现在的全体教师参与,使全体教师在少数教师的比赛中受益。

3.区本培训、校本培训凸显特色

在区级培训中,行政、教研科研、干训师训多家联合协调,行政部门确保培训经费的到位;教研科研部门确定培训形式与内容;干训师训负责培训的组织落实。通识培训、专项培训确实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校本培训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模式,并在区域内推广。

“三位一体”式校本培训,“三位”指的是教研、科研、培训,“一体”指的是主体,均为教师,“三位”主题一致,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三位”目标一致,指向均为通过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位”过程统一,都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即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教师确定为教研活动主题;通过教师以研究的态度,运用研究的方法,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实施过程的反思、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实现将教研主题转化为科研主题;在研究过程中,引导教师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向自己学习,开展基于真实情景的专家引领式主题培训,使教研主题、科研主题、培训主体有机融合,最终实现教研、科研、培训的三位一体。

“教研、科研、培训的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要求教研活动主题即成为教师培训主题;主题学习资料即成为培训课程资料;学习研讨记录、集体备课记录、主题教学设计、集体评课记录、主讲教师课后反思即成为培训作业。这种三位一体的校本培训,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需要出发,以解决教研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在学校内随机进行,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密切,减轻了教师的培训负担,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2005年我们召开了“顺义区校本培训现场会”,对此校本培训模式加以推广。

联合体式培训,指的是在手拉手共建活动中出现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区所有学校都与市区或本区学校建立了手拉手共建关系,有的学校与高校建立了联系。这项工作是以形式带动实质发展的新机制,双方学校成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联合体,专题学习会、专题研究会、座谈会、讲座、网络交流、书面交流、示范课、公开课、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理念、经验在渐进过程中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课程改革实验中,全区干部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探索,研究创新,带来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管理方式的喜人变化,呈现出开放、合作、对话与探究共生的崭新的课程文化气息: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学生向自主型迈进,管理向人文化转型。

三、问题与建议

(一)社会评价对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对小学教育质量、对小学生的质量评价,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行为,需要广泛加强舆论宣传的力度。

(二)实际上岗教师的数额有所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负担、精神压力过大,进行理想的教育困扰较多,应该尽快解决教师的足额上岗。

(三)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

有些学校在一段时期内都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应积极启动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

 

顺义区教育委员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