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 推动乡镇学校建设 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昌平区南口学校位于昌平区西部,现有41个教学班、200位教职工和近1400名学生,是一所规模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学校。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给了我们发展的契机。学校领导班子意识到,只有抓住契机,迎接挑战,才能够推动学校的全面建设,从而促进昌平区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从促进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的高度,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昌平区是北京市“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实验区,而像我校这样规模较大,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学校的发展,对于昌平区乃至整个北京市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意识到学校的发展绝不能“等、靠、要”,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一起抓,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下,边建设新校,边发挥现有优势,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

对于我校的基本状况,可以用“差、低、足、宜”4个字概括,即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差和学生整体素质低两个方面,有利条件主要是干部、教师信心足和学校近年坚持因地制宜求发展并取得一定实效两个方面。

1.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比,学校的主要差距在硬件和生源两个方面

因区政府和区教委已决定我校另行征地建新校,因此对现有校舍和设施不再给予过多的投资和更新,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又使得我校各类专用教室和场地更显紧张。2007年暑假前,我校仅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教室、信息技术教室各1间,而且是初高中27个班共用。信息技术教室只有20台电脑,学生上课时达不到每人一机。教师平均3人1台电脑。高中13个班只有5个班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样的条件难以保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我校目前13个高中教学班435名学生主要来自南口镇山区和半山区的农民家庭和设在当地的各大企业职工家庭,其中来自下岗职工和无固定职业家庭的学生约占40%,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约占15%,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家庭文化氛围欠佳。加上每年中考录取档次在示范校之后,故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同时受周边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知识薄弱,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等问题。这无疑会对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主动学习和加强探究带来不利影响。

我校高中部目前有专任教师50位。其中区级骨干教师8位;高中教师中有硕士学历的4位,其他都具有本科学历;教师中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0位,具有中级职称的16位,具有初级职称和新上岗教师24位;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2位,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17位。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少,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2.经过近年的发展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积累,学校已具备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条件

建校五十一年来,我校已形成“勤奋、团结、务实、进取”的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传统。近年来校领导班子认识到,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暂时面临一些困难,但在首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学校也在不断地发展,并有了不少新的闪光点。只要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职工同心同德,和谐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为教职工提供展示和发展自己的舞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恰恰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对于课程改革具有信心。由于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我校已形成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谷永起老师为代表的少而精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更新,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基本素质都优于以往,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昌平区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有9位教师获一等奖,18位教师获二等奖。我校学生曾获市第七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足球比赛高中组一等奖。

我校已经建立了德育工作“三步走”、“三层次”的工作思路,初步形成了七大德育实践体系和四级德育管理网络,围绕着“优化学校环境,以校风育人;树立师表形象,以德育人;规范养成教育,以法育人;开展专题教育,以活动育人;关心爱护学生,以情育人”的“五育工程”,组织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服务意识和“心中有他人”的观念,同时也打造出以全国优秀教师、德育副校长刘卫红为代表的一支爱岗敬业的德育队伍。

凭着不断提升的办学理念、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严谨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及为学生搭建成才的平台,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高,高考录取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每学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超过百人。

(二)认真研究和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加强研究,明确目标

我校组织全体干部和教师认真学习《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目标,提高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理念,而且是全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手段,有利于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积极组织全体高中教师参加市、区各种培训,观看新课程课堂教学实录;组织各学科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实验教材,开展集体备课;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和开展面对面的辅导。通过这些活动,全体干部和教师增强了实践课程改革的信心,达成了“立足本校,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新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优化,办有特色学校”的共识。

2.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搭建平台,积极应对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全面推进,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部门主任为成员的南口学校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教学的组织管理、评价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各项档案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工作。

按照《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的总体要求,结合昌平区教育委员会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南口学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并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南口学校高中毕业要求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具体规定,修订了《南口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完善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了《南口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明确了各项管理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

    2007年2月,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在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把握农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初步形成了12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并编写了一批校本课程教材,编制了《学生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及课程介绍》供学生选课使用。

    我校还充分挖掘社会课程资源。一方面利用南口镇是军事重镇的区位优势,与周边的解放军5个师级单位和22个团级单位,进一步发展良好的共建关系,把军事基地这一大课堂和大熔炉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组织学生到周边部队开展军训活动,参观部队的战斗历史展览,与英雄模范座谈,举行“军营一日”活动等,使学生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了顽强的作风。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本区的各个自然、人文、军事、科技博物场馆开展现场教学,发挥这些场馆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周边工厂、社区和乡村,了解家乡的变迁和发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教育,并且为老模范、老教师、军属、孤寡老人、残疾人服务进行各种服务,使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将课程改革与学校的基础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将课程改革与实施新的中小学建设工程结合在一起,促进学校硬件建设达标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市所有的高中校同步实施,促进了学校硬件建设高标准、快速度地进行。

在市、区两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支持下,我校新校址的基本建设工程开工在即。一座具有新的教学楼、科技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操场、宿舍和办公楼,实验设备、信息技术设备、音乐和美术设备、体育设备和专用教室齐备的新南口学校近年内就会落成。这不仅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长远的保障,也标志着昌平区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迈上了均衡发展的新台阶。

与此同时,区教育行政部门为我校投入了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改善了现有教学条件,以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需要的基本条件。2007年暑假期间,我校又配备了80台电脑,新建网络机房2个,更新和增添了教师备课专用电脑,达到平均每两位教师1台电脑,还增加了移动多媒体设备5套,并在所有的专用教室和高一年级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还进行了电力增容。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搭建好网络平台,我校专门成立了学校信息中心,配备精干人员负责学校网站建设和信息技术服务与培训。同时还购买了大量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参考书籍和音像资料,供广大教师观摩学习,借鉴各地优秀经验。

(二)将课程改革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在一起,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保证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通过培训和教研活动,我们认识到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各个科目都是按照模块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实施考核评价。而普通高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全体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模块考核获得基本的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在此基础上才能考虑参加高考的学习需要。对我校这样的乡镇一般高中,必须首先解决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获得基本的、特别是必修模块和规定选修模块的学分。如果不抓住这个重点,教学就会脱离实际,反而使学生无所得。因此,我们必须狠抓教学,尤其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承和掌握上,放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解决上,面向全体,夯实基础。

为此,我们注重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注意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引导教师系统地把握教学,全面研究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学生实际、教师特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方法、模块考核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对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让教师把精力放在形式化、表面化的过于统一的所谓“改革”上。

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有欠缺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首先确定几个重点学科作为改革的实验基点和样板,以带动其他学科沿着规范、有效的途径实施教学。

谷永起老师带领的化学教研组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继续开展“以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专题研究。他们以实验教学带动学科整体改革的经验和自制教具、学具的经验将对理科教学起到引领作用。

高中语文教研组参加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化与学科教学优化实验研究》的教学改革实验。学校也把这项实验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选派区级骨干教师李嫩嫩为实验教师,安排网络机房和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且组织有关教师集体研讨,扎实推进。目前,此项实验已经取得显著成绩,李嫩嫩老师的教学案例《作文自助――把审题当抓手》获得市级一等奖、论文《敲击精彩  彰显个性》在《北京教育教学研究》发表。她所教的学生基础本来较为薄弱,但通过参加实验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绩迅速提高。在2007年高考中,该班的录取率近80%,远远超过预期。

劳动技术教师谷士清不断创新,先后开设了陶泥、珠编、插花、电子制作等校本课程,所教学生多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课堂教学实录已收编到北京市教改典型案例集中。我校继续发挥这位教师的优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推广其经验,并安排这位教师谋划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

三、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分别解决,分步实施,保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稳步推进

我们充分意识到,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校这样的乡镇普通学校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能否成功,决定着全区乃至全市实验工作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并采取“分别解决,分步实施”的策略,以保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稳步推进。

我校专门对学生组织了高中课程改革培训,使全体学生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和任务,明确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认定、选课指导等办法,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成为课程实验的主人,并通过他们向家长和社会各界宣传。

开学伊始,我校就公布了《学生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及课程介绍》,并向全体学生宣讲,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然后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划分行政班、组合教学班,确定任课教师和开设课程。根据我校教师、教室各方面实际情况本学年已开设6――8门校本课程。

我校还向学生公布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目录》,由导师分别向学生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6――8人为单位自愿结合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再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经学校审查、修订后确定研究性课题20――25个,在导师指导下于10月中旬开始实施。

我校还要继续解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特别是理化生实验教学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受到专用教室和教学设备制约的问题,要采取与本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协作等措施,实现学生部分课程跨校上课。

对于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安排还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强指导,建立稳定的导师制度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同时还要深入思考和解决学校教学班和行政班并行情况下的学生管理问题,以及从高二年级起将在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走班上课”管理问题,以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昌平区南口学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