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优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评选活动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及地方课程设计等专项征集与评选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05】26号)文件中关于“每年将开展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论文及地方课程设计等专项征集与评选工作”的指示精神,市教委基教处和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1月,联合组织并启动了北京市第二届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论文案例(包括视频课例)的评选活动。活动历经6个月,已顺利完成了参赛作品征集和评选阶段的工作,为了做好下一阶段总结、交流研讨和推广工作,特把本次评选工作的整体情况做一梳理。

一、本次评选活动宗旨

    (一)在评审中交流和研讨,培训和锻炼队伍

这次评选工作的宗旨之一是通过评审,在交流与研讨中进一步推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快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工作的步伐,提高其工作质量。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理论提升,锻炼队伍,使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二)在评审中发现典型,为进一步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这次评选工作的宗旨之二是通过总结、交流和展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中发现典型,推广先进区县、学校的经验,以提高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推动我市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 在评审中发现问题,为新一轮工作确立改进和完善的阶段目标

    这次评选工作的宗旨之三是通过此次评审活动,加强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引导,解决好对课程的理解,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加强教材建设,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与综合性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确立改进和完善的阶段目标。

    二、活动程序与具体工作进展

    本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视频课例的评选活动,课程中心领导以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一是专门制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评选标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视频课例评选标准》,为评选提供审阅评定的依据。二是在工作组织安排上慎之又慎,周密细致。为了客观、公正、保质、保量地做好评选工作,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处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领导担任,活动秘书处设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课程室。课程中心将评选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2007.2):初评

2月9日―14日,课程中心首先组织项目核心组部分成员和相关研究人员对各区县选送的论文、案例、视频课例进行分类整理、制表登记;然后分小组指导大家根据评审标准分别对论文、案例、视频课例进行初步评审,并对各区县整体情况和每份论文、案例、视频课例的情况做出简评。

  (二)第二阶段(2007.3―2007.4):

3月26日至28日,在第一阶段初评工作的基础上,课程中心组织召开复评工作会。本次会议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组织与会人员对地方与校本课程优秀论文、案例、视频课例进行复评;二是使与会人员在参与中加强交流与研讨、学习与提升,使之较好地带动本区域的课程建设,使我市地方与校本课程在开发与管理方面日益完善。

(三)第三阶段(2007.4-2006.5):终评

6月7―8日,课程中心特别邀请来自北师大、中央教科所、教科院的专家学者以及核心组的研究人员十六人分四个小组,依据《北京市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论文、案例评选标准》和《北京市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视频课例评选标准》,本着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进入终评的作品进行了最后的评选。

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钟作慈主任主持此次终评工作。钟主任提出了此次终评各组还应思考和讨论此次入选作品的进步、不足以及对即将开展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建议。在分组评审中,各组专家对各区县终评入选作品进行细致地审阅,在参照初评和复评的评语和建议等次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提出入选作品的最终等次和评语交大会最后通过。经过集中汇总各组意见最终评选出论文、案例、视频课例一等奖35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91名。(具体获奖情况见附表)。

(四)第四阶段(2007.6―2007.7):总结

课程中心首先对本次评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通过评选一方面培训和锻炼了课程建设队伍,在收集获奖论文、案例和视频课例的过程中,发现典型,为进行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工作中找出不足,为新一轮工作确立改进和完善的阶段性目标。与会的核心组成员还就今后的评审工作提出了建议。

三、具体获奖情况与简单分析

1.各区县在本次论文评选中共上交342份参赛论文(包括案例、视频课例),获奖176份,占总上交数量的51.46%。其中一等奖35份,二等奖50份,三等级91份,各种等级占总获奖数的百分比如下图:

 

2.纵观各区县的获奖数量(如下图),参差不齐的情况说明有的区县在开展地方、校本课程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有的区县则对地方、校本课程重视不够。为此,加大三级课程管理力度,保证课程的落实到位,真正实现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我中心下一阶段研究与培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四、此次活动分析

(一)本次评选活动的优点

课程中心组织的评选工作经过两年的实施与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家一致认为,今年的整体情况好于去年,具体体现在:

(1)绝大多数区县依据本次评选工作方案认真组织本区县的评选和推荐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所推荐的文章和课例;并且,能够按方案要求整理、上报所推荐的文章、课例及相关材料,项目基本齐全,保证了评选工作的顺利推进。

(2)本次上交的文章和课例整体质量较去年有了提高。各中小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有了基本的了解,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反映了在此方面的培训、研讨、现场会有成效,起到了指导作用。优秀典型在发展,体现了北京特色。

(3)重复的、不在本次评选范围的文章大大减少,各学校重视科研引领,选送的文章重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在内容的真实性和工作的实效性上都好于去年。

(4)有些区县如宣武区、门头沟区利用评选的契机,整合区内教师资源优势、借助各方力量带动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有些区县如朝阳区借助各级专家的指导力度,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带动地方课程建设,撰写出体现区域特色、具有时代特点的地方教材,如《朝阳》《分享奥林匹克》《中小学礼仪、礼节、礼貌》。

5)有些学校,如东城区的府学胡同小学、史家小学分校、朝阳白家庄小学、大兴庞各庄第二中心小学和北京四中、丰台二中等学校已由原来的开发个别的校本课程转入系统开发阶段。如史家小学分校,在2007--2008学年度的开始,已经开设五类26门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丰台区第二中学在对校内外资源调研的基础上,为实现“为了孩子们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这一目标,以认识他人(仁)、认识自然(识)、认识自己(知)为横向连接,进而达到初中与高中的校本课程衔接(如下图)。

北京市丰台第二中学校本课程体系

 

认识他人――仁

认识自然――识

认识自己――知

初一

经典诵读、公民教育

摄影绘画(感知)

习惯规则与“我”

初二

经典诵读

科技创新

同上

高一

合作交流

社会自然艺术

(基于模块)

学科学习习惯

内省自知

高二

交流分享

社会自然艺术

(基于模块)

学科思维习惯

内省自知

 

   (6)很多学校能够通过论文评选,沉淀自身校园文化,在对校内外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力图运用多种渠道普遍提升学校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以实现校本课程为实现学校使命服务,体现、继承与发展整个学校文化、学校教育哲学。北京四中的北京四中培养目标是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在这基础上,他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既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又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并且课程的设置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培养目标。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校本课程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接近自己培养目标。为此,在保证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基础下,深入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大面积开发科技类、人文艺术类、体育类等校本课程三年累计六十余门,满足了学生多方的发展需要。

再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的系列课程建设,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现代人”构筑起共享成长的课程改革蓝图。

府学胡同小学系列课程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

体系

(教育博物馆)

古代教育

 

石刻馆

文天祥祠

近代教育

敷礼明伦室

奥运馆

现代教育

人才阁

琴棋书画室

音像图书

科技馆

教师发展

孔子学堂

教师论坛

群众社团

德育研究会

 

国学研究会

青年联合会

 

老教师沙龙

 

校本课程体系

德育类校本课程(活动体验)

日常性教育

 

德化人生要求

府学三字歌

升旗仪式

正气万古存

特色性教育

 

走进文丞相祠

礼文化实践

经典诵读

社会性实践

日行一善

计算个人成本

绿地图小脚丫

学校文化日

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

名家赏析

思维训练

艺术实践类校本课程

篆刻纸艺

茶艺

体育技能类校本课程

形体

棋类

轮滑

空竹

武术

乒乓球

         

(二)本次评选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区县没有认真学习评选工作方案,没按要求按时、按质整理、上报推荐的文章和课例,给初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些区县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认识窄化,认为评选的事是老师个人的事,区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有个别区县未组织本区县筛选、有的区县没认真审核文件)。

(2)个别区县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上交的文章没有把握好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存在与校本教研等概念相混淆的问题。

(3)从文章选手获奖数量上看,各区县发展不平衡(多的10份以上,少的仅4-5份),中学相对来说不如小学,地方课程的设计远远少于校本课程。

(4)对案例文体的把握不够准确,有些老师把教案或教学活动设计作为案例上报参赛。有些选送文章不够规范,应注意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在题目名称、文章格式、遣词造句上还需培训指导。校本课程以文本阅读形式为主,形式比较单一。

5)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还需将教师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学校行为,校本课程存在简单化、泛化倾向。

6)对“视频课例”的评选,要注意调动制作人的积极性,应对“讲课人”和“制作人”分设奖项才更合理、公平。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完成评选工作之后,在对参赛作品整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一些意见:

1.加强对区县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方面的培训。鉴于很多教师对目前一些教育术语认识不清,在写作中运用不当,使得书面表达出的与想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因而需要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专业术语的认识培训。

2.在本次征选活动中,反映地方课程建设的文章数量明显少于校本课程,建议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加强地方课程的规划、实施与管理。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进而推进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建设。

3.加强校本课程的指导、监督与管理,建议各区县设立专人负责,并与市里形成互动机制。希望各区县间也能打破地理的界限,打造校际间、区际间校本课程开发、交流、合作与共享的平台。

4.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对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施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问题需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合理地结合地方与学校的资源优势,开发出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构建跨年级、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此外,伴随高中课改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与高中校本课程之间是否应该衔接、如何衔接等问题也是下一阶段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

5.开展优秀评选项目的经验交流研讨活动,向全市推广优秀课例和论文等材料,推动全市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在此考虑的问题是,除了文字书面材料的推广,可否利用网络新媒体将更多更好的视频课例置放在互联网上,供大家学习、借鉴等,例如视频点播吧、知名教师主题博客、以区县或学科为单位的qq群和论坛,以便运用这一平台,将优秀的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执笔人:李群

修订人:钟作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