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社版科学课程的课程观

发布时间: 2007-09-09 来源: 发布者:yxh

   一、科学课程的基本定位

    建设一门以培养全民的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具有综合性、时代性、社会性、学生喜爱的科学 教育课程。使它给学生最基础、最必要的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合性:以自然界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为中心思想,以科学主题为选择内容的主要依据和组织课程的主要线索,选择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 合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中的综合性问题,组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时代性:反映当今时代的社会上科学技术发展状况;预测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预测 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

    社会性: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意把学习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人与 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才能养成社会责任感,培养理智的公民,使其能够判断科学方面决策的正确与否,并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生喜爱:自然界存在着的真实现实是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源泉,科学课程 尽量选择实际生活中综合性的问题,创设在活动中探究的学习气氛,把最宝贵的财富――积 极进取的精神交给学生。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以富有哲学意义的科学主题统整课程,突出学生科学观念的培养;重视引导学生探究、体验、领悟。教材综合式,按照内容专题编排。小学教材尽量贴近儿童生活、问题中心、重视实践、重视 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初中有分有合。高中借鉴日本的做法――文科与职业技术方向以 科学方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过程为线索。

    三、科学课程的突破

    1、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小学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重新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考虑之一:在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之时,必须面向未来,考虑未来人所需要的科学基础是什么,将原有的基础知识更新。

   取舍知识的原则是:以现在的眼光分析当前中小学理科基础知识,选择其中构成各个学科基本框架的知识;能够对于今后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知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知识;具有文化和教育功能的知识。同时,预测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预测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删去过多具体学科知识的细节,过多的技能训练,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感到 困难,而成人可以应用基础知识比较容易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对于多数人一生用不到的知识也进行删除。

    考虑之二: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核心,简化基础知识。

    什么是科学的主题?自然界本身是统一体,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形成了科学。科学常常被看作是对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事实与数据的无尽的描述,或者对实验事实和探索活动的展示。而一些科学的核心 概念可以将这些分立的信息片断融入广阔的、有逻辑内聚力的结构中,在这样的结构中,信息片段的关系可以被显现出来,这种核心概念就是科学主题。

    北京市的科学课程选择了能量演化变化的形式尺度与结构稳定 性系统与相互作用六个科学主题统整课程。

    2、探索科学课程新的组织方式

    科学课程组织上的内在线索是以科学主题的发展为课程的内在逻辑,根据科学主题” 在自然界现象中表现的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观到内部。

    科学课程明显线索有三条:

    (1)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三次循环。

   (2)融入教学内容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培养。

    (3)循序渐进的实践与实验能力的培养。

    自然科学知识三次循环:每次都以物质世界存在的形态”――“物质的运动与变化”―― “能量为主线。知识基本载体是地球生命世界(尤其是人体)”等自然统一体。

    实践与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活动从内容方面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具体的 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验与实践活动,它与分科实验没有根本的区别。另一种是带有综合性的、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为内容的、与一个内容主题整体相关的实验与实践活动。

    科学课程的实验是广义的实验,除去真正意义的实验以外,还包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的 模拟实验、应用各种媒体观察自然现象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