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江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发布时间: 2007-09-01 来源: 发布者:yxh
2004~2006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浙江、安徽、福建、辽宁、天津等10个省市分三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现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东部全线突破”的设想。为了了解和借鉴先期实验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2006年11月,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部分业务人员赴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及苏州、广东深圳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行了考察。本文介绍了山东、江苏两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的基本做法,分析了经验和问题,得出了相关启示。
一、基本做法
(一)在课程设置上,山东省没有全省统一的方案,江苏省则出台了建议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和必修、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山东省没有出台全省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课程设置由市地和学校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和选择。关于必修课,绝大部分普通高中都能按课程标准设置的模块开设;对于选修课,其做法是“早开优选,先易后难”,基本上是“学校配好餐”让学生选择,真正让学生自主选课的很少。
江苏省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划圈子,定深浅”的原则。“划圈子”是基于对各科课程标准、学校开课能力和高考内容范围的考虑对选修I模块开设提出建议;“定深浅”是对各学科提出教学指导意见和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此原则,省里出台了《课程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新课程课时与学分安排及选修I 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文件。全省虽有相对统一的建议方案,但也允许部分示范校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按《方案》与课程标准自主开课和排课。
(二)重视新课程教材建设,并按教育部通知要求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山东、江苏高度重视新课程实验教材建设,均组织编写了部分学科实验教材。目前鲁教版5套高中教材均已通过教育部审查。苏教版教材建设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顶天”指邀请一流专家,“立地”指吸纳一线骨干教师;同时还重视教材的编用结合,坚持边编、边用、边改。教研室在教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是参与教材编写和教材的使用反馈。
在教材选用上,实验省主要按教育部教材选用通知和教学用书目录操作。山东省和江苏省在教材选用前期都组织了教材展示会(或推介会),分学科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每学科5-7人)。实验省对各市教材选用有一定的调整权,但一般都尊重各市的选用结果。考虑到教材选用与高考命题的利害关系,有的省、市赞同教材选用相对集中,如,江苏全省目前语、数、外三科教材比较一致,部分地区如苏州、常州、无锡教材几乎是同一版本,以便形成一个地区的声音和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三)在教学实施上,重点解决教学方式、走班上课、模块考试等问题
教学实施是目前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涉及课时分配、教学方式、走班上课、模块考试等诸多问题。
关于教学方式: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中讲授式还是主要方式,虽然实验教师大多已进入学习状态,但行为转变的过程还很长。
关于走班上课:山东和江苏必修课都以行政班为主开展教学,选修课和非学术性课程相对走班,但程度不一,也就是说走班上课还没有真正落实。
关于模块考试:山东省原则上把模块考试的权限下放到学校,但各地市为了保证地区教学质量又组织一些诸如学科通考之类的考试。江苏省将模块考试与期中、期末考试合并,即学期第一学段的模块考试相当于期中考试,第二学段模块考试相当于期末考试,但是涉及这个学期两个学段所学模块内容,以第二学段所学模块内容为主。
(四)山东省坚持以高考引领课改,江苏省则认为高考应服从课改
山东省坚持高考方案早研制、早出台,以引领课改方向。山东07年高考方案采用“3+X+1”形式,主要考虑:首先是平稳过渡。“3”(语、数、外)能起到稳固重心的作用。其次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即设置“X”(文综和理综),更多体现新课程中学生的选择性。三是基本能力“1”。主要是从“新”上考虑,内容涉及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学科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认为高考方案应服从课程方案,而不是课程实施的指挥棒。江苏省08年高考方案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其思路:一是按国家“3+X”高考方案的总体框架,在“X”上做一些新的设计;二是根据高中课程方案,与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适应;三是保持与现行高考方案(“3+2+综合”)的衔接和平稳过渡。语、数、外为统考科目,突出基础学科的地位;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
山东省各市地注重搭建研讨平台。如青岛市有每月一次的校长论坛;淄博市除了创办《课改通讯》刊物、在学校选定“课改信息员”外,还建立“课改博客网站”。
江苏省认为课改成功不但要有科学的决策,还必须有好的配套资源跟进。他们的做法:一是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即省市教研室评选的教师优秀作品全部上网供实验教师免费共享。二是进行“学科中心”(“学科基地”)建设。即以学科教学水平高的学校为基地,组织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整体提升学科教学水平。三是重视教研网络建设。即依靠互联网络、地域网络和学科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等,特别是网络教研,以其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四是重视校本教研。学科教研以校本教研为主,同时校际之间有中心教研组,中心教研组通过常规教研和网络平台开展活动和共享资源。
实验省在高中课改实验推进中有代表性的制度包括样本校制度、课改经验交流制度、定期研讨制度、监控评价制度等。山东省建立了样本校制度,坚持以点带面策略,重视发挥样本校提前实验、发现问题、典型示范、辐射带动职能。同时,省、市(地)、县(区)、学校建立课改经验交流制度,定期组织课改经验交流与表彰会,以树立典型,激励先进。再有是建立课改评估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纳入教育督导和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中。
江苏省在高中课改中建立的制度有:(1)联席会制度。即省教研室教研员作为课改联络员,深入各市地、学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汇总问题,商讨对策。(2)定期研讨制度。省、市(地)、县(区)、学校寒暑期各召开一次研讨会讨论课改推进情况。(3)样本校制度。全省建立了60所样本校,以及时了解市(地)、县(区)和学校的新情况、新问题。(4)评估督导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反馈情况,奖励先进,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实验工作。
二、经验与问题
1.尽早开展实验的准备工作,并且全面、充分。实验准备阶段主要突出“以科研为基础、以组织为保障、以政策为支撑、以培训为抓手”等特点。
2.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方案或意见[1][1],坚持平稳过渡、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开齐必修课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整合资源,逐步开齐选修课程。
3.抓住教学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和新问题,引导实验参与者特别是教师在实践中逐步转变认识和行为,特别是结合实际,在继承的基础上摸索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结合课改理念,尽早确立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在专题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适时出台高考方案。
5.重视教材编写中“编、用、改”的结合,加强使用中的沟通和反馈。狠抓配套资源和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的建设,加大资源创生、开发、整合、共享力度。
6.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完善实验推进和管理的机制,用制度保证实验的规范、有序和高效。
(二)存在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问题。一是实验参与者对课改的理念、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传统的东西禁锢较深,工作时往往从原来的认识和经验出发,惯性比较大;二是教师缺乏《方案》意识和课标意识,头脑中只有教材,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2.《方案》和课标的问题。实验省在《方案》和课标的设计上有不严谨和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课程标准,还存在学术化、城市化、宏观粗化、各学科模块内容容量差异大、配套资源不完善不配套等诸多问题。
3.考试和评价的问题。首先在高考改革上还存在“考什么教什么”和“教什么考什么”的争论,同时高考改革的力度和步伐滞后于课程实验,高考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出台时机直接影响了课程计划的落实。其次模块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关系和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4.资源适宜和有效的问题。实验省普遍反映新课程实验中存在资源缺乏、不完善、不配套、质量低等问题,特别是教辅材料中繁、难、偏、旧的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还反映出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内容增加、有效经验缺乏,新课程要求与学校已有组织、文化、管理等存在矛盾,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借鉴山东、江苏两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尽量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北京市今年开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启示。
1.把加深认识、转变观念的工作贯穿于实验的全过程并抓深抓实。一方面应通过广泛渠道、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沟通,同时结合实验的推进在实践中强调认识的深化,并将认识转化为有效行为;另一方面应将《方案》和课标的学习、培训作为通识培训、学科培训、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准备和推进中狠抓落实。
2.从《方案》及课标要求出发,提出相对统一的市级课程开设指导意见,供学校开课、排课和学生选课时参考。同时,组织市、区各学科教研力量、学科专家编写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模块选择和内容设计、教学要求及评价等做出说明,为教师搭建《方案》、课标与教材之间的桥梁。
3.市、区县应及时指导和帮助学校协调、落实教师及教学场所、设备等基本条件。在实验前按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要求,对学校必修课、选修课的师资、设备和场地等情况做一个全面评估。市、区县对薄弱学校要有比较明确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将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推进普通高中均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4.成立专家指导组和学科指导组,依靠两个指导组狠抓教学的实施,特别是教师认识的深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化。针对教学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新问题,如课时分配、教学方式、模块考试等集中研究,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同时,两个指导组还应与学科和学校定点联系,及时发现和反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促成问题的研讨和解决对策的出台。
5.同步组织高考改革的研究和高考方案的制订。可分别由高校、普通高中、教科研机构和管理部门拿出代表性思路,然后听取、汇总多方意见。高考改革应坚持新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引导学校落实《方案》精神而不是走向应试深渊。
6.加强三个方面的资源建设。一是缩小《方案》、课标与教材之间距离的配套资源,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应及时配备这方面的资源供教师选用和参考;二是与教材和教学配套的资源,如教学参考书、教辅材料、教学光盘等,当前应在这类资源的开发、推荐和规范管理上下更大的工夫;三是交流、沟通、合作、研讨的资源,如网络平台、宣传阵地、环境营造等资源建设。
7.从规范实验推进的角度加强制度建设。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改的基本经验和参考实验省市的做法,在实验推进中重点建立样本校制度、区县联席会议制度、总结表彰制度、监控与督导制度等,以规范的制度推进实验健康、有序发展。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杨德军 黄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