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标准的研究”课题论证

发布时间: 2007-06-26 来源: 发布者:yxh

   一、课题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激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的人才,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了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它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弊端,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课程改革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中。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的规定的学习活动方式。教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从而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了编写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先后编写了多套中小学教材;1986年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审查和评价中小学教材的工作,这是我国首次成立的国家级教材审定评价机构,并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1987年10月10日制定后于1996年10月30日又进行了修改)、《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1987年10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教材试验工作座谈会纪要》(1991年2月)等文件,提出了教材评价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各学科审定委员会;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2001、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提出教材的编写、审定,实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级管理。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并要求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评价研究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课改要求,即省级有关部门要做本省市的课程实施方案,要开发、编写本省市地方课程及教材。目前,北京市课改领导小组已要求做此项目,并已将此列为北京市课改领导小组2003-2004年重点研究项目,北京市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兼北京市基础教育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办公室。更应承担本课题项目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课程教材政策,不存在教科书的比较和选用问题,这就导致了教科书的评价研究一直成为空白,此课题的研究可以填补这一空白。

我国过去只重视课程计划对课程标准(或大纲)、对教材的指导作用,而忽视教材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课程计划的反馈调节作用。重视教材的评价有利于克服这一传统的影响,从而真正把课程改革当作一项系统工程。

我国的教材审定制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大纲)对教材资质的一种认定,是一种资格审查。它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体现国家意志。一般而言,教材审查只对教材的使用资格做出判定,不解决教材的特色和适用对象等问题,教科书的评价可以成为教材质量审查的依据之一。

近几年,国家改革教材管理体制,逐步改变了一种教科书“统一”大半个中国的局面。实行编审分开,在坚持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允许各地根据本地区需要编写不同风格的教科书,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还有一些省市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经教育部门批准自主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并组织实验,于是出现了“多纲多本”的现象。这是我国教材史上的一大进步,但也由此导致教材的雷同、质量的参差不齐,即教材的“多样化”变成教材的“多本化”等问题。目前我们虽然建立起教材的审查制度,但在许多方面都是由评审委员自己来掌握,对教材的评审缺乏可供依据的评价标准。

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教材多样化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不同教材如何适应不同地区选用,以及版本众多,难以选择等情况。选用者只有在了解了教材的特色、适用对象和教材质量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结合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本地区需要的教材,这就需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科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充分利用教材评价这一手段,甄选推荐优秀教材,淘汰低劣教材。

教材与师资、教学设备共同构成兴教办学的必要条件,教材建设是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教材建设始终得到人们的重视。教科书评价标准的研究是实现教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是完善教材管理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实现教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有力保证。

一般来说,课程建设包括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研制与教材编写,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材评价既能为教材编写编写工作反馈意见,也能为课程设计与课程标准研制提供信息,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完善。教材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个完整的教材改革的终点,又是教材改革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中的“中小学教科书”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教科书评价” 是指在一定的评价方案的指导下,依据一系列的有组织的标准和方法对教科书及其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判断教科书内在的价值和特征的过程。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主要着手进行以下工作:

1.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审查、选用现状和问题的调研

走访北京市的一些城区和郊区县,向区县的教委领导、中教科和小教科的有关人员、学校的校长、区县的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人员,了解目前教科书的审查、选用和使用的情况及遇到的一些问题。

对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教科书的选用和使用的情况及遇到的一些问题。

2.国外发达地区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及审查状况文献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经验。

3.《北京市教科书审查方案(讨论稿》和《北京市教科书选用方案(讨论稿》的研究,重点研究以下方面:

(1)    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和审查问题的理论研究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找出比较适合本课题的理论。

2)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和选用标准的研究

①制定教科书审查和选用标准的原则

教科书评价指标的确定是极为重要,它不仅要反映教科书的本质,选出典型的、客观的指标,还要注意它的导向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是任意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②确定教科书审查和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教科书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价,就需要建立一个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是依据一定的原则,把一些带有抽象和笼统的教科书评价标准进行总体的分解和归类,形成一级评价指标;将一级评价指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明确、层次分明、可测量、行为化和可操作的二级评价指标,并对二级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做简单的阐述。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应全面反映教科书的不同的侧面,各个指标之间不能有所重合。这些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就有机的组合成系统化的教科书评价指标群体。

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操作规程,它确定了“评什么”的问题,表征了影响教科书质量的因素,其实质是教科书的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大的方向上使评价者的认识得到统一,或者说是使人们对教科书评价标准得到统一。

确定教材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等级

建立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后,需要对每一个指标赋以权重。所谓权重,就是根据组成事物的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赋予的一定的数值。所谓评价指标的权重,就是分别标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

权重的集合不仅表明了指标体系内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而且确定了各因素之间以及指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使评价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

评价等级就是根据评价指标权重的数值,以不同的分数段划定不同的等级。

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等级是评价结果的两种不同的呈现形式,一个较细一些,一个较粗一些,这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两种模式。

3)分别请北京市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人员、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等对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论证。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种媒介搜集相关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鉴别、整理。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科学的认识及获取研究问题的方法。

2、  调查法

1)访谈、问卷调查法

针对不同的对象和要获取问题侧重点的不同而采取的方法。主要用于了解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的建议。为课题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本课题能从实际出发去研究一些问题,缩小研究成果与实际的偏差。

2)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经验法和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把需要确定的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和各项指标制成调查表,分发给有代表性的专家,请他们独立填写,然后根据这些表的数据,列出评价指标和计算出权重系数的平均估计值;第二步,计算每一位专家的估计值与平均估计值的偏差;第三步,对偏差较大的专家意见参照所得的平均估计值进行重新考虑,对前一次的估计值做出修正。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就可以比较客观的得出各评价指标和指标的权重;第四,对指标重做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3、  比较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教科书的评价现状,挖掘可借鉴的理论与经验。

4、  个案研究法

通过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外有关教科书审查及选用方面的案例,如新加坡、日本、浙江、台湾等地区的个案,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5、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在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法确定每一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中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1980年,萨蒂将这种方法引入教育评价领域来解决权重分布的问题。

四、课题的实施

为了保证本课题能顺利完成,课题组对分为五个小组,分别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它们是:

(一)    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及审查状况研究

(二)    中小学教科书选用问题的理论研究 

(三)    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选用标准的研究(侧重于制定方案)

(四)    中小学教科书审查问题的理论研究 

(五)    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审查标准的研究(侧重于制定方案)

五、研究进度

200310月~11月底,北京市基础教育教材使用情况调研。写出调研报告。

200310月~11月底,北京市基础教育教材选用情况调研。写出调研报告。

200310月~20041月,进行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及审查状况研究

200310月~20041月,进行中小学教科书选用问题的理论研究

200310月~20041月,进行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选用标准的研究(侧重于制定方案)。

200310月~20041月,进行中小学教科书审查问题的理论研究。

200310月~20041月,进行北京市中小学教科书审查标准的研究(侧重于制定方案)。

 

“中小学教科书评价标准研究”课题组

(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