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07-10-15 来源: 发布者:yxh
从2007学年起,北京市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和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使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深入的同时,向普通高中阶段全面推进。这标志着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将这一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统筹规划,专项推进,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北京市从2007秋季起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既是落实教育部总体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这一部署使得北京市首批进入新课程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继续修习新课程,也使首批进入新课程的小学生升入高中后修习经过一个周期实验的较为成熟的新课程,从而使北京市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阶段课程改革实验紧密衔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顺畅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实验。这一部署又使得作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五大工程之一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程能够如期完成,从而推动北京市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整体优化,形成新的普通高中增长模式,进而利于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进一步得到落实。
经过了反复调研和多方论证,我们逐步确立了北京市高中课改实施的基本策略:首先,建立一整套系统完整,分工明确,运行有力的课程改革的组织运行系统;其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建立课程改革实验的行动方案,并通过系统有序的项目设计,保证实验工作的有序推进;第三,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关注高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经过认真分析,北京市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和课程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探索在不同区域和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新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制度等。为了保证2007年秋季起全市所有的普通高中都能顺利开始实验工作,我们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强化责任,周密准备,做到了“六个加强”:
(一)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加强制度构建和总体规划
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协调组,建立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委、局、办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充实和完善了由市教委各处室、市教科院、教育学院、考试院、首师大、北师大、市教育学会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单位的力量,组建了政策研究、课程资源与教材建设、课改实验培训等10个专家工作组。完善市、区县两级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及所属课程教材建设、干训师训、学科教学指导、监控与评价、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舆论宣传等专业指导组。明确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居主体地位,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经充分论证,制定了市、区县和学校三级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保证实验工作既坚持全国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又能够从实际出发,不失地方与学校特色。
(二)坚持以研究为先导,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
结合北京市实际,确定各阶段的重点调查研究课题,通过研究逐个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并将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政策,在短时间内制定了课程安排、学科教学指导、学分认定和模块学习要求、学生选课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样本校工作、实验监控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20多个实验工作指导性文件。同时建立了课程管理、教材选用、校本教研、实验监控、样本校联系、联席会议、联合视导、专项督导等制度,不断改进和有效提高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
(三)开展持续有效的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教师培训、干部培训和专业人员培训, 包括通识培训、课程方案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实验教材培训、学科新知识更新等。在培训方式上,一是加大市级培训的力度,尽可能的使教育行政人员、学校管理人员、教研科研人员,特别是全体新高一年级任课教师都能集中参加市级培训,二是参与式、互动式、案例研究、网上研修等多种方式并举。
(四)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经费和物质保障
加大对课程改革的财政投入,建立市、区县两级专项资金,通过项目审查和评估,保证政策研究、资源开发、师训干训、网络技术、考试评估、监控评价等方面的专项工作得以保证,资金投入得到良好的效益。目前,北京市已经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市级重大项目完全由政府承担经费,不向学生收取实验费用,不向教材出版单位收取培训费用。
(五)实行有效统筹和监管,加强教材和课程资源建设
对教材选用、征订和发行工作实行有效统筹和监管,严格依据教育部的目录并针对北京市实际选用教材。鼓励各方面积极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建立示范高中与一般高中,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资源共享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有利环境的营造
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听取和征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家长广泛参与的制度和机制,营造有利于实验工作正常推进的环境。
在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各组成单位和各区县、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制定《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及配套文件
通过这些文件明确了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基本原则、组织领导、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安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学制和教学时间、课程结构与设置,以及课程安排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学分认定、模块考核、学生选课和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管理办法和实施办法;明确了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组织与实施,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明确了实验样本校的职责和任务、工作内容和组织管理;明确了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目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工作方式,以及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措施与要求,以及实施要点。高中会考的实施意见已经拟定,高考改革的配套文件也在抓紧制订中。
(二)统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
我们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的基本要求,统筹各区县教材选用工作、有关出版社的出版印刷工作,以及有关发行机构的合理分工,在全国首创了“全市统筹、专家推荐、区县认定、分工协作、假前供书”的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选用及发放模式,实现了绝大多数学科在全市范围内选用两个版本教材,每个版本教材的选用数量均衡,每个区县和学校仍保持一个版本教材,有力地保证了“一纲多本”的实验和教学管理与考核的便利。
为推进高中新课程“一纲多本”的实验,便于广大教师了解和使用多版本教材进行教学,我们还组织了普通高中新课程不同版本实验教材的比较研究,依据北京市中小学教材评价方案的各项指标,对同一科目的不同版本教材进行科学评价,明确各版本教材的特点和适用性、以及在实验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在全市性培训活动中宣讲。
(三)研究制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准确把握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市教委组建了15个学科专家组。各专家组根据相应学科课程标准,研究编制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从而为学校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明确的教与学标准。在随后的教师培训中,重点就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进行宣讲、解读,推动广大学科教师准确把握各学科教学目标和模块学习要求,使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四)大规模、高质量地组织干部和教师培训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我们组织了空前规模的干部和教师培训。参加干部培训的有各区县教委主要负责人、主管主任、中教科长,教育分院(研修中心、进校)主要负责人、主管负责人、中教研主任、干训主任、师训主任、教科所长,全体普通高中(含完全中学)校长、教学和德育副校长、教务主任,总数达1700多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有各区县高中学科教研员和新的高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总数达9000人。本次培训质量较高,培训方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重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交流互动、被培训者的积极参与、培训与研修一体化。通过培训使干部进一步认识了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思考了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明确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使教师了解了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明确了学科教学的新目标和要求,把握了实验教材的特点,集体对模块教学进行设计和准备。
(五)重视专题研究,实施分类指导和区域推进
我们以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所属各专业组为依托,将各方面的问题解析为若干专题,分别组织市、区县和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行政人员,以及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分工协作、分别研究、逐个突破、及时指导。在研究和指导中,尤其注意针对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差别,示范性高中、城市一般高中、农村一般高中的差别,实施分类指导。
在准备工作中,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各区县都高度重视区域推进,组织不同类型的学校联合体和区际、校际合作体,推动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累推广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为了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规范性和重点项目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建立了样本校,确定了以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改革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学校内部结构重组、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四个方面的工作,并进行了调研考察、组织培训、指导研究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业务准备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监控与评价已经展开,并结合评价各专项实施情况提出了实验工作准备阶段的有关监控与评价报告。
(六)充分发挥媒体和信息的作用,为推进实验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了解和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我们策划并实施了全方位、多媒介、分阶段、跨部门的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多种途径,全面宣传和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适时性,全面阐述了北京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目标、策略、方案、步骤和具体做法,解除了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困惑与疑惑,保证高中课程改革在启动伊始就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解决区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学水平的一定差异,实现远距离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广大教师创造大视野的研修平台,为各方面提供多角度的高中课程改革参考信息,同时积极开发选修模块的网上学习平台,推进虚拟课堂的实验,保证了全市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认真总结,积极创新,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本年度,北京市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程,以“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建设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小学奥运健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管理制度创新”、“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等8个子工程为主体,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不断创新。同时组织2001年首批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区县和学校,认真总结小学阶段的第一周期实验情况,为明年小学和初中两阶段全市性总结做好准备。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本年度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继续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推动义务教育教材建设
为了进一步实施市教委2005年制定的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2006年提出的进一步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若干意见,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继续组织对各区县和部分学校落实新课程计划情况的专项视导。有关部门与部分区县共同组织的项目组,继续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学校课程计划评价方案》(试行),深入部分区县和学校对新课程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估。
总体来看,各区县和各中小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一般均符合北京市新课程计划的规定,全市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课课时的调整基本完成,教育部及北京市规定在地方课程中设置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防教育等专题教育,以及写字课程也都在逐步落实。
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更多的区县制定了地方课程规划方案,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进一步显现,并且建设了一批地方课程实践基地。目前,北京市已经形成了多种类型地方课程,如有效挖掘地方资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科技创新的地方课程;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时代性和体现多元文化的地方课程;密切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地方课程等。为了深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部分区县已配备了地方课程专职教研人员。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大兴区庞各庄第二中心小学,充分肯定了该校田园式学校建设及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对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的巨大支持。
本年度我们继续组织优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评选工作。各区县共报送论文及文字案例和视频课例342份,其中176份进入终评。最终评选出本年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一等奖35份,二等奖50份,三等奖91份(名单另发),其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计案例继续结集出版。
我们继续组织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并继续组织专家对各科教材进行审读。依据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所编写的这套教材已是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版本之一。
北京市组织编写的各专题教育实验教材和写字教材实验工作全面展开。为了推进专题教育课程和写字课程的实施,有关单位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征集并评选了优秀专题教育和写字教学案例,并已结集出版。
按照行政许可的要求,我们继续组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的审查工作。2006年秋季,受理申请17项,准予立项2项,不予立项1项,初审通过10项,重新送审4项。2007年春季,受理申请12项,准予立项1项,初审通过10项,重新送审1项。
调研结果表明,各区县对地方教材建设继续予以高度重视,更多区县的地方教材建设制度化,并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区县实际的地方教材开发模式。地方教材的开发促进了地方课程建设。广大师生对地方教材的质量及作用均给予充分肯定。
(二)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和干部培训
北京市继续实行市、区县两级组织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培训。市级培训共11期,历时20多天,有20多个学科的教师和教研人员6000多人次参加。培训加强了教师的参与,通过集体备课、教材分析、课例研究、研讨活动等形式,集中解决教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和使用问题,以及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和方法问题。“绿色耕耘”、“春风化雨”、“金色种子”等计划的继续实施,农村特别是部分远郊区教师研修班、干部研修班的举办,将课程改革培训与初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师与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并直接推进了北京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我们继续组织市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研讨会,有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近500人参加了培训研讨。培训研讨重点围绕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实施、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建设两个主题展开。部分区县介绍了规划地方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与体会,部分学校展示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实况,并对市级评选工作进行了总结。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北京市继续组织编写系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干部培训教材并向各区县发放。
有关专题教育课程和写字课程的干部、教师培训也继续举行,并编写了配套参考资料在全市发放。
(三)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高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继续组织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探索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规律,实施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进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学设计,推出典型课例和案例,提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高度重视并继续组织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不同学科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和对策,重点解决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组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征集评选工作,并以“新课程下各学科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关注全体学生”为本年度评选的主题,引导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系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设计和灵活实施教学方案,处理好教学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关系,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本次评选共征集课例2000多份,最终评出市级一等奖172 份,二等奖351份,三等奖763份(名单另发),其中具有突出特点的部分课例继续结集出版。
(四)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
我们继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海淀、朝阳、门头沟、大兴、昌平、延庆等校本教研基地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本年度,全国第四届“创建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我们承办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探索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机制――北京市推进校本教研的情况汇报”的主题发言。教育部领导和各地代表还到海淀、朝阳、昌平、延庆四区县实地考察校本教研开展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本次会议和年度工作部署,北京市和全国校本教研的重点将转移到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上来,三级教研网络将成为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抓手。
(五)深化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工作
1.继续进行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工作
监控与评价工作组完成了课程改革监控与评价年度系列报告,包括各区县的年度报告、5个专项调研报告和9个学科评价报告。在监控与评价过程中,进行了“依托课题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农村中学校本培训策略”、“‘我能行’教育与新课程同行”等专题研究会,并汇编了专题研究资料。
2.继续实施中小学校发展案例研究项目
为了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我们继续实施“课程改革促进中小学校发展案例研究”项目,围绕着“校长办学思想变化”、“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效益”4个子课题继续深入研究,召开了专题研修会和年度总结交流会,并编辑了专题书稿。
3.开展“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有关部门开展了“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科研人员专业发展”项目,进行了6个专题的培训,组织了研讨交流,并确定了研究方案。
4.继续组织优秀论文征集评选和推进课程网建设工作
本年度,我们继续组织基础教育优秀课程改革论文征集评选工作,共征集论文6000余篇,并进行了分级评选,562篇论文被评为一等奖,1293篇论文被评为二等奖,1833篇论文被评为三等奖(名单另发),并编辑出版了优秀论文集。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网加强了信息采集、使用培训、简报编辑和先进评选工作。本年度评选出25个课程网建设先进单位和44名课程网建设先进个人(名单另发)。
(六)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
本年度,我们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一是对2006年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建立了8个学科测试成绩数据库和7个调查问卷数据库,积累了基础数据,撰写了系列统计分析报告和年度报告。二是制定了2007年监控与评价手册,将监控与评价的学科定为思想品德、英语、科学、生物和体育等,并编制了测试题目。作为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视导和专题调研也在继续开展。
(七)组织第一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初步总结
崇文、石景山、大兴、顺义、燕山等区县是北京市2001年第一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至今年,第一批实验区已完成小学阶段第一轮实验任务。我们组织这些区县总结了六年实验工作。可以看出,通过课程改革广大教师和干部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师生关系有所变化、管理模式有所创新、教师素质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实验,开始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不断落实的同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蓬勃发展。广大教师强化问题研究,探索有效教学,围绕着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机联系优化教学过程,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同时紧密结合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与要求,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校本教研制度的不断强化和校本教研基地作用的发挥,推动了一大批学校凸现教书育人特色。对监控与评价的重视和评价方式改革,使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基础,更加关注学生发展,更加强调实践活动,更加尊重师生的个性。实验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系统培训、研究实践、反思转变、?化提升等步骤,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总结为明年的全面总结奠定了基础。
三、把握好六个关系,解决好五个矛盾,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北京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已经正式实施。为了保证实验工作取得实效,得到社会认可,我们要注意把握好六个关系,解决好五个矛盾。
(一)把握好六个关系
1.把握好普通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
通过高中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引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高等教育的改革给予助推,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科学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把握好课程改革的客观进程与公众主观期望的关系
通过舆论导向引导公众认识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同时对课程改革实行科学规划、扎实推进、总结反思和及时调整。
3.把握好实现课程改革长远目标和阶段发展的关系
在实现长远目标的前提下,明确分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和谐发展。
4.把握好对课程改革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加以实施的关系
在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的前提下,对涉及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实验工作推进步骤进行全市统一规划,同时充分考虑全市的地域差异和高中校发展差异,对不同学校提出不同要求,给予区县和学校充分的实验自主权。
5.把握好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和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的关系
首先明确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行政部门要给予课程改革充分而必要的政策、经费、人员和物质保证,同时也要明确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必须按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急于出政绩而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
6.把握好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和重视实践、继承以往的关系
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突破,势必引起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深层变革,需要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教研科研人员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但是仅靠更新观念还不能完成实验工作,还需要重视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为一线提供可操作的、切实可行的实际指导,同时还要继承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
(二)解决好五个矛盾
1.解决好课程改革要求的普通高中办学要求与现实条件的矛盾,进一步促进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
北京市在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但是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在示范性高中与一般高中之间仍存在着办学条件的差异。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又对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全市所有普通高中都要进行新课程的实验,所以所有的普通高中校都面临着继续改造现有条件,适应新的办学要求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北京市将加大投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在教室、操场、实验室、专用教室、实验设备、文体器材等方面的需求,使全市普通高中的基本建设又上一个新台阶。
2.解决好新课程类型多样与以往长期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的矛盾
经过六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大家对新课程的内涵和基本特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但是与义务教育课程变化相比较,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变化更大。所有的普通高中面临着如何开设国家规定的选修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都面临着如何合理安排各科目的模块顺序并指导学生科学选择各类课程的问题。由于普通高中长期实行的是国家统一课程,学校只能执行统一的课程计划,所以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起始就必须解决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各科目模块的安排问题。我们提出了课程安排的指导意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开设选修模块和学校自主模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各年级课程安排提出了“先必修次必选后选修”,同时均衡安排研究性学习和学校自主模块,相对固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建议,使大部分学校有所遵循。全市所有普通高中都应合理有序的把教育部方案所要求的各类课程开好、上好,又要充分发挥学校所具有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3.解决好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培养能力与长期存在的教学方式过分单一的矛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高中课程改革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不是简单地就教学方式改革论教学方式改革,而是通过培训、细化课程标准、集体参与模块教学设计等途径,从如何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出发,围绕高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区分学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学校自主开设课程等不同性质和特点,引导广大教师综合考虑和把握教学系统诸因素,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不同科目、不同模块的不同教学方式,恰当的选择和科学的运用启发式的讲授、探究、讨论、体验、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4.解决好建立新的课程分级管理模式与现实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矛盾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以往地方和学校只是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的课程计划,保证国家统一课程的落实。对此,许多地方和学校管理人员感到不适应,特别是没有课程自主权时强烈要求赋予其自主权,一旦需要其自主开发和管理课程时却又感觉难度大,要求尽可能统一。通过培训,区县和学校的管理者已明确新课程中哪些是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哪些是在基本要求下应该灵活管理而不能统一的,哪些是必须由地方和学校自主管理而全市不能统一的。我们要继续通过实践总结、典型引路、交流推广的办法,用鲜活的课程教学实例来加以引导,使区县和学校学有所依、学有所用。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三级课程管理一定会带动整个高中教育的创新,并在上述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5.解决好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并实行综合评价与长期注重终结性评价的矛盾
由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与高考更为密切,所以整个高中教学总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还没有完全实现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还有许多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教学现象存在。高中课程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北京市拟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分认定、会考成绩和参加高考的重要依据。希望大家坚持以学校作为学分认定的主题,坚持模块考核重在学习过程,坚持会考重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坚持高考“学什么、考什么”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以保证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四、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在全面修订中。我们必须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同时,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当前需要注意解决的有以下问题:
――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还没有完全落实,随意改变课程的门类设置和课时的现象仍不少见,尤其是初中阶段中考科目的课时数在不同范围内都有所增加,体育与健康、思想品德等课程的课时数明显不足;综合性课程特别是初中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几乎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没有突出实践性和选择性的特点等。
――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进仍不均衡,部分区县还没有制定地方课程规划,致使各类地方课程的设置年级及课时还没有最终落实。还有相当的学校,特别是初中校还没有将校本课程建设提到议程。一些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与传统学科类课程雷同,缺乏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从而失去了这两类课程的特色。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亟待加强,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有偏差,对实验教材缺乏足够的钻研,对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不明确,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关注还不够。同时,教师和干部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尚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的专业发展亟待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教师的主要培训者和引领者--教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发展亟待解决,新老交替和数量不足使得市、区县两级专职和兼职教学研究人员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教学研究人员的整体质量也需要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还不够均衡,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缺乏有机的联系,评价的标准、方式还有待规范,评价结果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一些学校评价结果的诚信度有待提高。
随着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将实验工作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此应注意:
(一)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尤其是要把握好三类课程所承担的不同功能
学科类国家课程必然以学科性、知识性且大部分为全体学生必修为特点。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这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指标。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则应重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实践活动,重在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强调走出课堂。这些课程必须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和选择性。
(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起点
课堂教学既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随意而为。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意在给教师以更大的教学自主性。因此,为了准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及其实施过程,教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这就凸现了多种形式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三)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机械分割
学科类课程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基本要求,并以此为载体有机地融入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恰恰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受、领悟和体验。三维课程目标的细化和在教学中的结合,也只能通过教学研究,特别是精心备课来解决。
(四)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
一节课更多的可能需要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键是对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点的把握。应当明确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需要着力推广的。教学方式的的优差只能从教学效果来审视。最重要的是在中小学必须实行启发式的教学,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启发式的讲授与学生的必要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按照认知规律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培养能力,有机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对于教学方式的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应当通过正确的教学理念的指引,成功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传播等途径。
(五)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满足有差异的学生不同需求
全面发展是在使全体学生都达到一个基本标准的前提下,使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既要考虑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不掉队,更要不断满足优势学生需要,保证优势学生也不失去学习兴趣。
(六)对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教学基本功至少应包括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状况的研究和把握,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方法,与学生的亲和力、语言、板书等能力。对于板书,应视为课堂教学的必需,而不是可有可无。
北京市从2005年秋季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至2008年,初中阶段将完成全市第一轮实验,绝大部分小学也将完成第一轮实验。我们要结合实验工作的总结,继续把上述问题解决好,对新课程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的检验,对实验教材进行全面的修订;进一步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全面达成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体制、学校管理制度、用人机制、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大家团结协作,努力奋斗,为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两个阶段实验工作的圆满完成,为实现市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进一步做出贡献!
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前一篇: 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后一篇: 海南高中课改专项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