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学生自主选修和总复习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08-12-08 来源: 发布者:yxh

   

2009年春季起,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将进入第一轮后半程实验工作。各区县和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开设各科目供学生自主选修的模块并引导学生切合实际地选择修习,以及如何安排好总复习。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有效地加以解决。

一、高中课程设置的重要变化

课程改革之前,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是必修课程加限定选修课程三年整体安排,如北京市的高中学生首先要修习各学科必修课程,然后进行文理分班并继续修习按文理方向划分好的限定选修课程,直至毕业。因此,学校只要把文理分班做好,不必考虑分班后的课程安排问题,也不存在学生自主选课的问题。同时,课程计划只提出高三年级的复习考试时间为12周,但并未明确总复习时间如何安排,只能由各学校自己考虑。

而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设置是:高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高二年级逐步增设选修课程,高三年级下学期在保证必要的体育和艺术活动时间前提下,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选修某些课程,也可以安排总复习。按照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安排的指导意见,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第一学期,除了少量课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外,大部分课时都用于统一安排的各学科必修课程。从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学生必须对进一步学习方向作出选择,以便按照文、理、艺术或体育等不同方向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选修。为了首轮实验的平稳推进,各学校基本都是安排学生先行修习市指导意见所建议的相关学科选修模块,因而设课和选课的问题易于解决。到了高三年级,建议选修的课程将陆续结束,有大量的课时或用于学生任意选修其他选修模块,或用于总复习。而这些课时到底应开设什么课程,应该怎样组织总复习,只能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作出不同的安排,不可能也不应该再作全市的统一安排。否则就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按照新课程设置要求所必须考虑并解决好的若干问题

以上所述的课程设置变化,引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第一轮后半程实验工作所必须考虑并解决好的若干问题,主要是:

(一)   简单按成绩分班不适应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向的选择

对于文理分班,长期习惯于简单地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考试分数进行。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多分在理班,成绩差的学生多分在文班。学生和家长多被动地认同,并无太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这种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发展能力的办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有扭曲甚至扼杀良性发展之嫌。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文科和理科招收学生数量的悬殊日趋减缓,文理兼收的专业越来越多。这对于扭转简单按成绩分班也是一个正确导向。因此,在必修课程结束以后,必须由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和家长一起,认真分析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表现出来的潜在发展能力,恰当地选择进一步学习方向,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后半程学习之中。

(二)   不宜按照高考各科目分数比例分配课时

按照市指导意见,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学段就只有14课时是用于统一安排的课程,并逐步减少到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就只有2课时是用于统一安排的课程(体育与健康),其他课时需要学校统筹用于学生自主选修(含按课程标准规定选修和学校自主开设选修)、综合实践活动和总复习。这些课时如何分配?长期习惯于按照高考各科目分数比例来分配的做法,固然简单明确但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为学生自主选修和总复习的课时分配是因学校、学生而异的,不宜作统一安排。对于不同的学校,一是能够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数量有多有少,二是选择不同模块修习的学生进入总复习的时间有早有晚。对于不同的学生,有的学完市指导意见建议的选修模块,即达到了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进入总复习;有的多选修一些其他模块再进入总复习,可能更利于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对于所有学科的最后一段课程安排,都必须考虑查漏补缺、系统梳理、能力提升和必要的综合练习。基于这些考虑,按照高考各科目分数比例来分配课时的做法就完全不符合教学规律了。

(三)   不能强求同专业方向的所有学生修习完全相同的课程

在修习完必修模块和市指导意见建议选修模块并通过考核以后,学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规定的科目基本要求了,其后应该完全自主的任意选修。一方面是在专业方向确定以后,鼓励大部分学生继续选修相关科目的其他课程标准规定选修模块,但选修哪些模块、选修几个模块则因学生情况而异。另一方面是允许甚至鼓励部分学生跨专业方向选修非高考科目的选修模块。这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拓展知识、综合技能、提升能力,取得高考好成绩,但选修哪些模块、选修几个模块也因学生情况而异。这也就是在市指导意见和年度实验工作总结中所强调的,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的含义与意义。如果从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起,特别是在高三年级强求同专业方向的所有学生修习完全相同的课程,将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尤其是会抑制一些优势学生的发展。

(四)再沿用习惯的低效复习方法不仅浪费课时而且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之前,高中课程计划并没有安排总复习时间。因此,各学校都在加班加点挤出复习时间,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采用重讲教材和大量做习题、对答案的办法进行复习,形成“考(测验、模拟考试)---评(点评、对答案)---补(补课、重复教材)---练(练习、作业)---考……”的循环复习模式来应试。而高考重在考查综合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绝不会直接考查教材中的内容,所考查的能力也不是靠这种模式来培养的。如果实施新课程以后,在高中后半程教学中还这样做,就会使学生陷入简单、重复、枯燥的学习活动之中,效率不高、浪费时间。需要认真谋划的是如何利用好自主选修课时和总复习时间,适当弥补初中和前半段教学的缺漏,系统整合和梳理各模块的内容尤其是知识与技能体系,选择典型的案例(文章、习题)开展较深入的自主探究和研究以提升能力,自编和精选高质量题目进行综合练习。

要解决上述问题又涉及到选修模块开设、走班上课和教师配备等方面,选修模块资源不足、走班上课教室不够、指导教师力量不强的“三不”情况会更加凸显。对此,一方面要加强市级有关部门和项目组的指导,如通过北京市教育学会所承担的市级高中课程改革专项工作,联络更多的区县和学校进一步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和深入开展选修模块专题研究。另一方面各区县要组织所属学校认真研究并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不同安排。

三、认真落实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推进学生自主选修和有效复习的实施

上述问题的解决关系着高中课程改革首轮实验后半段进程能否落实新课程的基本要求,特别是能否实现新课程所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为此建议各区县和学校要尽快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尤其要:

(一)组织所属普通高中校长认真研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市教委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逐校落实所应开设的其他选修模块和总复习方案,明确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向的确定原则和指导选修方法,避免按习惯作法简单从事。

(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校制定几套学生可分别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标准规定的其他选修模块,然后总复习;或者跨专业方向选修其他选修模块,然后总复习;或者直接进入总复习的方案,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议选择,进行高中后半程的修习。

(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校制定几套与不同修习方案配套的课时分配方案,并以此分配课时和配备教师。

(四)在学生自主选修和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更加注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极大开放、学习资源的动态生成、学生活动的特别是思维与表达的最大满足,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此要尽可能地发挥网络课程和社会资源的优势,注意资源共享。在本阶段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1、融入初中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

2、适当打破模块界限,系统整理并形成整合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内容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

3、  组织开展充分的合作学习与讨论,深化思维和表达能力;

4、设计与教材内容不同的新案例(文章、习题),并开展有一定深度的专题研究,深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适当进行高质量的综合练习。

以上是基于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总体要求进一步思考而形成的,应当符合高中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按照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完成高中后半程学习应当有所帮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