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段外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以初中英语为例
发布时间: 2025-01-15 14:59:34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都提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课程性质(教育部,2020;教育部,2022)。与之呼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回答了英语课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重要问题,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蒋京丽,2022)。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的核心素养体现英语课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期待以及对外语能力的特殊要求(梅德明,2018)。
当前,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情况普遍(李亮,2018)。有学者(王蔷,2015)认为,只有使教育回归原点,关注人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成功。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从“知识本位”迈向“素养本位”,教育届对基础学段英语课程的认识也从以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English Teaching)转向至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英语教育(English Education)。《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4)明确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时代呼唤初中英语教师深刻理解英语课程育人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基于课程内容、依托教学活动的育人有效途径。
二、初中英语教师落实英语教育的现状
为了解我国初中学段理解和落实英语新课程的情况,笔者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重点课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先于2023年9月在全国(不包括港、澳、台)31个省份的初中英语教师中开展了问卷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51067份,后于2024年2月选取全国东、中、西部5个省份的295位初中英语教师完成了线上访谈。此外,笔者还从“教学”和“评价”两个领域中选择了14个核心词在知网(CNKI)上搜索,获得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关于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论文共767篇。通过对调研结果和论文文本的分析可知,全国初中英语教师正在按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学习和贯彻英语新课程。但是,在践行核心素养指向的英语教育行动中,教师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理念实践脱节
教师普遍认同素养导向的新课程理念,并有落实《义教新课标》相关要求和建议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清晰、合理、有效的实施路径。同时,在理念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存在一些操作误区,例如: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理论联系实际不恰当、生搬硬套新名词等。
(二)理论基础薄弱
教师努力遵循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开展教学设计,但是对语言学习的经典理论和基本原理储备不够,对学生心智发展和外语学习的规律研究不深。在复杂多变的真实教学情境中遇到具体问题时,教师表现为依赖性较强,期望从外部直接获取现成的解决办法,而不愿基于理论生成处理方案,缺乏变通能力。
(三)课堂主体错位
教师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学习和采纳,能够使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开展课堂教学,但是关注自己的教远远多于关注学生的学,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时讲授式、程式化、控制性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有限,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障。
(四)以考定教定学
教师关注并学习新课程主张的评价建议,但是对于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不足、方法有限,课堂评价多流于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师以学业水平考试代替《义教新课标》作为教学依据,在做具体教学决策的时候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应试倾向和唯分数论的惯性,未能做到依标教学。
(五)专业发展受限
教师能够依托五级教研体系供给的教研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但是在发展重点、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校际差异和个体差异。目前,各地主要以自上而下、统一组织的方式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难以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均衡。
三、初中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基于问卷和访谈结果,结合日常工作中所做的课堂观察、文本分析、教研反思,笔者认为,影响初中英语教师落实英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因和外因。从内因看,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整合难度大,可供教师参照的成熟教学工具和范式不多,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创生,对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等都极具挑战。从外因看,复杂的学情、偏颇的评价、过重的工作负荷以及有限的培训资源和学习机会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注探索和深入研究有效的育人途径和方式。
(一)忽视学科育人价值
教师教学能力是以教师认知能力为基础的一个个性心理特征(宁云中等,2018)。教师虽然能够接受新理念,但对于英语课程目标从“求知”一步步走向“育人”(孟庆涛,2019)的变化趋势缺乏系统、深刻的理解。对课程育人价值的轻视导致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情况时,急迫要去改变现状的意愿不足,主动促进专业成长的意识薄弱,教学内容片面化和教学方法模式化(张虹,2023)的问题长期存在。
(二)缺乏系统专业指导
目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师的语言素养和教学能力总体不高,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往往力不从心,对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业指导需求十分迫切。但是,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现有水平有限,很难为教师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职前教育中师范教育不突出,新教师入职后难以迅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职培训系统性和参与性不强,内容随机性大,形式比较单一。教研力量分布不均,教研员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英语教研员长期空缺,很多学校教研氛围不浓。
(三)评价体系导向偏差
教学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叶澜,2013)。但是,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也多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功利性的外语教育重教轻育现象难以根除(王文斌等,2021)。初中英语教师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常囿于组织学生备考。单纯追求考试分数造成的巨大焦虑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大量刷题讲题和训练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工作任务庞杂繁重
初中英语教师一般都承担着多种教育教学任务,包括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和试卷以及班主任、课后服务等。同时,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评比及检查等活动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重的工作负担导致教师可以支配的时间不充足和碎片化,难以支持他们开展深度学习和深度教研。语言能力极易产生磨蚀,对教学中的问题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指向自身教育信念和教学能力的反思和内省不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专业自主性,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四、改进初中英语教育质量的教研对策
教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之一,多年来在基础学段外语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育部,2019)提出,深化教研工作改革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加强关键环节研究和创新教研工作方式。《高中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针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形成教研机制,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与研究”的建议(教育部,2020)。《义教新课标》则在课程实施部分突破性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专题建议(教育部,2022)。
可见,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育时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研责无旁贷。针对目前初中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初中英语教研员应该审时度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创新导向,引领和指导教师从研究“怎样教”转移到研究“怎样学”,从研究“教师”转移到研究“学生”(文秋芳,2008),具体可参考以下五条建议。
(一)深耕课堂,引领教师共同完成两次关键教学转化,构建有效的育人实施路径
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教新课标》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重点修订:一是制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二是明确了课程内容并优化了整体结构;三是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四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教研员应该带领教师扎根课堂,将新要求有机融入每一次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探索体现英语课程特色的育人路径。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对课程实施是十分重要的(程晓堂,2022)。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始终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做好课堂教学的两次关键转化。
第一次的关键转化应发生在教师端。英语教师需要具备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有研究者(赵连杰,2020)将这种能力称为英语教师操作化能力,即英语教师在对抽象的教学理念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概念的能力。可见,这次转化的重点在于教师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新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主动灵活地运用新理念形成具象的教学策略。
第二次的关键转化应发生在学生端。英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才有可能将外部知识通过认知加工变为自身能力,并进一步在新的情境中迁移使用,才有可能将能力变为创造性解决问题必需的内在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在两次转化的过程中,教研员要特别注意引领教师突破认知壁垒,准确把握和处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中,知识和技能都是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仅有输入他们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必需将其根植于问题情境中加以整合和运用,才能促进素养的生成。
(二)研究学习,鼓励教师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持久力
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过程的课程观认为,学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也是至关重要的(程晓堂,202)。教研员应该引领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重点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研究青少年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情意,提升学习心理品质,让英语学习具有成长性。
首先,明确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王蔷,2022),教师需要全面认识课程内容和科学运用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除了包括学科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外,还包括学科知识的处理方式,即这些事实、原理和问题等是如何组织并实现学习的(施良方,1996)。教研员应指导教师积极开展素养本位的知识教学,在情境和主题中促进所教知识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关键能力与价值观念(黄贻宁等,2023)。英语新课程的课程内容凸显整合的特点,教师要遵循整体外语教学理论,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在“整进整出”中促进学生知、情、行的整合转化(韩宝成,2018)。
其次,明确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英语学习活动,强调教师需要从“教的专家”转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实现“以学定教”(陈法宝等,2020)。《义教新课标》所提倡的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我国本土的教学主张,体现明确的育人导向、科学的语言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及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王蔷等,2021)。因此,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放手,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组织学生体验和参与语言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和语言表达,不断调控学习策略和方法,学习、内化、运用、迁移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促进思维从低阶向高阶稳步发展。
再次,明确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能力。教研员要引领教师在评学和评教两方面增强内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搜集学生学习发生的证据,为学生的学习画像,并保持“对标”意识,参照教学目标对证据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评价,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反馈和指导。教师还要借助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反思和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从而调整教学决策和方法,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和生成性。
(三)先“实”后“活”,指导教师遵循外语教学基本原理和新课程理念用好教材,促进学习发生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强调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没有固定的、机械的、死板的方法。“教学有法”强调教学不是随意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包括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等,它们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指导。“贵在得法”则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佳切入点,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有恰当而合适的方法。
实际上,虽然每种教学方法都独具特色,但是并没有哪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全之策。英语教师不应盲目接受或者僵化套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的本质和精髓在于既需要遵循基本规律和原则,又需要保持灵活性和多样性。后方法语言教学观也主张超越方法视角的局限,更加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武刚等,2020)。教研员要引导教师突破一种方法的局限,通过不断改良、变通和优化,兼容并蓄,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2024年秋季,依据《义教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开始启用,为初中英语教师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全面贯彻课程理念,系统落实课程要求的重要载体,初中英语新教材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教学平台。因此,教研员需要凝聚教师达成共识,只有充分依托新教材,深入研读教材,理解其逻辑结构、编排意图和重点难点,结合学情,关联生活,才能有效和恰当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教师在没有揣摩和研究透彻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之前,不要轻率地对教材原有的语篇和活动做出随意的改动,先利用教材已有的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做到扎实落实好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同时,教研员也要引领教师着重加强对第二语言和外语习得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明确英语学习过程主要包括“理解性学习”和“运用性学习”两个主要阶段(韩刚,2021),并遵照这些外语学习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辩证审视新教材已有的教学语篇和活动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据此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增删、替换和调整,灵活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尝试建构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模型或者理论,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为本,依托教研共同体凝聚教育智慧,促进教师语言素养和育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变革,它既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变革,也引发了教育者自身重要的专业化发展(王丽娜,2018)。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提高教师素养进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己经成为国际共识(蒋京丽,2016)。只有不断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才能为教育的持续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初中英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英语学科本位性知识、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和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何雪莲,祝怀新,2018)。前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英语语言素养,指导教师通过长期学习和内化,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技能。后两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指导教师创设学生体验和学习语言的有效情境与活动,用创造性的方法有意识重组和提炼学科知识,以便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王琦,2013),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教研工作应善于发现并充分利用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教育智慧。一方面,教研员要鼓励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及时开展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的背景有新的理解,对自身作为教师和教学活动的文化环境有新的理解,对关于教学的一些想当然的假设有新的理解(申继亮,2006)。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教学反思框架内对课堂教学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进行系统反思,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形成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水平,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智慧。另一方面,教研员要促进教师间交流、学习和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通过搭建教研共同体,为教师创造“交流有主题、沟通更有平台、融合有深度、合作有生成”的高品质“链接”(臧玲等,2018),从而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凝聚教育智慧,创建教育资源。
(五)数字化赋能,帮助教师基于精准数据和丰富证据理性分析、科学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和结果
近年来,教育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学科教学融合中表现出为教师赋能、为教学赋能的巨大潜力(褚君等,2022)。数字化赋能不仅可以将教师从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更科学、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发展。教研员要带领初中英语教师开展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深度研究,探索资源创生、工具使用和数据支持等智能技术与英语学科融合的育人路径。
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教师改进和优化教学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丰富的证据资源。教师可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反馈,并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在引导教师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助力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同时,教研员也应该在教研工作中注重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现有的教研和培训模式及内容还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的个性化需求。教研员应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和技术相辅相成,尊重教师的差异性,精准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分层培训和教研,为教师提供有温度的质性改进建议。
一方面,教研员要指导教师筛选和利用人工智能推送的丰富教育资源来辅助教学,构建数字化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深度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教研员也要发挥人的智慧,分析并理性运用人工智对教师教学行为观察所提供的大数据,结合教研经验给与教师科学及时的反馈,指导教师不仅关注数据本身,更要透过数字看到问题的本质,逐步打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的富媒体英语教研环境。
五、结语
新时代的基础外语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怀、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陈琳,2018),对于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传播中华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刘道义,郑旺全,2018)。基础英语课程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基础学段全体英语教师形成合力。教师不仅要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技术问题,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真正关注和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
从理念到实践能否成功转型,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能否平稳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初中正是学生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重要阶段,这个学段的英语课程具有承上启下作用,为每个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基。期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对各级教研部门引领和帮助初中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扎实落实英语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新时代赋予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陈法宝、向玉、曾杭丽,2020,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英语教师发展——基于TESOL“教学六原则”的审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12):67-71。
陈琳,2018,40年来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对今后的展望[J],《英语学习》(9下):17-20。
程晓堂,2022,准确把握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J],《基础外语教育》(4):3-12。
褚君、李咏梅,2022,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技术力量及其教育风险规避[J],《现代教育技术》(6):43-50。
但武刚、楚慧杰,2020,后方法视角下的外语教学法:超越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3):58-66。
韩宝成,2018,整体外语教学的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4):584-595。
韩刚,2021,《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何雪莲、祝怀新,2018,英语教师教学发展的理据与要素[J],《教师博览:科研版》(6):4-8。
黄贻宁、黄远振,202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的变革意蕴与教学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3):111-117。
蒋京丽,2016,对初中英语教师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探讨[J],《基础外语教育》(4):43-49。
蒋京丽,2022,发挥育人价值培养“三有”新人——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价值[J],《教学月刊中学版》(5):20-25,42。
李亮,2018,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连接教学与评价[J],《基础外语教育》(3):66-72。
刘道义、郑旺全,20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英语教育发展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3):58-66。
梅德明,2018,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绘制英语课程改革新蓝图[J],《基础教育课程》(1):32-35。
孟庆涛,2019,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推进[J],《课程·教材·教法》(6):107-114,143。
宁云中、李钢,2018,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生态构成与自主发展[J],《武陵学刊》(6):130-135。
申继亮,2006,《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良方,1996,《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丽娜,2018,基于学习维度论的“发展型”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10):46-48。
王琦,2013,外语教师TPACK建构中的思辨思维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88–93。
王蔷,2015,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课程·教材·教法》(3):58-66。
王蔷、钱小芳、吴昊,2021,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7):1-6。
王蔷,2022,全面和准确把握英语课程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J],《英语学习》(4):18-33。
王文斌、柳鑫淼,2021,关于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1-12,144。
文秋芳,2008,《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叶澜,2013,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5):3-13。
臧玲、梁娟、张玲莉,2018,数字化学习下的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12):79-84。
张虹,2023,高质量基础英语教育体系建设:内涵、必要性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3):410-419。
赵连杰,2020,英语教师操作化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培育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10):70-73。
中共中央 国务院,202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4-08-26],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8/content_6970676.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92515.htm。
作者简介
蒋京丽,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级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学英语教师培训。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s: A Case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JIANG Jingli
Abstract: The successive revision and promulgation of the “General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17 Edition, revised in 2020)” an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mark the comprehensive entry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into the era of core competencies. Taki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relies on research focus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data, combined wit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ext analysis, it sorts out the fundamental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 It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mad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and fulfill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words: core competencies; bas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论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