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 2024-10-15 15:36:32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的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是现象,并且通常会产生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创新的出发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经常地问自己为什么,教师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而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和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者提供丰富的结构性材料,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让他们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一、创设宽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组织好学生注意、唤起学生随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取得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尽力把学生带到他们预想不到的情境中。
如《蜂窝灯笼》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春节就要到了,道路两侧和商场超市里都挂起了象征喜庆的红灯笼,老师被这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也制作了一款蜂巢灯笼。然后将构件数不同的蜂巢灯笼实物发给每组学生,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因势利导,你们可以拆开它观察组成,然后再围城一个球体,看看有什么秘密。同学们一边仔细地观察实物,一边思考,并把发现的问题记下来——蜂巢灯笼由多少个构件组成的?为什么有的蜂巢开口大,有的蜂巢开口小?蜂巢开口的大小与谁有关?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利用实物对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实物对比就是将两件实物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方法,要求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这样才能判断出这个不同的条件是不是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教学利用实物对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关键。
例如《捆书结》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教师与学生比赛用十字结捆扎书籍,看谁捆得又快又结实。学生积极投入到比赛中,很快完成了任务。从表面上看,老师和学生捆扎书籍的十字结没什么区别,但在接下来提起书籍走动这个环节中,学生走着走着捆的绳子就滑到了一侧,教师捆的却非常牢固。由此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捆扎的牢固而学生的偏向了一侧?通过侧面对比学生发现,他们捆的十字结没有相互牵制,所以上下分层,容易滑动;而教师捆的十字结相互牵制,上下不分层,由此揭开了捆扎牢固的原因。
三、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爱迪生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实验是他创造发明的基础,也是他才智形成的重要条件。高尔基的聪明才智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他把实践命名为“我的大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重视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习惯。
例:《捆书结》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初步尝试提出为什么我的绳子不够长了?再次实践时他们调整绳子,将两端对齐,于是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探究双十字结的捆扎方法时,提出为什么最后系的蝴蝶结与单十字结捆扎不在书的同一面上,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就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问题的驱使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运用丰富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刺激影响下人脑中的旧经验(即旧表象)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映像的过程叫想象。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带有生动和间接概括认识事物的特点。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例如《旗袍式连衣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比思考:你制作的这件旗袍式连衣裙设计合理吗?学生们一时答不上来,教师就用身穿的旗袍式连衣裙启发他们:我穿的连衣裙行走方便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有弹性。教师再提问:假如我这件连衣裙没有弹性,结果怎样?行走不便、穿脱不便等等。怎样才能使这件没有弹性的连衣裙穿脱方便?这时学生开始了充分想象——剪短连衣裙行不行?给连衣裙两侧加开气好不好?在腋下或后背加一个暗拉锁怎么样?在肩下至腋下之间加一个偏襟好不好……问题不断地从学生的头脑中涌出来。这样经常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成果也就水到渠成。
总之,问题意识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寻适合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齐建芳.学科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15
2.冯忠良.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416
(周红兵 怀柔区教科研中心)
<前一篇: 返回列表 <后一篇: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