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民族魂与想象美,话其思维深与语言妙

发布时间: 2023-01-13 10:12:14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文体特征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实践研究

一、神之名——神话的定义

“神话”一词本系舶来品,中国传统典籍中没有“神话”一词,神话源于希腊语“mothos”。英语中的“myth”意为人们想象的或虚构的神灵故事。神话一词先从西欧被翻译到日本,然后再移植到我国的。由于神话的浑沌性和综合性,再加上神话的研究者来自各个学科领域,因此关于神话的概念的界定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立场出发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

神话学家袁珂提出“广义神话说”,认为“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学科的性质。神话故事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人民经过集体创作,借助于奇妙的想象力,反映自然现象或原始生活状态的艺术形式。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 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对神话的定义有很多种。比较被广泛接受的是认为:神话是远古初民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艺术的方式,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段定义不仅说出了神话的起源,还说出了其文本特点。

在很多名师谈到神话教学中,我看到蒋军晶老师说的一句话,非常认同。从整个人类史来说,蒋老师认为远古时期其实就相当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遇到很多自然问题唯有靠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神话就是想象的产物——就是竭尽本事的夸张与想象。可以说科学是远古神话在现代的另类延续,而神话却是远古时代的科学。

在来看“神话”这个名字,不难发现神话就是神奇的,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还有心中的神奇感觉。而“话”体现了这是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中得以永生。说到神话,还有一个词,传说,我们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说,神话和传说都属于民间文学范畴,神话更多是人类早期关于神的故事,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而传说更多的是关于人的故事,是后世文人对传奇故事进行整理加工的作品,包含人间的行为原则,是神话的社会化、历史化。从这两个词的对比中,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神话主题的文学作品其神奇性的特点。

而再从整个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类遇到了自然界中难以理解、难以解决的现象或问题,就用无边的想象力去寄托、记录,从而流传下来,可以说。每一个神话,都曾经是一次伟大的创造神话,神话之美不仅是神的美,更是人类的智慧之美。所以神话教学,品话是手段,悟神是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

二、神之魂——神话的内涵

1.虚化的语言,饱满的画面

神话创作的过程中,大都会体现出一个共同的写法——留白。我们读很多神话作品,都会发现,虽然神话有很多神奇的想象,但是对想象的描述不会特别细致具体,这既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同时也恰恰体现了用比较虚化的语言,来使读者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到更为饱满的画面。

比如《女娲补天》中的这一部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五彩石究竟什么样子,把它们冶炼后又会怎样,任君想象。而一泼这个动作之后,金光四射,多么有冲击力的画面,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2.生动的形象,分明的个性

“这个神没有头,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

女仙首领,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看到这两个对神话人物样貌的描述,你一定已经猜出他们是谁——刑天、西王母。可以说在情节人物比较复杂的神话体系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神都有自己外形的特点,即使外形没有具体描述的,我们也能够在故事中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各具特色。有爱音乐的神,有爱吼叫的神。比如嫦娥奔月: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仙药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的善良与隐忍在情节中处处体现。

3.瑰丽的想象,神奇的情节

神话充满着神奇的幻想和想象,故事情节生动离奇,夸张大胆;人物形象丰富奇特,有以人为基础的增减变形,有人兽结合体,还有动物的人化,大多中国神话英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是人性的极致。如果与西方诸神进行比较,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神话故事的内容往往在我们现实生活经验之上,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特性。一是,时间跨度大,常用“很久很久以前”这样表意的,比较模糊而又让人产生悠远感的时间词,或者是像《盘古开天辟地》中“一万八千年”这样时间跨度特别大的时间词;二是,时间速度快,如《盘古开天辟地》中“几千万年过去了”一句,巨大的时间当量只七个字就“过去”了,速度极快;三是,空间浑茫,不能依据现实的地理加以考证,如《夸父追日》中的“虞渊”“瀚海”等;四是,超现实的“幻化”,夸父的手杖变为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桃林,盘古的身躯化生为天地万物,女娲端盆一泼,天的窟窿就补上了等等内容,在读者或听者脑海中描述出一幕幕神奇、玄妙的场景。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神话“不在乎时间和空间的具体限定,又许诺了夸张和想象的充分自由”。

4.民族的文化,东方的审美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其中之一,神话作品中处处都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烙印,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比如《羿射九日》中,君臣、夫妻、父子等人伦关系,这不正是我们的三纲五常;羿的神弓偏偏是红色,为什么?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就有勇猛甚至暴力的象征;而神箭是白色的,白色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着与丧事有关,所以这白色的神箭是要命的箭啊。

这些细节中处处渗透的东方文化与美感,都让我们更加沉醉于神话的美丽中。

5.严谨的思维,清晰的逻辑

我们的神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个短小的篇章,但在整个神话宝库中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神与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盘古化身宇宙的变化,想象力极为丰富,但绝不是随意瞎想。细读整个第四自然段,会发现作者是巧用比喻来形容这种创世之变。而凡是构成比喻的,必然拥有一个本体,一个喻体,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也就是说,盘古的身体与幻化的宇宙要有相似处。比如,“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气息首先是流动的,可以呼入呼出,其次可以变化为雾、云、雨,乃至冰雹、雪花。所以让气息变成风云就比较恰当。

我们的神话故事看起来是一个个短小的篇章,但在整个神话宝库中其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神与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神之用——神话的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强调: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小学的神话阅读教学亦是如此,不仅要关注神话的故事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等情境中互动、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思考主要教什么?

对于文学作品,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提出要以“文学的姿势”来阅读,能“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感知由文字、声音唤起的形象和情感”。王教授的论述对如何阅读神话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神话具有极力夸张与想象的特点。这种极力夸张与想象表现为故事发生的时空的大跨度与高速度,主人公具有的神异能力与超拔精神气质,以及对洪荒之初、宇宙之始、人类及万物诞生等的超凡想象。因此,神话阅读要引导学生通过神话故事的情节、人物等感受神话的神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神话教学,应该始终以想象作为课堂的主线,一切环节都要围绕“想象”作为课堂的主线,一切环节都要围绕“想象二字而展开。初读文本,想象人物神奇;再读文本,想象情境细节;精读文本,想象故事神美。

(二)探讨应该怎么教?

1.复述课文,把握故事之情节

教材中的神话类课文,在课后都有“讲故事”“复述故事”的要求。2022版新课标提出以四个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来推进语文课的学习,其中复述属于“表达与交流”,每个年段对复述的具体要求也有所区别:第一学段要求“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第三学段则是“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在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想象为学生搭建起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想象来再现性或创造性地展现这类文本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而领略神话的风采,感受神话的神奇。

第一,借助文本叙述顺序,复述课文,可以出示关键的词语,可以以填空的形式,也可以按故事发展过程排序,最后再进行复述。

第二,借助画面,复述课文。神话人物的神奇魅力迎合了学生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心理需求,还可以借助画面配音来复述,这样既可以激发兴趣,又可以降低难度。

第三,提示复述方法,用长句子变短句子,抓重点字详述等。

第四,图示法梳理情节。梳理故事情节结构可借助一些图示直观形象地呈现,比如情节流程图、情节曲线图、鱼骨图、树形图等概念图的形式。

其中,三、四年级可以采用内容丰富一些的词语组块和情节流程图形式。词语也能呈现故事发展的主要环节,作为讲述的凭借,直接运用词语,会使语言更丰富,故事更生动。高年级可以采用具有严密逻辑思维的概念图形式,可以绘制情节曲线图。用一波三折的情节曲线表现故事的发展波折,讲述者、听众的心情也会随之波动。

此外,适当的任务驱动,比一比赛一赛,小组合作后的展示也能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趣。

2.品读想象,感悟文本之神奇,

第一,品析文字,感悟神奇。认识、品读神话人物的言行神奇上。

第二,朗读涵咏,感悟神奇。注意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领着同学反复朗读,让他们读得有滋有味。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文字在学生脑海中幻化为生动的画面。然后再进行词语品析、对比朗读,感受和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巧妙地将内容的理解、语言的揣摩、情感的体验都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到课文中走个来回”的效果。

第三,激发想象,感悟神奇。儿童对神话有天然的想象,想象是孩子们最擅长的思维游戏。在教学中让儿童充分享受神话的神奇,尝试通过各种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再现神奇的神话情境,让灵性长在“神”的身上,活在孩子们心里。

3.分析人物,体认民族之精神

神话对民族精神的体现往往集中在神话人物上,比如我们教师和孩子都很熟悉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为创造万物而现身,女娲创造人类,不辞辛苦,羿射九日,解救人类的苦难,夸父为寻找永恒的光明,道渴而死。这些神奇的人物身上,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精神。

比如抓住了人物的言行,进行角色对话。通过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并进行移情对话,深化情感体验,深层次地走进文本。

4.补充材料,感受母题之源头。

神话多以口头形式存在,经过长期的发酵、增补和交互影响而形成”,在口耳相传过程中,神话故事会产生变异,同一个神话会出现多个版本,但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使神话故事呈现出类型化特征。甚至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在神话源头之初,也会出现类型化的主题、类型化的人物,比如“天地从哪里来”,不同国家关于宇宙之初的形象也极其相似,分别是鸡蛋、鸟蛋、石蛋、金蛋,这与先民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习俗、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交流融合息息相关。此外,神话还呈现情节类型化特征,比如英雄神话,结构几乎是一致的,神话大师坎贝尔将其结构概括为“英雄的旅程”:“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他在那儿跟各种奇幻的力量相遇,并且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然后英雄从神秘的冒险归来,带回来能够造福他的同类的力量。”

    还有我们像《羿射九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等这类神话,我们称它们为“救世神话”,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人类遇到困难,请求神的帮助,神解决了困难。

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诠释着真善美的主题,传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阅读神话,就是要让流淌在孩子血液中的这些民族传统精神重新被唤醒,得到继承。

神话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源头。仅仅依靠教材的神话类文本本身,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单利用相关材料加以补充,感受母题文化的魅力。

5.拓展阅读,构建课程——整本书阅读

语文文本的意义有三个层面:语义层、明义层、隐义层。基于这一理论,研究神话的学者何新提出,“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音、文字所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神话类文本通过前几个板块教学基本可以实现前两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是中高年级神话教学需要努力朝向的。因为古代神话的特殊性,要读出它们的文化隐义,不能仅仅依靠文本,只有设计微课程进行拓展阅读,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之后,才能进一步对神话在文化隐义层面做出较深刻的体悟。希腊神话有完整的书籍流传,神谱完整,人物关系清晰,可以借助推进整本书阅读促进微课程实施。中国神话是看起来零乱的,中国神话主题微课程可以先简单梳理神谱,按照神谱递进学习。这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一个思路。还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同主题神话进行初步探索,比如不同国家的创世神话。我还看到一个案例是对传说类文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带领中学生去发现古代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男主角基本都是有才华但家境贫寒,女主角基本都是“白富美”,他们受到的阻挠来自各方面,家族的,社会的,政治的,阻挠重重之下大多是生离死别的悲剧。

总之,文化、思维、语言、审美,从这几方面来思考我们的深化教学的话,相信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大家都能有自己的些许收获,会让我们的神话教学更有深度,更有魅力。

(基教研中心王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