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对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发布时间: 2019-12-15 15:42:13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设计贴近生活、时代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体验、参与等活动感知语言、内化语言,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

把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机对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增高慢慢地向抽象思维转化。面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的感性经验相联系,给他们以具体形象的支持;把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接,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本,就教材教教材。这些教学方式内容死板,教学枯燥,教师教之无味,学生缺乏兴趣。下面笔者就教材文本同学生的生活情景对接、教材文本同学生的生活知识对接、教材文本同学生的课余活动对接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教材文本同学生的生活情景对接才能彰显文本生命力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小学英语教学中,各个单元及课时都有相应的生活话题和功能,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文本创设出易于学生理解、操练和运用新语言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语言,发展听说能力。

(一)创设整节课的“大”生活情景

对于一节课而言,我们要尽量创设一个贯穿始末的“大”生活情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有了这条主线的指引,学生就更容易明白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学完后能够解决什么生活问题等等。有了这条主线,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学生的听说能力会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京版教材7册上第六单元Lesson 20一课主要学习在饭店如何点餐的英语。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谈话了解学生是否经常外出吃饭,喜欢吃什么饭菜。是否有过在西餐厅就餐的经历,以及是否喜欢吃西餐,是否想学会用英语点餐等。接下来,告诉学生Sara一家人要带领我们去三个不同的餐厅,这三个餐厅就形成了本课的大情景,成为教学的主线。在第一个西餐厅中呈现了Sara一家人点餐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对话,感知语言;在第二个西餐厅中呈现了新食品的名称,引导学生通过功能句和新词汇尝试点餐;在第三个中餐厅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制作菜单并进行点餐表演等。

 在上述例子中,教师通过三个餐厅情景的创设分别解决了学生感知语言、操练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问题。学生整节课都在利用饭店点餐的大情景掌握目标语言,提高听说能力。

(二)创设各个教学环节的“小”生活情景

  有了贯穿整节课的大情景并不意味学生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一定的听说能力。为了学生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教师还要在学生达成目标的道路上精心创设小情景。小情景的创设可根据不同目的,放在导入环节、理解文本环节、操练词句环节或运用创编环节中,当然,不管是放在哪个环节中的小情景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分解难点,突出重点。

例如,京版教材7册上第3单元Lesson 9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奶奶需要Baobao帮她玩word game时,教师准备了两个word game请学生们一起玩。通过一起游戏,学生理解并学会了游戏名称“ word game”,并且了解到有些word game很容易,有些却很难,需要他人的指点和帮助。学生由此体验到语言使用的语境,并引出向他人请求帮助的功能句。

再如,京版教材11册第六单元lesson19课中,当学生学完了如何询问和表述他人的着装后,引教师导学生开展猜一猜的游戏:一个学生描述班里某个同学的穿着,其他同学根据描述进行猜测。这个情景创设简单易操作,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情境的帮助。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创设学习情景,让小学生感受语言的功能并通过模仿、体验、参与等活动提高听说能力。

二、教材文本同学生的生活知识对接才能彰显文本吸引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弄清这一点并应根据它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根据所教知识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原有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富有成效。教师充当的是“脚手架”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优化。

(一)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生活知识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文本和学生情况,更重要的是明晓如何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中找到切入点,以此展开教学活动,真正做到教学无痕,润物无声。

例如,教学京版教材第5册第7单元When is thanksgiving?第一课时,通过分析教材文本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把握住学生已知的节日有Teachers’DayNew Year’s Day等,学生可以谈论这些节日的日期及祝福用语,但是他们对holiday以及中西方holiday并没有形成概念。只有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后方可正确理解文本对话。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出示了两个节日的情景图片和日历,引导学生谈论两个节日的日期、祝福语,总结出它们都是holiday。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还知道什么holiday,再通过视频材料帮助学生认识HalloweenthanksgivingChristmasNational Day等,最后通过出示中美两个国家的国旗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即哪些是美国节日,哪些又是中国节日。

T:Lookwhat’s the picture about?

Ss: Teachers’Day/New Year’s Day.

T:Can you tell me when is Teachers’Day/New Year’s Day?

Ss:It’s in September/ January.

T: What do you say to your teacher on Teachers’ Day?

   What do you say on New Year’s Day?

Ss:Happy Teachers’Day./Happy New Year.

T:You know,Teachers’Day and New Year’s Day are holidays.

Ss: Holidays.

T:Can you tell me more holidays?……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得出,学生的学习是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的,学生喜欢用英语表达自己知道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相关的新事物,这样学生不会感到吃力和茫然。通过学习把新知识归纳到他们已有的旧知识系统当中,并逐渐形成节日的概念以及中西方节日的概念,为今后深入学习有关节假日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弥补学生缺失的生活知识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的生活知识都是有限的,对于有些教材文本中涉及的内容学生不大了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再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弥补生活知识的缺失,促使他们用心感受学习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京版教材第9册第5单元Lesson16课时,学生对伦敦不是很了解,没有见过伦敦美丽的风光和建筑。这时候借助多媒体呈现伦敦优美的风貌,让学生真实感受伦敦的大本钟、泰晤士河、塔桥等。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对伦敦的深刻印象,谈论伦敦风光时便觉得容易多了。

(三)巧妙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

不管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也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源于学生不同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因此,我们要巧妙利用学生不同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努力使之成为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

1.学生出现的错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也是教学的生成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教学中,要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而引导学生纠错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

例如,在京版教材第7册第5单元学习购买服装时,教师发现在模拟表演中部分学生在询问价钱时不管商品的数量都用How much is it?句型,显然这些学生受汉语的影响,还没能形成单复数的概念。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至少买两件以上的商品,然后在接下来的操练、表演中学生便有意识地思考不同数量的服装如何问答,不再出现单复数混淆的情况了。

再如,教学京版教材第9册第5单元时,教师询问学生Where is Toronto?听到有学生答道:“It’s in Canada.”显然,学生没有明白TorontoCanada之间地理位置的关系。我随即画出了城市、国家与大洲之间的关系图,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地理位置,很快学生就能用in表示城市、国家及大洲的包含关系,从而提高了口语表达的准确性。

2.学生的不同见解。对于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教师要善于认真倾听他们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快速分析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见解进一步分析、解释文本信息,从而达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来学习新的语言。

例如,在教京版教材第7册第3单元Lesson 9教学中,第二幅图呈现的是奶奶需要宝宝帮助她玩word game。教师问学生,宝宝会帮助奶奶吗?没想到有个学生说不会。我忙追问,为什么宝宝不帮助奶奶?宝宝帮不了奶奶会怎么和奶奶说?这个学生总结出了不能提供帮助时的用语。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是学生把教材文本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真实和实用。

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方向,我们要捕捉和善用这些课堂上的火花,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一种经验。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即兴的调控能力,时刻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被忽视的而实际上对教学十分有益的一切细节,并做到恰当利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纽带。

三、教材文本同学生的课余活动对接才能彰显文本的创造力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交流和运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做事情,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英语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造力,逐渐形成大胆、自信、主动使用英语交流的习惯。

(一)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英语学科的课外作业是对课堂的有效延伸,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检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英语作业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这样的作业已经不再适合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作业方式, 留那些同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化、可操作的作业。如在学习房间物品时,可让学生回家后为家庭物品贴标签,向父母介绍这些物品;在学完feelings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家人的不同表情,并进行讲解。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科学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如歌曲演唱、对话表演、海报制作等形式,以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应用性。

(二)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提出,加强英语学习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将学科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学生走进社会。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修改意见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场所,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其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不同潜质也会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文本广泛开展讲故事、演唱歌曲、做英语手抄报、演课本剧、观看英语节目、开展英语文化节等多样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在活动中得以锤炼和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唯有努力把教材中的文本信息与学生的生活实现无缝对接,使之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英语的理念指导英语教学,学生的听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资料

1.丁国纯.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浅谈.教学与管理.2010.10

2.陈华忠.课堂教学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放出异彩.辽宁教育.2006.9

3.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2014.1

4.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2014.11

(曹明柱 尚宝全 密云区第一小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