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研中心组织“北京市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展示与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 2015-11-01 17:38:02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shaozeyi
2015年10月30日,基教研中心在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组织学科实践活动展示和交流
应旭华老师执教《我眼中的京剧》综合实践课
刘洋老师执教《我们的国粹—京剧》,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
基教研中心赵跃老师和教师交流
刘鹤雯老师执教《孔庙和国子监中的十三经刻石》一课,书法学科实践活动
基教研中心李祥魁老师课后和师生交流
基教研中心胡玲老师点评品德与生活实践课《我爱家乡的文化—京剧》一课,孙尚老师执教
基教研中心程郁华老师点评音乐学科实践活动课《猛听得金鼓响》,刘国富老师执教
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京剧“赤桑镇”选段》,屈平、关元硕老师执教
基教研中心胡玲老师主持大会交流活动
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汤亚宁副校长发言,介绍学校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做法
学生在主会场表演京剧唱段
学生在主会场表演中华传统礼仪
学生在主会场表演小合唱
劲松第四小学陈金荣校长介绍学校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经验
基教研中心刘玲老师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言
基教研中心王建平副主任讲话
为了更好地落实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文件精神,探索10%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方式与途径,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举办的“北京市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系列研讨活动于2015年10月30日首先在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召开。来自各区县的小学教学研究部门负责人、本区相关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和学校教学干部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学科拓展实践活动观摩,与会者分别观摩了史家小学分校以“京剧文化”为主题的六个学科的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课《我爱家乡的文化——京剧》、品德与社会课《我们的国粹》、音乐课《猛听得金鼓响》、语文课《京剧<赤桑镇>选段》、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眼中的京剧》、书法课《孔庙和国子监中的十三经刻石》。课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教研员刘玲、胡玲、赵跃、顾瑾玉、程郁华、李祥魁老师分别针对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在各个会场跟听课领导和教师进行了交流与互动。
会议的第二个环节为交流研讨环节。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室主任胡玲老师主持。胡老师介绍了本次研讨活动的背景,希望本次活动通过部分学科的初步探索,为各区县深入研究提供教学层面的实践经验。东城区史家小学汤亚宁副校长以《基于学校特色,探求学科实践——史家小学分校以“京剧文化”为主题落实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初探》为题,介绍了学校“以京剧文化为主题,以学科教学为阵地、以实践活动为切入口”进行学科实践活动探索的工作思路,阐述了学校对学科实践活动目的的认识,落实及构建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陈金荣校长围绕《为儿童创建有价值的课程,引领师生做最好的我》主题,介绍了学校依据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落实“各学科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开展的多学科融合育人方面的途径探索。她还介绍了学校为了确保实践课程落实到位而创建的“3+3课程管理模式”。即完善“三个机制”,跨学科教研机制、课程协同落实机制、激励评价机制;“三个统筹”,统筹学科、统筹资源、统筹人员。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王建平副主任进行大会活动总结,并围绕“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几个关键词,对此次研讨活动主题进行了诠释。强调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把握好学科本质,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横向融通、纵向拓展;各学科要加强对主题的生成和提炼方面的研究,倡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等方面充分体现。同时提出教研中心将协同各区县教学研究部门和各学校,积极开展10%学科实践类课程品质和特征方面的探索,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优化。
本次活动通过两所学校、部分学科的初步探索,为各区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深入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本次活动为“北京市小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系列研讨活动的组成部分。后续的活动中还将通过不同研究专题、不同区县、学校的交流与展示进一步深化认识,提升课程实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