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让数学不再板起面孔

发布时间: 2015-03-18 10:18:27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5/03/18 发布者:ym

对话好老师

 

吴正宪,女,北京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她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本期“对话好教师”,为您献上“好老师”微信用户与吴正宪的对话。

 

要做“四有”教师,先要读懂儿童

“博博”:您心中的好教师是怎样的?

吴正宪:在去年的教师节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对我们教师来说,关键是怎样把这“四有”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中。

在我看来,要做一名“四有”教师,一定要能读懂儿童、理解儿童,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绩,还有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保护。好教师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办事,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心中的好教师,一定是孩子们喜爱的教师。

 

用研究的状态工作,不盲目崇拜权威

“周周”:您带出了很多名师,能跟我们基层教师说说,教师怎样才能更快成长吗?

吴正宪:我认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第一重要的是师德、人品。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儿童,读懂儿童,理解儿童,学会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儿童,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师要善于教学,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能专业地把握好教材,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启发式教学。第三,教师要善于学习、研究和反思。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能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此外,教师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研究的状态去工作,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不断思考。“模仿—移植—借鉴—升华”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过程,但切记不是简单地模仿某个专家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借鉴名师的观点、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实践体系和话语体系。

 

学科不分语数,本质皆有相通

“缘”: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看到您的文章,我才知道您原来做了那么多年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您对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有什么建议?做语文教师和做数学教师,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吴正宪:在我看来,单一的工作会让人很专业,但也会造成视野的狭窄,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假如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做什么都是对教育的一份感悟,做什么只要用心,都会有价值,都会在你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留下印记,成为日后进步的积淀。因为教育是相通的,不论做语文教师还是班主任,工作的本质都是育人。我深知,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无捷径,必须脚踏实地,用心读书,善于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摒弃“一言堂”,构建“群言堂”

“焦晶”:我去年刚当教师,教小学数学,感觉孩子特别闹腾,课堂上很不听话,怎么才能吸引这些好动的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安心学习呢?

吴正宪: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为儿童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同感。这样,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出一个个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串”,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儿童思维共振,主动投入学习中。

作为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动手做数学,在做中获得体验与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儿童敢讲话、会讲话、善提问、敢追问,鼓励儿童充分表达,注重儿童“讲数学”,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使“一言堂”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群言堂”。

 

学奥数有前提,有兴趣有余力

“莉园”:我是一名家长,特别想问一下,孩子几岁开始学奥数最好?

吴正宪: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第一,要看您所说的奥数学什么、怎么学。要看学习的内容是否益于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益于孩子的智力发展,益于孩子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看教学方式是填鸭式还是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第二,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特点和兴趣,绝不能鼓励所有孩子都去学奥数,尤其不可以把奥数和升学挂钩,让奥数沾染功利色彩。在我看来,如果孩子确实有兴趣,可以尝试学习奥数,但一定要以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基础为前提。

(文中提问者均为“好老师”微信用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