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菡
发布时间: 2019-05-01 来源: 高教所 发布者:yangnan
一、基本信息
吴菡,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公共管理学博士。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同年入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
二、联系方式
三、研究领域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四、期刊发表
² 英文期刊论文
Wu H., Zhu J N. Returning Home and Becoming the Alumni Faculty: Dual Academic Net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Chinese Returnee Faculty’s Job Acquisi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atisfaction. (Higher Education,SSCI Q1,Online)
Yan K, Wu H, Bu K, et al. The College Admission Policy Evolution from 2003 to 2020 in China—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23: 1-28.(SSCI)
² 中文期刊论文
吴菡.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及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34(09): 1-5.(《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吴菡, 朱佳妮. 学术DNA: 我国高校海归教师的学缘研究——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江苏高教, 2018(04): 49-53.(CSSCI)
朱佳妮, 吴菡.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海归教师科研表现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 39(12): 55-60.(CSSCI)
周默涵, 朱佳妮, 吴菡. 组织支持对高校海归教师科研进展满意度的影响分析——以上海21所高校为例[J]. 高教探索, 2019(12): 101-107.(发表时该期刊CSSCI,现为CSSCI扩展版)
吴菡, 朱佳妮, 周默涵. 学缘和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一项基于上海高校的混合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 18(02): 51-57.(CSSCI)
阎琨, 吴菡.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研究, 2020, 41(06): 78-91.(CSSCI,《新华文摘》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天元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儿童)教育奖金奖提名奖)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社会责任感: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39(12):28-41.(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文摘报》全文转载)
阎琨, 吴菡. “强基计划”实施的动因、优势、挑战及政策优化研究[J].江苏高教, 2021(03): 59-67. (CSSCI)
阎琨, 吴菡. 从自主招生到“强基计划”——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政策嬗变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 (01): 40-47.(CSSCI)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拔尖人才培养的要素、动态和系统视角:基于茨格勒理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03):33-38.(CSSCI)
鲁世林, 吴菡, 赵祥辉. 新文科建设的知识生成与理论创新[J].江苏高教, 2021(12):24-31. (CSSCI)
阎琨, 吴菡. 强基计划人才的培养实践研究——以清华大学强基书院为案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 (10), 62-69.(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阎琨, 江宇辉, 吴菡. 推进学科-专业二元治理体系改革:理性辨析和实现路径[J]. 高等教育评论, 2022,10(02): 242-256.(CSSCI)
阎琨, 吴菡. 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02): 13-20. (CSSCI)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构建中国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现状、方向和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 (05), 9-16.(CSSCI,《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3, (06), 41-52.(CSSCI)
五、参与专著
朱佳妮,吴菡,周默涵. 第一章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C]//刘莉,刘念才主编.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中国梦.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该专著获2014-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六、获奖情况
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