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路上“她”力量!庆“三八”,京城女校长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 2021-03-09 来源: 发布者:yinlei

 

IMG_4456.jpg

庆“三八”,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

IMG_4446.jpg

北京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雅君

IMG_4453.jpg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关国珍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被突出“前置”,这是在以往政策文本中不常见的。

如何看待这种“突出位置”?如何才能形成协同育人?学校教育在发挥主导作用、缓解家长焦虑上可以做些什么?“社会”究竟应该在协同机制上发挥哪些重要作用?这都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秘书处)和北京市妇联共同组织召开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九位来自北京教育领域、在立德树人方面成绩突出的女校长、园长,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时代教育命题。

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雅君亲自主持座谈交流。张雅君表示,北京市妇联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把女校长、女园长请回“娘家”,正是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向首都教育战线上的女同胞表达衷心的感谢和节日的问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北京市妇联在家庭教育、协同育人中承担重要使命。市妇联和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共同组织此次座谈会,邀请首都教育领域的杰出女性代表,共同探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这一话题,旨在通过大家分享交流好经验、好方法,进一步推进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专家观点

关国珍(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会长):共画育人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立德树人工作,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目前,社会在飞速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日益复杂,价值冲突明显,教师教书育人的压力日益加大。家庭教育如何提升水平,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如何优化,社会如何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都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何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面临很多挑战。共画育人同心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特别是在中小幼和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广大妇女同胞。

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是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为贯彻党中央一体化德育战略而成立的专门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此次与市妇联共同组织女校长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旨在慰问那些积极奋斗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一线的广大女校长、园长和教师,激励其更好地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校长观点

田树林(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曾获市百名优秀校长、第三届全国十佳中学校长、全国“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孩子是一粒生命的种子,家校社携手给予阳光雨露

让孩子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本领,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它不是根本任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为社会培养出有本领的、能够乐于服务社会、积极的公民,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步。而这些,需要依靠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协同进行,三方要有共同的目标和认识。孩子的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对社会、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往往受自成人的影响,因此家长、师长、朋友的影响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其实就是一粒生命的种子,这粒种子中含有它生命的全部基因,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就是创造好适合生命生长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让孩子能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水分。

我们希望各方能够重视家长的学习和提升,引导他们扩大教育的视野和眼界,能够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真正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

 

刘小惠(人大附中校长、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校长,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校长、北京学校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党委书记。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家校社协同共育,孩子成长创造最优环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家庭出现了亲子矛盾,这让我们教育人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后疫情时代的家校合作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要有机结合、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近年来,人大附中在家校共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增加家长会频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沙龙等等。学校在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呼吁我们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育儿的理念。

此外我还特别想提到的是学校家庭社会要整合资源,要为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供保障。这需要学校树立一个大教育资源观,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希望我们能够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的更大合力,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更优的环境,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油助力。

 

薛丽霞(北京二中校长、党总支书记。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打破学校围墙,家校社同向同行

现在的学校,绝不是围墙围起来的一个固定场所。现在的校长来办学,也必须得打开校门,用开放的理念把家庭、社会的广泛资源吸纳和融入到我们的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开放的,具有生长性的。

一个孩子的发展就像培育一朵花,需要浇水、培土、施肥……所以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应该用一种更广阔的、更包容的理念,打破学校的围墙,让孩子去接受一种人生成长历程当中的相对完整的教育。

北京二中一直传承“空气养人”的办学理念,特别强调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这样一种有效的育人机制。学校坚持了10多年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制度,并在近年来将家风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当中来,通过邀请百位家长进校园、百封家书进校园等方式,来保障家校的充分协同。除了家校协同之外,学校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北京二中一直提倡双导师制,聘请一些有志于教育的各行业专家成为学生的导师,给孩子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个性化的指导。

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有人说“今天的教育其实就是明天国家的模样”。既然我们承载着这样一个使命,那就有义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之下,更好地做好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工作,用最好的教育给学生最适合的、最全面的成长。

 

杨文芝(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德育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分会副秘书长,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员,曾获评西城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针对困境儿童,更需要形成一种协同机制

如果从一个学生的视角来看家校社协同,那么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环境起着不尽相同但相互补充的作用。学校就像孩子一生成长中的一段铁路,陪伴了他的学龄段;家庭则几乎是他一生的陪伴,而学校和家庭都是镶嵌在社会中的一个单元。

如今,家校社协同的重要性在被不断提及并受到重视。我想从一个小切口谈这个问题,就是困境儿童的帮扶问题。教育部在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相关文件中也提到,要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制度网络,构建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单位,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

针对一些困境儿童,特别需要形成一种协同机制,协同更多的资源,去给孩子、给家庭提供更多的支持。家庭、学校、社会、包括社区、学区,都应该是资源的给予者,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相应的养分。比如一个特殊的困境儿童,可以通过一种协同机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绿色通道”,从而保障向他提供相应的医疗支持、心理支持等等。

 

马丁一(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校长。曾获得“首都劳动奖章”“东城区杰出校长”等称号。):家校社三大育人场域,叠加育人效果

过去的教育,书本是孩子的世界,而现在的教育,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影响源协同合作,那么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立足将封闭式的教育变为开放式的教育,就需要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筑的教育网络。

一方面要让学校教育往家庭里走,让丰富而具体的德育内容在家庭生活中得以拓展,既可拓宽德育的渠道,又能将学校德育融入家庭生活,其叠加的育人效果,能够提高德育目标的达成度。

其次,要让家庭教育往学校里走。学校的三级家委会,通过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堂等互动形式,让学校的教育信息互通,资源互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获得。比如府学小学定期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开设家长讲堂。登上家长讲堂的家长,都是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加入,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供了更多的育人路径和渠道。

第三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因为小学阶段是6~12岁的基础教育,所以我更多地将社会理解为社区。学校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形成教育的另外一个场域,加入到对孩子的培养上来。

 

张忠萍(北京一师附小校长。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东城区杰出校长”等称号。):给家长提供教育支持,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首先要做到让孩子身心健康,这需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去感受和体验真正的生活。比如在家庭当中,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就应该是通过各种亲子活动密切关系,比如一起做家务、一起聊天、一起爬爬山、一起共享阳光……

但实际上,现在我们很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烦恼。他们学完这个学那个,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针对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深入的调研,看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主要的困惑到底有哪些?针对这些困惑,给出一些分析和引导。

疫情之下,孩子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家庭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亲子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整合北京市各方面资源,从教育方法、心理疏导等各方面给家庭提供支持服务,让家长有更多的智慧去跟自己的孩子沟通。

此外,从家校社共育的角度出发,能否真正建立一种机制,真正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方面,真正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

 

陈金香(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曾获得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家校社协同,形成点线面体综合教育场域

在孩子的现实成长中,家庭、社会、学校,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同的点位,三方协同,其最后想达到的,是形成点、线、面、体这样一种综合的教育场域。

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原生家庭的影响特别重要。孩子所在家庭所有的成员的特点个性包括学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将家庭定位一个基础点。而社会则是一个调控点,它可以利用社会系统资源,提供很好的支持,让家庭这个基础点的作用得以扩大。比如,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社区办事处,它与学校的协同协作,就顺利解决了家长上下学接送孩子拥挤的问题。这只是家校社协同的一个案例之一,不管社区也好,办事处也好,如果都能积极发挥保障性和功能性的作用,就能加速教育场域点、线、面、体的形成。

有一句教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要举全村之力”。国家提出三全育人,而家校社协同正是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的一种体现。家庭是基础点,学校是发力点,社会是调控点,三者结合,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从而促进教育更好地发展。

 

孟春燕(西城区宣武回民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市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奖章等荣誉称号。):纵向衔接、横向协同,幼儿园德育为人生注入底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工作就是通过构建大中小幼各学段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力争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注入鲜明底色。

 

而幼儿园应该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呢?幼儿园的德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他们的理解能力。我们幼儿园就申报了课题,从仁爱之心、仁义之举、仁厚之德和仁智之慧这四个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幼儿和家庭的共同成长。

比如“仁义之举”,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我们幼儿园的艺术节完之后,学校会组织孩子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义卖,义卖所得的收入,再由幼儿园与相关医院取得联系,捐赠给有需要的小朋友。此外,幼儿园还一直坚持家园共育,让家长和社区都充分地参与进来,包括垃圾分类、安全教育等等。

 

曹雪梅(北京市六一幼儿院党总支书记、院长、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百佳创新幼儿园园长称号,入选市名园长工程。):发现新变化,与时俱进做好家园工作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关注幼儿在这个时期的养成教育,要形成他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我们六一幼儿院提出要培养:“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行动有力的六一小主人”,它遵循了儿童成长的自身规律,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确立的培养目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的活动。

事实上我们认为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有好奇心,喜欢动手探究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创造性的思维,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方面对于幼儿终身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观念始终贯穿在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从小班开始的活动就有所体现,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培养幼儿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

我们幼儿园在家园工作当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原来传统的家长会,已经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我们便调整现在所开展的“一对一”家庭成员定期探讨,这个家庭成员即包括父母,还包括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甚至是孩子家里所请的阿姨,去更大范围地沟通并传播一些科学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幼儿院还开展了教师和家长一起共读《3~6岁幼儿发展和成长指南》的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准的同时,也引导家长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从而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

 

(文字内容根据当天座谈会发言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