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旬首笔谈(U1)

发布时间: 2008-12-26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xubo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杨忠健


  家庭和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家长和教师不但要在书本上学,而且要在实践中琢磨领会,这样才能让心育真正走进未成年人心中。
 

U1:Unflagging making great efforts (1月1日)

 
第五十九讲  努力是天才进身之阶

 
  广东中山市有一个小学生夏毅。他出生时留下了肢体失调的后遗症,左右眼视力也都不好。他在学习中吃力地练写字,带着眼镜认真读书。一年级时,学校开展下棋活动,他动作迟缓,经常被对手嘲笑。他不泄气,努力研究,坚持下棋,获得了一、二年级组的国际象棋冠军。四年级的时候他在中山市“棋协杯”国际象棋比赛中获得了成人组冠军。每一年夏毅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给夏毅颁发了“全国好少年儿童——勇敢奖”。他知道,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但是他坚信自己的力量,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可见,第一流的业绩,往往是克服巨大困难后的产物;第一流的工作,往往是在最简陋的房子里做出来的。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教给他们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时,小孩子,也要背一个小背包。要问这是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孩子上小学以后,就得自己上学,家长无特殊情况不能接送。许多中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一些中国孩子的无能和软弱与家庭教育中生存教育的缺失有关。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雷特》等名剧37部和许多诗,塑造出众多艺术典型,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莎士比亚年轻时在剧场门口当马夫,后来在剧团里跑龙套,28岁时一面演戏,一面创作剧本。有的剧作家还骂他:“新抖起来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装扮自己。”但他不为所动,继续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抓紧时间创作,他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读书传统,“积财千万,无过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恪守的信条。正是这种读书之风才使中华文明传承至今。

  春秋时人孟柯3岁丧父,家境贫寒,全靠孟母织布维持生活。小孟柯很贪玩,常常逃学。有一次,还没到放学的时候,孟柯背着书包跑回家来了。孟母正在织布,见儿子逃学,非常生气,她当即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孟柯说:“妈妈,好好的布,您怎么给剪断了?”孟母按捺住内心的气愤,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累丝成寸,累寸成尺、成丈、成匹,这样不断织下去,才能成为有用之物。读书求学问,也必须累年累月,持之以恒。只有不懈地努力,学问才能积少成多,长大才能成为人才,事业才会有成就。逃学就等于布被剪断,将来能有什么作为?”孟柯听了母亲的谆谆教诲,震动很大,他从此每日刻苦攻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小时候生活很苦,天刚亮他就背着筐去捡煤矸石给家里当柴烧。他还在矿上做工,耽误了学习,致使考中学时数学不及格,因此进了补习班。但是张广厚不灰心,也不怕难,决心赶上去。他天不亮就上学,校门不开就在路灯下看书,苦读3个月,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学。工作后,他与杨乐合作,在数学的“亏值”和“奇异方向”课题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结果,从而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学会生存。

  现在一些中小学生,喜欢说:没劲,生活没劲,学习没劲,干什么都没劲。这是心灵不充实的表现,感到空虚的人就会不思进取,没有奋斗的目标,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于是常常寻求刺激,比如吸烟、喝酒、赌博、闹事、比酷、恋爱、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寂寞。严重的,空虚者会偷盗、吸毒、抢劫、奸淫,走上犯罪道路。这种空虚心理的形成,一是由于物质条件优越,又不考虑生活目的;二是人生目标不切实际,心比天高能力低下目标又难以达到。

  2006年年《法制晚报》和新浪网对80后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调查中,对8428名参与者进行调查:“挫折和磨练”被认为是80后一代人最缺乏的要素。出人意料的是,10年前被大声呼吁的“尊重和理解”排在其后,认同率约为“挫折”的一半。专家认为,最主要的措施是,父母和教师应首先不溺爱,加强挫折教育。要让孩子明白,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苏东坡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胡适给初到美国求学的吴健雄女士的指导是:“龟兔之喻,是勉励中人以下之语,也是警惕天才之喻。有兔子的天才,加上乌龟的功力,定可无敌于一世。凡第一流的科学家,都是渊博的人,取精而用弘,由博而转约,故能有大成功。”成长中的中小学生,长身体,学本领,需要一种像松柏一样的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勇气;有兔子的天才,加上乌龟的功力,这才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因此,要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人的生活基本不成问题,孩子从小吃穿不发愁,可是为什么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还要提出学会生存的口号呢?学会生存,是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四个学会之一。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人为了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融入自然和社会,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生存本身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活着,这是最基本的;第二层含义是自我改善,意思是认识世界,提升人生活的质量;第三层含义是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它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家庭只有把学会生存作为教育孩子的重点,才能培养出具有自主力、创造力、责任感、个性化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下一代。

  我们现在发展经济,开放搞活,就是为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落后就要挨打。就是以后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我们还需要艰苦奋斗。现在美国许多富豪为防止子女染上富贵病,专门设立家庭信托基金,以借贷方式资助子女读书,学业完成后便要求他们自力更生创业,用劳动所得偿还贷款。求生存,求发展要有奋斗的精神。大而言之,求得民族的生存发展;小而言之,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
 

  战胜挫折。

  北京史家小学学生王婧怡在2003年非典过后深有感触地说:“人的一生是由困难和快乐组成的。没有当时的挫折哪来之后的快乐?没有一个个困难和挫折,哪来多姿多彩的人生?抬起头,面对一个个困难,你的生活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2005年12月,国人知道了一个名字??洪战辉,11年前,父亲病了,母亲跑了,带着父亲捡来的弃婴,一个农村少年开始扛起了生活重担。他打工挣生活费和学费,2003年还考上了大学。他说:“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苦难和痛苦的经历并不是我接受捐助的资本。”这对一些生活条件不错、但遇到困难就退却、总是抱怨环境不好的人来说,是一味很好的清醒剂。

  于丹讲过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 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你有什么了不起啊? 那个佛像淡淡地对它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白彤东在《读书》中撰文说:制造轻浮的快乐,那么学生的精神世界势必会失去一定的重量。目前,到处是一片“我们要让学生高兴快乐”的呼声,好像他们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现在比满清、抗日、文革时的环境和教育如何?简直霄壤之别。舆论导向却认为学生痛苦万分,生不如死,导致学生面对痛苦和苦难缺乏风度,吃不了苦,叫苦连天。人生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用不着大惊小怪,在痛苦的过程中,生命才能得到锤炼。才能大放光明。其实学生现在多么幸福,其人生的大痛苦尚未到来。当孩子在初尝痛苦时,就要磨砺承受痛苦的能力,这样长大才能是强者。

  许多过来人共同的体会是:帮助未成年人实现理想,就要教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在逆境中前进。如何对待挫折正是人们在达到完善人生时最容易忽视和低估的技巧。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获得对逆境与失败的正确认识,那他一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定将大大增加。一个叫马克斯韦尔的美国人提出了一些教给青少年儿童面对挫折的具体方法:

  ——坚信自我,决不气馁;

  ——偶遇失败,平常对待;

  ——切合实际,保持期望;

  ——集中强项,顺性发展;

  ——另辟蹊径,获取成功。

  ——重整旗鼓,再接再厉。

  自主学习不是自发学习;尊重孩子不是放纵孩子;合作学习不是无效讨论;减轻负担不是转嫁家长;表扬夸奖不能取代批评惩罚。数学家华罗庚说:“我不否认有天资差别,但是根本的问题是勤奋。我经常反问自己,我努力得够不够?”

  唱唱闹闹、蹦蹦跳跳长素质是对素质教育表面化的认识,或是一种曲解。减少课程内容,缩小范围,降低难度,改百分制为五分制,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让分数成为隐私,这些改变只会加重负担,绝对不能减负。因为,越是容易的题,考前就越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准确”解题模式。而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头脑逐渐强大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在试题面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就真正减负了。所以,那些所谓“减负”措施似是而非,根本没有抓住关键,以至于现在中小学生负担比前些年重多了,一个南京小学生竟然考了46个证,就为了择一所好的初中校,难道这就是素质教育?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对学习而言,和其他事情完全一样,只需行之有恒,就会像种树,日见其高大而看不见树生长。

  从古今中外每一个人才成长过程都可以看出,除了智力水平和求知热情外,坚韧毅力和刻苦精神也是铺垫成功之路时不可缺少的品质。人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是坚忍和智力的优越。达尔文甚至说:天才即忍耐。他以为,忍耐表示有更高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一个人,要振兴自己的学业,先振兴自己的精神。

  挫折,是人遇到困难又难以达到目标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受挫折。但人们对挫折的态度大不相同。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挫折是天才的进身之阶,能人的无价之宝。战胜挫折,使人能力提高,个性完善。许多最出色的工作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

  如果意志薄弱,害怕困难,人就可能被挫折压制,沉入人生的低谷。所以正确对待挫折,变挫折为动力,是少年儿童应该学会的重要一课。

  客观地讲,困境的确是平庸者的地狱,天才者的摇篮。孔子厄困,修《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司马迁受膑,有《史记》。很多科学家文学家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创造有益于人类的奇迹。

  荀况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海洋里有一种动物叫做珍珠贝,每当有泥沙之类的异物进到它软软的身体里,它就把它们包裹起来,温柔地包裹起来,慢慢地化为一粒珍珠。其实,人有时也可以学一学珍珠贝,能够把波折和磨难用心温柔地包容起来,克服困难,日久天长,挫折和磨难就会化作内心中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有些人用个别似是而非的事例贬低学校教育和考试,认为学校教育和考试并不重要。其实,随着不断的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学校教育和考试对人来说越发重要,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其他任何单独的学习经历所不能达到的。因此真正需要的是学生刻苦学习精神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和考试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搞颠覆性的“革命”。这种颠覆性的“革命”在1958年和1966年到1976年搞过,效果如何,还用说吗?正如孙东东所言,对于中国高考问题应该“少一点浮躁的喧嚣,多一点冷静的思考”。
 

  具体方法。

  为培养学生坚韧毅力,教育者可以做以下几点:

  ——言传身教,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其情感。“现在一些家长把孩子出国留学当成孩子高考失利的垫底方法,这样出去的孩子很难成才。”北京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多年从事出国咨询工作的姜先生说。其实在中国也好,在美国也好,要想成功只能靠学生自己的努力。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训练,严格要求。可以说这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的基本途径。实践活动包括学习、游戏、体育、劳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应该注意锻炼的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提高。现在北京中小学建立了社会大课堂,应让孩子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教育,从点滴做起。不要以为只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才能锻炼意志,小事经常不小。一个人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来,才真正麻烦。

  ——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培养意志品质。就是说要有针对性,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例如,有的学生软弱,易受暗示;有的学生执拗、顽固。对待他们,就要培养他们意志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有的学生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有的学生冒失、轻率。对待他们,就应该培养他们意志的果断、沉着和自制的品质。对缺乏毅力的学生,就要教育他们振奋精神,培养意志的坚韧性。

  教育者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反复锻炼、实践的机会,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就能取得意志锻炼的良好效果。

  正是:

  狗对虎,虫对龙。懦夫对英雄。

  困难应克服,法纪要服从。

  遇挫折,挺起胸,坚强多光荣。

  战胜白骨精,需要孙悟空。

  庭院难出千里马,深山能长万年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