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旬首笔谈(Y1)
发布时间: 2009-03-02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xubo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杨忠健
家庭和学校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家长和教师不但要在书本上学,而且要在实践中琢磨领会,这样才能让心育真正走进未成年人心中。
Y1:Youth (3月1日)
第六十五讲 中学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寓言说:大锁挂在门上,铁棍费了很大力气,仍然无法把锁打开。这时钥匙来了,她瘦小的身躯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锁就“啪“的一声开了,铁棍很纳闷:为什么我费那么大力气也无法撬开锁,你却这么轻易就把他打开了?钥匙笑了笑说:因为我了解他的心。只有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大约是11-18岁,其发展具有一些特点:生理发育急剧,其外型(身高、体重和第二性征)、身体内部和性发育都比较迅速,性开始成熟。心理方面,少年期个性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信、自尊、要求独立思考问题、认识世界、评价自己,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独立的地位。他们开始注意两性交往关系,乐于接近,但有拘谨、羞怯的表现。
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在10――20岁之间。青春期的标志是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由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女性的青春期比男性早来临1至2年,也早结束1至2年。初中阶段正是发育迅猛的青春前期,不仅身高、体重、肩宽及骨盆宽等身体形态出现了发育高峰,神经系统、心血系统、呼吸系统功能迅速完善,而且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成熟,男性遗精、女性月经来潮。男性还相应出现喉头突起、音调变低沉、肌肉变发达,长出胡须等;女性相应出现乳房隆起、音调变高尖、骨盆变宽、脂肪增多等“第二性征”。随之而来的便是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的追求和向往。
中学生的矛盾与发展。
学生在中学早晚都将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意味着生机盎然,积极向上。小男生长成了小伙子,小女孩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然而青春期也充满矛盾,中学生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矛盾的主要表现是:
――大与小的矛盾。学生明显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穿的衣服和鞋过些日子就显得小了,妈妈的口红,女儿有时候也想偷偷用一下。然而,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又不脱稚气。此时亲子亲密度下降,子女对父母的期待和要求发生变化,对父母的看法发生“去理想化”过程,沟通和理解可能产生困难。
――知与行的矛盾。他们的认识水平在提高。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精力旺盛,他们的行为与认识有时候脱节,有时成为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成人在这网络时代再向中学生说什么“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他们不会买帐的,他们会反抗,反权威的意识在网络时代更容易产生。孩子处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对于真理的绝对性始终抱怀疑的态度,认为所有的事情在于怎么解释,传统的权威受到挑战,认为事情脱不了主观性,没有客观这回事。他们做事情喜欢随心所欲,但求当时的感受。他们在网络上知道了不少事情,别看有时说起话来老气横秋的,但缺乏在心智和情感方面的成熟。
――要与给的矛盾。他们成了小伙子、大姑娘,自然要追求美,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追求不断增长,可是他们未开始挣钱,家庭满足他们的需要是有限的。因此,在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和能得到能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之间产生了矛盾。
――性与德的矛盾。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产生了性萌动,向往异性,会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但他们还不善于理智地对待和处理成熟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中学生问道:青春期要预防什么?
青春期并没有什么可预防的。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只不过要帮助中学生了解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比如说在青春期容易冲动,喜欢和异性同学交往,把握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比较差。如果知道了这些,那么自己在青春期遇到的一些事就容易解决了。所以,预防并不重要,关键是中学生要了解自己。
中学阶段社会化的任务是: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的交际;学习男女性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机体;从父母和其他成人那里学习独立地体验情绪;学习知识技能以有信心实现或准备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专业和职业;作结婚和组织家庭的心理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必要的知识、态度;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初中学生尊重他人,容纳他人;正确对待友情,善交益友,乐交诤友;观察同学之间的个性差异,提倡宽容理解,承认差异性。帮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的标准,激发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适应中学生活;对所获得的信息有一定的辨别、选择和分析能力,不沉迷于网上聊天和电子游戏,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绪、意志品质,保持进取心态,能够悦纳自己;懂得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迈好青春第一步;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优势所在,正确认识自己。
教育中学生诚实正直;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积极慎重的交友方式;正确处理和异性同学的关系;分清友谊和爱情;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热爱科学,远离迷信;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勇于开拓进取。教育中学生磨砺坚强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确定自己的爱好特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
懂得特长的发挥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学会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和甄别能力。培养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学能力;懂得职业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科学复习,提高应考能力;提高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能力;学会应考的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进行初步的生涯教育。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高中学生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乐于助人;性格开朗,乐于交友,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在交往中获得自我评价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异性交往的礼仪;能为班集体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思维品质,文理不过度偏科,探索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敢于和善于创新。正直、勇敢,有相当的抗挫折能力;善于表现自己的能力,正确评价自己;培养意志的自制力和目的性;提倡以开朗乐观的心情面对生活。
教育学生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战胜心理疲劳,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正确对待考试的成功和失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通情达理,善于与人交往;提高应试能力,从自己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专业选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自强自律,健全个性,对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做好应考心理调试,增强考试临场应变能力。
进行生涯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等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
――认识职业作用;
――认识自我潜能;
――培养决策能力;
――学会社会交往。
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他们应该有针对性更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存在两个明显的不同:学习方面,职高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自信心等因素和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差异,职高生普遍存在重专业不重文化的倾向,他们毕业后就面临就业问题,学习目的与普高学生不同。
人际交往方面,职高生面临的情况比普高学生更复杂。普通高中的学生几乎没有空闲时间,每天在题海中浸泡,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学习压力方面的。职高学生相对空闲时间比较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多,往往会出现高消费、交友不慎等行为问题,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从业心理准备方面更需要指导。
一项对北京市东城区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和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已经过时,44.5%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61.7%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调查中,80%的家长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帮助和指导,93.3%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中,90.6%的人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70.1%的人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上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指导;7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及就业心理准备方面需要学校帮助和指导。
东城区的1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都开设了一门体验式课程:职业学校心理课。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培养健康的情绪?如何认识自我?心理教程通过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教育学生。
进行生涯教育。
以上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学段整合,是考虑到目前存在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儿童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且在各教育阶段的衔接上又缺乏完整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应该克服随意性、运动式,应该形成纵横衔接,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连贯性、针对性的内容体系。
防止简单化和生硬化。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龙希成介绍了哲学家罗素的观点:在罗素看来,道德是人群的伦理共识,是维系人群稳定交往和生活的信条。人的心智习性变化跟不上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和技术变化的节奏,致使不同年龄人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以致人群之间再难以取得确定的伦理共识或道德信条,由此造成道德紧张。
罗素之见的启示在于,今日社会许多关于金钱、性或科技人体等道德问题的论争,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无谓之争。人与人之间道德共识的缺乏,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人们接受了不同的伦理规则,适应了异样的生活习性。一部分人因为心智习性变化的节奏跟不上,很难接受或容忍另一部分人已接受或容忍了的道德信条。这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考虑的现实,以防止简单化和生硬化教育。
另外,还不一定岁数大的道德高。有人将撕碎的纸屑分别放在一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校门口的显眼处,结果,在幼儿园,小学校门口有学生拣起纸片扔进垃圾箱,中学生都从纸片上跑了过去,大学生则对纸片视而不见,昂首阔步。
一个女孩在船上把冰棍纸扔入了垃圾箱,没过多大一会儿,服务员走过来,竟把垃圾箱中的垃圾向海里一倒。
因此,我们必须防止对心理发展解释的简单化和生硬化倾向,防止由于假定某一年龄段的儿童不能胜任某种道德义务,而主观地抑制或放弃了某些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机会。
心理水平对个体来说可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一般而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儿童的年龄阶段实际是我们要全面、具体研究和了解的重大课题。应该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阶段论中的教条主义,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前一篇: 心育旬首笔谈(X1) <后一篇: 心育旬首笔谈(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