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首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化”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6-03-24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xubo

  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实施的科学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教育对象的全员化。

 

  一、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问题突出、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升的严峻现实,紧急呼吁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四化”

 

  (一)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

 

  近年来,我国有不少研究人员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1997――1998年,王极盛对北京市8869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32.0%,11998年清华大学樊富珉对北京市20所学校近200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1%左右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在1999年首都师大王希永对北京地区8所中学,1872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各种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0%左右。2这些数据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随着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长期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的犯罪率、辍学率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有连年回升的趋势。

 

  2004313《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这样的消息: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02年人民法院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显示,1997年青少年罪犯为19.9万人,到2001年上升为25.3万人,18岁至25岁青少年罪犯由16.87万人上升为20.36万人,不满18岁的青少年罪犯由3万人 上升为4.99万人。此外,社会上还有一些不满14岁不够刑事处罚但已多次触犯刑律的违法少年,司法机关无从处理,其他部门又处理不了。

  “青少年辍学率连年回升 农村初中在校生流失率连年回升,2003年达5.47%。青少年监狱的流失生罪犯从1994年以前比较稳定的13%升至目前的50%,流失生中的犯罪率比在校生犯罪率高出15.5倍。

 

  “青少年心理障碍症上升 在大城市中,各类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城市调查发现,青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北京市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也在逐渐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2004114《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记者马北北的文章,文章说,“北京市政协会议上,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关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刻不容缓”的一份专题调研中,有这样一组数据:1979年北京法院判处的少年犯仅118人,1989年迅速上升至1046人,增长近8倍。1999年,北京市法院判处的少年犯已达1482人,2000年和2001年分别判处了1267人和1379人。“2000年,北京市判处的1267名未成年人罪犯中,各类在校生犯罪为411人,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32%,其中,有不良行为史的少年犯罪占相当的数量。在对100名未成年人犯的调查中,在校生也占到56%。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66%,经常进入网吧的占39%

 

  510,中共中央召开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总书记胡锦涛到会并讲了话,足见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北京作为首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举行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下,加强青少年心理和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可想而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多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反而上升,尽管有其它各方面的原因,但也不能说与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低无关。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实现了“四化”才能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行为和思想品德问题。

 

  二、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与中介。这一点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北京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市,起步较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下,10多年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建立市、区、校三级机构,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2003年底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北京市的实际,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征求意见搞),准备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并取得一定效果;2000年以来北京已有14个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294个实验学校,30项市级和市级以上中小学心理健康经验研究课题,等等。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大家长和中小学生欢迎。一项调查显示3,北京市中小学生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55.2%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只有17.5%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不容否定的。

 

  但是,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或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毫无疑问地严重影响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如期有效展开。

 

  1、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立不够普及,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管理,发展很不均衡。由于重视程度的差别,一部分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尚未设立专门机构。根据北京市教委德育处的调查,4北京市已有73.8%的小学和79.2%的中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约有44.5%的小学和53.2%的中学设有专门机构,但这些机构隶属关系不统一,大部分隶属德育处、教导处或由校领导直接负责,还有一部分挂靠在学校的科研部门或卫生室,独立存在的仅有2%――4%

 

  2、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专、兼职人员分布不均,编制不确定,要求不统一。据调查,560%以上的兼职人员没有任何报酬。我市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尚不明确,基本由各学校自己掌握,大约有62%的小学和71.5%中学未对专、兼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没有定期业务培训,对资格认证、专家督导和专业学历的要求就更不统一。

 

  3、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到位。调查发现693.9%的小学和87.6%的中学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年均经费在5000元以内;只有11.7%的小学和29.5%的中学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大部分学校没有独立的办公室,31.4%的小学和20.6%的中学根本没有工作场所;88.9%的小学和83.2%的中学心理健康方面的报刊订购量在5种以下,只有34.6%的小学和34.1%的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拥有必需的录音机和电话。问题表现在机构名存实亡、经费短缺且不落实或被取消、工作地点被收回、人员短缺或流失等等。

 

  4、制度不健全。据市教委德育处的调查,7只有29.5%的小学和36.2的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只有7.7%的机构有兼职人员资格审定制度,10.1%的机构有专家指导工作。

 

  规范的管理是使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保证,管理的漏洞必然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上述管理上种种问题的存在,致使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有效展开,有35%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表示工作开展困难。

 

  (二)在理论问题上缺乏共识、导致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盲目摸索;科研与实际脱节,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强。

 

  1、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在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各级领导、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相互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致使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仍然没有比较完备的教学大纲,各学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各有侧重,制定的目标各不相同,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它既需要有广泛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必须遵循心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教育又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具有相同的属性,即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对这一点认识不充分,忽视理论研究和指导,就不仅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歧途。比如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学科化倾向、医学化倾向、德育化倾向以及各种错误的操作方式等,就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功能、任务、原则、内容、途径、方法等理论问题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所至。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选择随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北京市在2001年就有61.8%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所使用的教材各种各样,极不统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就有20余种之多。各学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有的是必修课、有的则是选修课,课时安排也从几节到30多节不等8。这种表面看来“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长久、科学发展非常不利,因为它导致各个学校自行其事、重复摸索,长久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徘徊;它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也不利于相互间的交流和协作,更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核心与中介,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理应获得起码象其它各育相同的地位,应该有自己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有自己的教育大纲、有通过审定达标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课时保证、有一定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有教研室等等,这样才能保证其教育效果,而这一切,我们都还相差得很远。

 

  3、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和科研与专业研究团体、大专院校的合作不够。许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中在我们北京,象北大、北师大、首师大和北京教育学院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与他们合作,无论是作为他们的科研基地,还是邀请专家指导,都是提高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一条捷径。但是,北京市只有11.3%的小学和21.5%的中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研究团体或大专院校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关系,其中有正式合作协议的就更少,大约只在4%――9%之间。9中小学与专业研究团体、大专院校的合作不广泛,未能得到有效指导,影响了我市教学和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

 

  4、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水平不高。我市近5年来共发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1629篇,参与编写教材和辅导材料3638本,每年大约有9403人次参加学术研讨会10。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多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为主,干预性研究比较少;提出教育建议的较多,研究操作方法少;研究学生多,研究教师少;“指导”、“咨询”意识比较强,“发展”和“辅导”意识比较弱;研究中学生的多,研究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几乎是空白;测量工具以国外引进的多,本土化的少,小样本小范围研究的多,大样本大范围研究较少;研究和实践脱节比较严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三)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并缺乏规范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心理健康无法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发达国家,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具有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资格。比如美国,要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要系统学过有关的心理学课程。担任中学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一般要具备硕士学位,从事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要在大学毕业后再接受一年左右的专门训练。在我国,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上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在这些兼职人员中,有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等,学校迫于形势需要,杂乱拼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现象比较严重。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比全国情况要好,但也不容乐观。调查显示11,在接受调查的学校中共有在校生1200045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有9077人,其中德育教师有4511人,占50%,在这些专、兼职人员中,80%经过心理专业的培训,20%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拥有心理学专业学位或学历的只有15%左右。可见,我们所拥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虽然为数不少,但专业化程度却并不高,与国际要求有很大距离。一些心理健康教师既不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更不懂得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技巧,根本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大孔小均教授所说“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匮乏,现有人员咨询理念、专业技能的不足以及管理的不规范和非职业化发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保障”。12

 

  (四)教育对象比较单一,对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极其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关注不够。“师源性”和“家源性”心理伤害未能有效避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长期密切配合,全方位开展工作才能奏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广泛性和长期性。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曾对1326名中小学生家长及其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发现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子女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子女与母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36;与父亲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433)。家长自身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高达60%13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小学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中,如果教师不懂得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也极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正由于家长和教师作为教育者其心理健康程度,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方法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所以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有效避免“师源性”和“家源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同样是提高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14,对家长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学校有52.4%,开过心理讲座的有38.5%,个别辅导的有36%,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的有24.5%其他形式的占16%。针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是,开心理专题讲座的学校有36.8%,个别辅导的有24.6%,心理保健的有22.4%,发放宣传资料的有2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训的有18%开心理座谈会的有17.9%。针对家长和教师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随意性较强,没有系统的培训教育计划,时间和次数也没有明确规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可能很强。可见北京市中小学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普遍,对家长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较少,而形式比较单一,效果难以保证。

 

  三、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四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加强对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并进行规范管理,是使这项工作健康有效开展的保证。

 

  1、尽快正式下发《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对全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规范,尽快结束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自为战、盲目开展的混乱局面。首先,要统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隶属机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功能和任务上看,它与其它各育之间是交叉渗透的关系,各育均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完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但又不能完全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在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要求各区、县教委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研室,形成和完善市、区(县)、学校三级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研究、教学和评估等工作的管理。其次由市教委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办法》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做出规定,比如硬件实施包括办公室、咨询室、电话等必备设备、经费、有关的图书资料、人员配备、规章制度等,课程开设、教材、课时数、内容、方法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定期组织检查督导,达不到要求的学校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否则根据情况予以适当处罚。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校评估的重要指标。

 

  2、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编制、任职资格、待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系列、规定各级心理健康教师职称申评资格要求。可以参照国际上学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1500的比例标准,设置人员编制,通过培训转岗、接受相应专业毕业生等方式逐步到位;心理健康教师的任职资格问题在先进国家也有许多可参考的规定,如上述美国等。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决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求数量和速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相同。

 

  3、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缺乏足够的关注,使得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晚,起点低。职业学校学生既有普通中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如普通中学学生,上职业学校大多属于迫不得已。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强、学习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大、对前途丧失信心等心理倾向。重视和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探索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职业学校学生在数量上几乎占我市中学生总数的一半,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引导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科学、专业、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对于整个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科学研究工作。

 

  1、我们目前应该着力研究的课题

 

  ⑴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广泛开展调查、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需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对未来公民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以及中小学生和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我市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体系。目前国内较一致的看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消除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充分开放潜能。但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发展也和其它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量变,儿童心理发展就表现出连续性的性质,质变又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确定以后,就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规律,将教育目标层次化、具体化,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结合儿童生理发育可能对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儿童主导活动的转变带来的适应问题以及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等选择教育内容,构建内容体系;根据儿童的主导活动,心理发展水平与教育内容,筛选、提炼有效的方法等。

 

  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也要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行三级课程管理,鼓励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尽快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以活动课程为主。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内容要符合儿童生活的实际;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参与、讨论、体验等为主。

 

  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的渗透问题。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十分重要且非常有效的途径。结合各学科的教材教法,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中都能受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可以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扩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的渗透问题,目前已有一些研究,但是,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我们应该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寻找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规律。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费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我们要及时把实验基地学校、一线教师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探索规律;主动充分地利用北京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积极参与他们的研究课题,配合他们做实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虚心学习兄弟省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广泛协作交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织,创办刊物、网站,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平台,提供信息、成果交流园地。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一般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即心理教育顾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顾问一般由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或其他有相关经验的领导、专家构成。他们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在中小学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应由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专业培训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目前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有效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但是,教师培训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学校、培训机构等相互配合协作,才能顺利开展。

 

  1、制定培训大纲和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包括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历要求、工作经历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比如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医学等综合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术、能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原则、途径、方法,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对此有浓厚的兴趣等等。要对参加培训的时间、要达到的目标、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资质所出明确规定。

 

  2、加强培训课程、教材建设。培训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包括心理学科、教育学科和社会学科)专业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概论、有关心理咨询理论、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团体咨询、活动课的研究与指导、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和技能课程(包括心理咨询技术、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与运用、个别与团体辅导的组织与方法、面谈技术、行为干预技术等)。组织科研人员开展教师培训研究,编写、开发适合我市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在原有的培训试点进行试验,成功后进行推广。

 

  3、遵循培训原则,注重培训实效。根据我们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匮乏同时专业化水平又很低的现实,必须制定相应的原则并严格执行,才能保证培训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原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5项:

 

  ⑴全面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培训内容上,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品德进行全面培训。

 

  ⑵系统性原则。尽管我们迫切需要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尽量使培训系统化、科学化,使受训者达到所要求的水平。

 

  ⑶实用性原则。由于课程安排应尽量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⑷注重实效原则。学习内容要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切实对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有较大的帮助。

 

  ⑸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多采用讨论、操作示范、案例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充分发挥培训方式的培训作用。

 

  4、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培训途径。面对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靠单一的培训途径不可能满足培训需要。除了常用的在高等院校心理系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有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外,还可以选送在职教师到高校进修、聘请专家进行系统辅导、请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介绍经验等方式开展培训。也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

 

  (四)将教师和家长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

 

  1、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重视教师心理保健。增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全体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

 

  2、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增强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目前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普遍存在过度焦虑、期望过高、求全责备等不良教育心态并通过其教育行为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各学校都要成立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中小学校长的重要职责范围。家长学校要有系统的工作计划,在课程、内容、活动时间和次数上有明确规定。做到全面辅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系统指导与有针对性辅导相结合,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

 

 

1 俞国良,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2001年,第1版,P12

 

2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调研成果汇编》2001年。P65

 

3 同上,P44――46

 

4同上

 

5同上

 

6同上

 

7同上

 

8同上P63

 

9同上P62

 

10同上

 

11

 

12 翟帆:《心理健康教育亟待“专业化”》,《中国教育报》20043132版。

 

13              》《中国家庭教育》2003.

 

14 同上P5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