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项目”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11-12-07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sunweimin


1.jpg

2.jpg

3.jpg
 

  2011年11月8日,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教育实验项目”研讨会在北京教科院95号院三层会议室召开。来自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区德育心理研究室、实验学校的德育专家、研究者、校领导、德育主任和实验教师共24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博士主持。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支部书记孟佳以及研究人员杨忠键、秦廷国、田毅松、王琪也参加了研讨会。

  谢主任首先说明了此次研讨会的两个目的:一是总结交流经验,二是安排下步计划。接着,各实验区和实验校德育负责人和实验教师先后做了经验分享。西城区宣武分院李晓主任和徐悲鸿中学王元元老师分别从服务理念解读、学生自主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经验。北京教科院附中刘素梅书记、李永梅主任和王震刚老师分别从关注学生潜能发展、语言赋能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介绍了经验。海淀区清河中学邓丽萍主任、李海燕老师和袁金香老师分别从教师赋能、赋能意义和态度引领等方面介绍了经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皮德明老师和通州六中张新颖老师分别从扩大环境范围、理性与感性结合等方面介绍了经验。怀柔区教科研中心李莉老师从研究方式和个人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经验。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韩磊老师和古城高级中学沈景娟副校长、黑远智老师、慈建芳老师分别从团队发展、观念变化、潜能开发和小组学习等方面介绍了经验。然后,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王琪老师、田毅松老师、秦廷国老师、杨忠键老师和孟佳书记相继发言,分别从服务意识、问题趋动、人的发展、生涯规划和体系推进等方面谈了看法。

  全球文明研究中心何晓红老师谈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华媚从过程反思、研究方向、未来发展、愿景期待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谈了见解。她说,在赋能过程中体会、反思,建立新的知识;每年增加方法和工具、识别新的方向;种子已播下,幼苗已长出,应加深工作,给予其更多营养,未来发展将更清晰、更系统;有的教师工作岗位调整,项目实验面临挑战,需做好整体规划,扩大发展空间;我们还要陪伴别人,提高自己。苏娜谈了以下几点:(1)《研究框架》的学习和理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我们的经验和探索丰富理论。(2)深刻理解概念涵义,如“服务”的深义。语言是一种意义,语言能力与道德赋能关系密切。(3)在学校层面,要扩大团队,2-3个人不够。没有学校的大环境,项目效果不好,应从更高的层次为项目提供环境。(4)项目是一个长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有学习的态度和分阶段、分步骤的实践,才能有效果。

  谢主任要求下一步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使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受益。他强调说,项目不是强加的任务,而是主动、积极的行动,是发挥内在的智慧和力量的过程。要固化已有团队,现有老师将成为未来新加入人员的培训者。在可控范围内,主要在实验学校内部扩张,可增加几个自愿加入的学校,也可再扩大几个实验区县。现在11-12岁的学生也有问题,项目对象可否下移,需要研究,但原则上还是以13-15岁的初中生为主。谢主任最后还结合学校领导和华媚建议,布置了几个具体事项。

  此次研讨会,总结和交流了项目实施一年多来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明确了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方向,是一次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大家表示,一定按照会议精神,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已有成果和经验,结合各自区和学校实际,扩大研究团队,制定新的研究方案,继续开展富有特色的实验研究,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