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少年道德赋能教育实验项目”寒假培训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12-02-14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sunweimin

1.jpg

2.jpg
 

  2012年2月8?10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北京市青少年道德赋能教育实验项目”2012年寒假培训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区德宝温泉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区德育心理研究室、实验学校的德育专家、研究者、校领导、德育主任和实验教师共40多人参加了培训会。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和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华媚(May Farid)、舒蒙萌联合主持了培训研讨活动。全球文明研究中心周夏颐、何晓红、马书红、戴霞宁(Shannon Davis)参加了培训研讨会。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秦廷国、王琪也参加了培训研讨会。

  8日上午9时,培训研讨会正式开始。秦廷国代表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谢春风主任致欢迎辞,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特别指出在参会的实验教师中,大多数是新加入的年轻教师,从而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王琪简要介绍了道德赋能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团队发展情况,并对会务相关事项进行了安排。舒蒙萌代表项目组致欢迎辞,并详细安排了会议议程。何晓红请大家以书面形式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①您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②您认为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什么?③青少年道德赋能的目的是什么?接着,与会人员进行了自我介绍,表达了参与学习和研究的愿望以及今后的打算。8日下午,谢主任专门召开一直参与项目研究的区德育心理研究室负责人、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会议,对他们执着的精神和态度表示赞赏,特别鼓励六位实验教师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发挥骨干和核心作用。9日上午学习活动开始前,谢主任详细说明了项目的来源和团队、项目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内容和方式等,并对实验教师特别是新加入的教师提出了要求。华媚对新加入的教师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表示欣慰,并说明了在青少年道德赋能过程中实验教师的重要作用。舒蒙萌提出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反思要求。9日下午和10日上午,实验教师王元元(代)、黑远智、赵春丽、刘建敏、张新颖进行了大会交流,谈了各自的感悟和研究方案,区德育心理研究室负责人李晓、韩磊、李秀萍、皮德明也谈了一些指导体会。10日下午,在学习完培训内容的基础上,在主持人和专家引领下,大家重新回应和讨论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教育问题。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分组集中学习培训材料《第二单元 教育》(上篇),并就其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与《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第二单元教育》(上篇)共有七章内容:教育目的、增强理解力、概念和信息、知识的割裂、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的一致性、能力。这七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增强理解力是实现个人发展和服务社会双重教育目的的核心,而增强理解力就要澄清理解概念和吸收信息的区别,理解力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天赋和才能。为了增强理解力,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就要将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把理论与实践(认识论)、精神与物质(物质论)统一起来,而能力是整合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这里的能力不仅指技巧,还包括普遍意义上的能力、态度,甚至是一个人可能拥有的灵性品质。根据能力而不是学科而组织初中教材,从而将注意力从知识本身转移到人,这是远离注重信息处理的教育过程的一个标志。在主持人和专家引领下,大家还深入讨论了这七章内容与《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中十个元素的相互关系。

  在10日下午的闭幕式上,专家刘素梅谈了一个中层干部通过道德赋能学习而成长为校级后备干部的生动案例,华媚谈了小组自主学习方式和对“能力”概念的新认识,并对教师在校学习和方案提交以及项目组下校访谈提出了要求。

  最后,谢主任对此次培训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突出强调了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赋能项目的前瞻性;项目二期培训研讨内容与一期不同,说明项目研究是一个循环上升的发展过程;实验学校要形成研究团队,六个一期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进行学生个案研究,注意档案的留存和整理;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个道德赋能网络信息平台,把所有参加过项目的教师都吸纳进来;继续执行已形成的定期交流和培训机制,三个月交流一次,半年培训一次,专家团队定期下校进行形式简单、内容深刻的考察和督导活动;区五位专家善于发现优秀的典型案例,六个一期教师努力成为区校赋能明星,也希望年轻的教师更快地进步。总之,期待最终成就幸福而快乐的个人和孩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