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课程建设先进单位评选工作顺利结束
发布时间: 2018-06-01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评审主会场
分组评审会议现场
分组评审会议现场
2017—2018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终评工作于5月30日在银龙苑宾馆顺利召开,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及相关同志,北师大裴娣娜教授、首师大、人教社等十余位专家参与了此次评选。
先进单位评选工作从3月启动,历经初评和复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审核各区年度评选工作的开展情况、各区提交参评成果的数量、相关材料的规范性以及对报送材料的基本情况梳理。本次终评涉及17个区县29所学校,总体课程建设水平较去年明显提升,学校关注并重视课程顶层设计,体现出三级课程整体推进的首都课程建设特色,在课程整体育人、学科实践课、跨学科整合等方面落实了义教方案,中学能结合新高考形势,在选课走班和生涯指导上对学校课程作出及时调整,优秀学校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课程建设卓见成效。
经过学校答辩和专家评议可以看出北京市课程建设的以下特点:
1.关注学校自身课程的意义建构
多数学校都在对自身发展历史、学校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对国家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建构,并给出明确的学校课程建构核心意义,比如“和•合”课程、“育心课程”、“云梯课程”等等,“和•合”、“育心”、“云梯”不仅反映了学校课程建构的理念也是学校课程目标、课程价值的指向。学校课程建设经历三级课程整体建设、学校课程一体化设计阶段进而开始追求学校课程的特色发展阶段,这种课程特色不仅依靠特色课程建设实现,并且通过学校课程的结构创新来达到学校整体课程的特色建构。
2.关注学校课程的一体化课堂实现
多数学校已经完成了学校整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已经从中观层面如课程群的建构或是融合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发来实现课程在课堂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体化,这也正符合此次课程改革要实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重的要求。
3.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律
学校课程结构整体上成层级+领域的形制。在层级设置上基本是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研究、特色、发展等)课程这三级来体现;而学校课程特色多反映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划分上,有些学校遵从学科领域、有些则遵从学校对其育人目标的分解、还有从学生素养等角度来划分。
4.初步形成自己的课程建构的话语系统
多数学校的课程报告能够比较清晰地阐释基于学校教育哲学的课程体系建构,名词理念能够自洽,学校课程已经实现对学科、对课程、对学校、对时空的整合,能较好体现学校课程对“育全人”“全学科育人”目标的支撑。
本次评选还显现出区域、学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有些学校自创概念过多,育人理念与课程建构不自洽;有些学校的课程建设报告以具体的学科或课程说明来体现学校一类课程的实施或建构的方式,这种以特例或个案的举例方式并不足以支撑一类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建议学校结合义教和高中新课改形势,完善课程的时代性变化需求;关注课程建设过程性研究,完善科研方法;基于学生的选择和实际获得进行课程时效性评价;继续贯彻首都课程建设特色,进行三级课程整体推进,落实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整体育人。
< 前一篇: 评价中心举办2018年第二次学术交流研讨会 < 后一篇: 德育研究中心组织北京市兼职心育教研员赴房山区进行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