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发布时间: 2016-05-31 来源: 德育中心 发布者:ym
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不少教师的愿望。日前,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牵头组建的“北京市反思型教师质性研究室”及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青年教师成长中心”正式启动。北京市反思型教师质性研究室旨在通过协同研究、研修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在北京发掘和培养反思型教师。由该室开发的研修课程现已经开始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招生。首期计划招收35人,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课,并于2017年7月结业,为期1学年,原则上每月授课1次,共计12次课。
质性研究助力教师成长
胡媛媛是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的一名青年教师,也是 交大附小质性研究校本课题——教师文化与学校治理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之一。
自2014年9月份参与课题研究以来,她和课题组成员在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王富伟博士的引领下,秉着“做中学、学中做”的路径进行了培训和研究。从最初的明确研究问题,,到编制访谈提纲,有序安排访谈实施,再到整理分析访谈资料,撰写个人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的学习心得也启发了我的教育教学工作。”胡媛媛介绍,两年前,刚走上三尺讲台的她只知晓生搬硬套前辈的经验,对于临时生成的教学疑点、学生问题常常会手足无措或处理不当。“通过质性研究学习,我深知一名教师不只是要学习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它能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教学实践,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以此来促进我们专业能力的提升。”胡媛媛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介绍,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方法具有强调情境,强调过程,注重意义阐释和“知行合一”,强调研究者的自我反思等特点,与教育实践具有天然的亲和性。教师从事教育质性研究,将有助于掌握关系性方法论和形成反思性思维,提升专业发展。而且质性研究对于教师而言也较为容易上手,可以从每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始。
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研究
在北交附小的两年实践研究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为了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的辐射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特成立“北京市反思型教师质性研究室”,并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特举办研修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
本课程将以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王富伟博士为主讲教师,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为教学顾问,参与具体授课。授课期间还将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课程注重培养和训练学员的方法运用能力和理论提炼能力,同时强调反思实践和反馈实践。本次课程举办地点设在研究室挂牌单位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内。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学会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提倡从实践中发现研究问题,通过研究认识实践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员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等基本方法技能的同时,将有大量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练习机会。具体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课下练习、学术沙龙和实地考察等。
课程结束时,学员将能够基本理解质性研究的特征,能够掌握基本的方法技能,并在教师协助下完成一篇完整的质性研究论文,以为将来独立从事教育质性研究奠定基础。优秀学员将被选为“北京市反思型教师质性研究室”成员,参与研究室的后续活动。
质性研究促学校文化重构
培养反思型教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趋势。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介绍,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能对教育目的、教学实践以及自身和学生的未来进行敏锐、审慎和周到地思考,能开放和机智地对待独特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个体发展,并能不断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北方交大附小校长郑云宏十分鼓励教师参与质性研究,在研究中教师确实有了长足进步。她认为,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才有可能去影响周围的同事,才有可能给孩子们传递健康积极的成长态度。“我们希望通过质性研究,让教师把工作融入生活,让老师们体验到积极乐观的生活感受。”郑云宏说。
“在学校里开展此项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从而也就有利于我们整个学校文化的重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说。
注:本文原载于2016年5月30日《现代教育报》第六版
< 前一篇: 民教所赴四川省开展民办教育调研 < 后一篇: 评价中心举办2016年第四次读书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