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旁观者”视角,寻找当前教育问题及解决办法——课程中心围绕《教育应该不一样》开展读书活动,马谊平书记参加并指导

发布时间: 2015-12-15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1.png

读书活动场景

 

2.png

王禹苏老师作读书报告

 

3.png

北京教科院马谊平书记讲话

 

4.png

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总结发言

 

           20151214日,课程中心继续举办读书研讨活动,北京教科院党委书记马谊平参加并作了指导。本次活动围绕《教育应该不一样》一书展开。该书由台湾企业家严长寿先生所著,他作为一名“业余的社会观察者”,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同角度列举了台湾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王禹苏老师对该书进行了解读。她比较分析了台湾近年来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重视学生个体独特性,强调多元价值、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价值,制定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规划,形成了相应的教育配套措施。对于书中的核心内容,包括:教育的“共错结构”——教育的问题不是哪一方面的错;对家长的提醒和建议:不受“起跑点”说法的误导,不膜拜“升学主义”等;对教师的鼓励和期望:更加勇敢,不忘为师初衷,注重启发,陪学生冒险等;对学生的激励和引导:有主见,关心国际和社会现实,发展“五大能力”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参与活动的老师发言踊跃,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思考。大家认为,虽然“吐槽”教育的人和观点非常多,但这本书与众不同,看问题有独特视角,有一定深广度,表达得也恰如其分。同时作者还努力帮助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呈现的是积极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海峡两岸的教育问题有太多相似之处,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教育研究者需要多听听教育“第三方”人士的声音,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时,在读这本书时,需要适当发散、系统思考,考虑问题存在的根源,以及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进步,坚定当前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教科院党委马谊平书记和干部人事处李晓旭副处长应邀参加了活动。马书记肯定了读书活动的价值,很受启发,有深度的思考并能坦陈观点、积极研讨,正体现了研究的包容与开放。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很重要,“共错结构”还不止书中列举的这些方面,应更理性、系统地看待问题。马书记认为在基础教育中以下四方面非常重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抓学生道德的养成,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她提醒和勉励大家,教育研究已进入任务艰巨的阶段,教改要把握好度,遵循教育规律,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北京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发挥研究机构的“高端智库”功能,主动地融入“十三五”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进行活动小结,认为读书活动激活了大家的思维,产生了积极的碰撞。读书研讨有利于积淀团队文化底蕴、有利于开拓教育视野、深化教育思维、有利于团队建设。这次学习研讨通过与社会视角的紧密相联,更加坚定办好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需要多维度、多方参与才能见成效的基本定位。教育的理想和现实是融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既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太现实。要看到北京教育通过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另外,要加强研究的前瞻性,开阔视野,讲策略和方法。这本书值得再“深入深出”地多读,以期更系统地借鉴外部的观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