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础教育重大创新课题 ——《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新特征》研究结题书稿研讨会日前召开
发布时间: 2015-11-12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会议现场
李奕委员作重要讲话
杨德军主任主持会议
裴娣娜教授对结题书稿进行概述
为了更好地研究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新常态和新特征,把脉北京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由市教委牵头,教科院课程中心承担的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国家基础教育重大创新课题——“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新特征研究”中的子课题:“首都基础教育区域性变革的实践探索及模式构建”即将结题。课题组于2015年11月9日上午在真武饭店六层大会议室召开结题书稿研讨会。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基教二处马可副处长、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及其团队工作人员,以及来自朝阳区、海淀区、门头沟区的相关负责人共计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杨德军主任主持了此次会议。
杨德军主任首先就本次会议的目的作了简要说明:北京市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排头兵,在新形势下参与到裴教授的重大创新课题中来,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研究首都基础教育区域性变革的实践行动,对有效探索首都教育综合改革模式有着引领性的重大意义。此次会议旨在对结题报告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并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随后,裴娣娜教授对书稿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概述,并就书稿中的目录章节、标题、定位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裴教授提出的建议,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马可副处长提出:课题的定位是北京教育的未来发展,但更多的是侧重对教育发展的宏观描述,建议主报告的描述与教育发展的内涵以及课程改革相结合,将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的个性与特色彰显出来。杨德军主任认为:北京市近几年加强了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例如朝阳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战略布局就很具有前瞻性,如果能将这些内容整合进去,便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各区县教育发展的特色。
会议最后,李奕委员作重要讲话。他表示:回顾北京市基础教育近十五年的改革进程,大致经历了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又见人”再到“全面关注人”发展历程。关于构建北京模式,需要关注:1.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2.建立服务于学生成长的统一战线,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3.鼓励引导孩子在本地完成9-12年的教育消费;4.“管”、“评”、“办”分离背景下实施增值评价与实际获得并举;5.五个发展背景下北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特色和个性。因此,建议书稿着力思考:1.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我们国家和民族对教育质量最高的呼唤到底是什么?2.论述和反思十五年教育改革当中涉及到的价值取向、经济发展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重大问题。3.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教育发展实际上是由一个个微观的改革串联起来的,我们应当关注这背后的工作支撑是什么?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给孩子们带来平和的心灵和优质的教育。
< 前一篇: 课程中心赴密云调研地方教材建设情况 < 后一篇: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小学教研员赴房山区教学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