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课程开发 人本的管理实践 精彩的课程特色

发布时间: 2015-06-26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实验研究项目走进东城研讨会

 

1.jpg

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做总结讲话

 

5.jpg

教育研修学院院长张京明院长致欢迎词

 

6.jpg

东城区教委尤娜主任介绍东城区“学院制”地方课程体系

 

2.jpg

万福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

 

9.jpg
地方课程项目负责人主持会议
 

 

9.jpg

四年级《书香为伴——走进图书馆》课堂现场

 

7.jpg

三年级学生齐诵弟子规

 

为深化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交流地方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与成果,深入推进区县地方课程精品化建设工作,2015615日上午,“北京市首都特色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实验研究走进东城研讨会”在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隆重召开。参会的领导有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中心主任杨德军、北京市教育学会监事长万福、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教育研修学院院长张京明、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东城区教委小教科科长严佶、东城区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主任王磊、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研修部主任丁雁玲、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原副主任、《“蓝天工程”博览课》教材主编、特级教师戈海宁、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黄琛主任。参会的还有来自各区县教委、课程部门、教科研部门、地方课程项目组负责人、各实验学校课程主管干部以及地方课程的任课教师代表等近200人。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地方课程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会议。

研讨会首先并开七个分会场,两场“蓝天工程”博览课沙龙分别展示了东城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特色微课集锦以及“蓝博课”背后的故事。同时并开了5节展示研究课:六年级《我的母校》、四年级《会变魔术的带子》、四年级《书香为伴——走进图书馆》、五年级《小学生近视的研究》、四年级《孔庙与国子监中的十三经刻石》,将社会地方课程场馆资源与校内课程实施相结合,对校本化实施的探索过程进行了展示汇报。

展示课结束后,张京明院长首先致欢迎辞,尤娜主任代表东城区教委汇报了全区依托厚重的教学科研底蕴、丰富的历史文脉资源、多元的现代化教育供给方式,整体落实三级课程体系,实施“学院制”综合改革,探索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具有东城区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的工作。东城区青少年学院下设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青少年科学技术学院、青少年体质健康学院、青少年国际教育四个学院,“学院制”的实施实现了集聚、统筹、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设置的阶梯课程内容,构建了课程整合的新模式,丰富了多层次的教育供给,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探索出了地方课程实施的新途径。

东城区青少年课外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的王磊主任向大家介绍了“蓝天工程”自2005年在东城区全面实验推进至今已有十年,经历了3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转变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形式,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供了拓展延伸。目前已经集聚了560多家社会资源单位,300多家重点资源单位,100多家课程资源单位。《“蓝天工程”博览课》教材主编戈海宁老师、资源单位代表国家博物馆黄琛主任、史家小学分校学生张雅卿妈妈、前门小学语文王月梅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对“蓝博课”的感悟和收获。

史家小学分校三年级的100名小书生吟诵着《弟子规》缓缓走进会场,朗朗的书声让人们感受到国学的厚重韵味。紧接着,一年级的小学生盛装出场,向大家展示了国粹京剧的魅力,赢得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史家小学分校高满洪校长作《蓝天筑梦》的主题报告,从点燃生命绚烂光彩、尊重生命独特韵味、展示生命多元价值几方面,向与会领导和老师们汇报了史家小学分校灵动、多元、开放的课程理念,“学习与生命同行”的育人目标。

北京市教育学会监事长万福老师进行了活动点评,对东城区地方课程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活动既展示出了东城区地方课程的特色,又体现了开放的教育学习体系的建立,有很多值得关注、学习的经验和亮点。

最后,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杨德军主任发表讲话,杨主任指出,一切教育活动最终满意不满意,孩子说了算;今天东城区地方课程建设的展示,也是未来全市对各区县课程建设的工作要求;东城区地方课程的开发模式、丰富的地方课程是为明天奠基,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会拥有更多的蓝天!

东城区的地方课程建设将社会资源变成课程、将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变成课程,有系统、有价值、有创新、有教材、有教研。在建设四维精品化地方课程的探索,三级课程建设整体推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核心素养,学科、学段之间融合融通、主题化实施呈现,取得了突出的整体育人效益。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为各区县地方课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动全市地方课程精品化建设的进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