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环节亟须破题
发布时间: 2014-11-04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11/04 发布者:ym
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使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推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 汪明
近日,《扬子晚报》以“高考改革要看学生综合素质,调查发现九成学生素质都打A”为题,将目光聚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据了解,在现行的高考录取政策中,学生高考成绩中已包含综合素质评价,但此项综评成绩由中学负责判定,虽然高考报名表上注明“凡得A等第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录,否则,视为无效”这一条,但实际90%以上的学生都能拿到A等。面对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更好地使用评价结果还有待深入研究。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需要用科学的评价理念予以引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从本质上看,推进多元录取机制,就是希望通过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倒逼评价制度改革,引领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是在推进高考改革背景下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因此,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当只看重评价结果,甚至只是为了升学而追求一个好的评价结果,而应更加看重过程,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让学生真正从评价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中学校把握好实施环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是要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保证科学性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应当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契合,综合考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情况,使考查学校教育质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一致,形成政策合力。就高中学校而言,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
从保证客观性角度看,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容易掺杂一些主观因素,操作弹性较大,导致评价结果的说服力不强;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由于顾及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学校尽量给学生打高分。这样的做法,既偏离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也难以实现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改革目标,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深层次改革看,要着力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强化事实性材料和写实性描述在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简单化地打个分数、给个等级。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使用环节。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有可能会使综合素质评价走向功利化,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忧。但转换一下思路,通过实现这样一种挂钩,客观上会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升,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从推进改革的视角看,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在招生录取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更具操作性。二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容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因而要求高校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和透明,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工作量,调整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给高校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有利于确保评议审核过程更加充分和严谨。
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使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推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虽然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还会面临诸多挑战,探索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的方向应当坚持,推动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
< 前一篇: 首都原创课程辅助资源评审会日前召开 < 后一篇: 把义务教育从高考战车上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