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试配置教育资源是条死胡同

发布时间: 2014-10-21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10/21 发布者:ym

 

  政策调整带来的分值变动不仅引发了客观的“师资荒”,更暴露出深层次的“师资恐慌”——学科地位提升后的教学质量如何保障?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科研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李爱铭

 

全校700多名学生只有一名体育教师以备中考,低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空挂”在课程表上,家长们“意见很大”——据《南国都市报》报道,这就是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中学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而随着媒体对该问题的曝光,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初中,日前一下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据该校校长坦言,全校只有一名体育教师,是因为缺乏编制。与很多乡镇中学一样,该校师资力量存在学科不均衡的问题。体育教师缺编多年已“司空见惯”,缘何今年家长“闹意见”?或许另外一条消息可解个中缘由:近日海南省教育厅发布消息,拟在2015年将中考体育成绩总分从40分提高至50分或60分。体育中考“升值”,如果孩子想考重点高中,体育成绩不过关将一切免谈;而体育教师只给初三年级的学生上课,其他学生平时不训练临时抱佛脚,“很难想象能取得好成绩”,家长怎能不着急?

事到如今,不难设想:学校因此事“出名”后,教师缺编问题一定会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困难将迎刃而解。那么,学校配足了体育教师,学生体育中考有了把握,家校矛盾得以消解,就算“万事大吉”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我们也有必要继续追问:该问题是真正被解决了,还是表面看似“解决”而实质却“被加剧”了?

 平心而论,因“应试”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尤其是师资配置失衡,并非该校的“专利”。艺术、劳技、信息……在很多学校,这些非考试科目教师配置普遍较少。与其相关的素养从未纳入升学考试,家长又何曾追究过?即便是“考试科目”,多数学校也分三六九等——语数外总是天生的“主课”,理化史地等只有部分学生考、分值低,教师数量和课时也相应较少。这种“按考所需”而设的方式,导致“主科”与“小学科”失衡问题普遍存在。

按应试需要而非学生的成长需要,“失衡”地配置教育资源,短期内确实可以提高成绩,因而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深究下去,这种“成效”的取得牺牲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报道中提到,该校有些初一年级学生甚至连广播操都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体质健康如何从长计议?

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偏颇,教育主管部门往往通过政策变动引导甚至“逼迫”学校在科目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年提高体育中考分值,以应对大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堪忧、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就是一例。为避免文理过早分科、学生偏科和很多“小学科”特长被忽视等问题,浙江和上海新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也要求63,即学生在6科可选科目中自行选择3科参加高考,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然而,政策调整带来的分值变动不仅引发了客观的“师资荒”,更暴露出深层次的“师资恐慌”——学科地位提升后的教学质量如何保障?课时安排、课程方案、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都有待系统改进,让学校深感新的“应试”压力。更不用说,如果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若政策进一步调整,艺术、体育、信息素养、劳动技术等更多门类特长纳入高考考核范畴,所有学科都变成高考“主课”,学校该怎么办?

当前,若学校继续以“应试”的方式去调配教育资源,一则无法穷尽层出不穷的新需求;二则把所有学科教学捆绑上应试的“战车”,只会愈加背离考试改革等政策的初衷,导致“政策性无奈”。

要解决相关科目在中高考升值与随之而来的师资缺口矛盾,靠按应试需要增加教师和课时只能治标,最终解决则要靠学校教育的根本转型:将教育的出发点从育分转回育人。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着手,因地制宜去配置涵养学生素质的资源。以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为例,为应付考试的锻炼学生不感兴趣,而把高中体育课目标设定为“教会学生一两项终身锻炼的技能”之后,学生们纷纷报名参加游泳、羽毛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学习。教师不够怎么办?除外聘专业教练之外,不少学校还选择挖掘在某个项目有专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满足师生共同的发展需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