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性别教育能否扬长避短

发布时间: 2014-10-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10/15 发布者:ym

 

尽管男生女生“分而治之”的教育探索尚存争议之声,但对家长来说,有一个愿望是一致的——希望能为孩子寻找一种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当前对分性别教育的探索,启示混合学校的教师要关照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

做到“因性施教”,需要扬长避短,既要促进男女心理发展中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扬,又要针对男女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弥补,使男女生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应为此做出科学的设计与调整。

 

   

今秋开学,李慧敏升入高三,相比其他学生,她和班上的姐妹们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她所在的班级是南京市人民中学试点的“女生班”,班里是清一色的“娘子军”。一年后,这所拥有127年办学历史的百年老校将恢复南京市汇文女子中学的校名,届时将只招收女生。最近,该校有50余名教师正在紧锣密鼓地到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充电”,《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女性教育史》、《教育与性别》……离不开“女性”二字的特殊培训,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分性别教育再度引起社会热议。

事实上,南京市人民中学并非首个因尝试分性别教育而引起媒体关注的探索者。2012年,上海市第八中学也曾因创设“男生班”进入公众视野。在男女混校占主流的今天,这种“男女有别”的分性别教育方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有人点赞,也有人疑虑重重。

如果说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兴办女校是为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和空间,那么今天,开设单性别教育的女校是与时俱进还是退步保守?开设男生班又是否真的有利于男生的全面发展?“因性施教”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今天,“分而治之”为哪般

近年来,在广州、武汉、沈阳等多个大中城市的高校和中学,“淑女班”崭露头角。去年,广州老牌名校真光中学高一年级就曾开设两个女生班。每天,女生要穿旗袍上学,还要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类似消息见诸报端后,引起社会热议,赞成者认为在“女汉子”流行的年代,培养温柔娴淑、知书达理的女性无可厚非;反对者则认为此举涉嫌性别歧视,是历史倒退,甚至讥之为“夫人班”。

南京市人民中学校长陈仲翔告诉记者,恢复女校的确有着一定的现实考量。“现在有些女孩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我们希望所开展的女性教育能给女孩传递正确的成人成才导向,培养致力于让未来世界更美好的智慧女性。而这些是混合学校教育里较少涉及的内容。”

不过,在陈仲翔看来,因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而为他们提供差异性教育,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曾合作,进行了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发现,女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语言沟通、阅读和聊天,而男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则是运动、实验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参与体验。

对于男女生的差异,陈仲翔举例说,课堂上回答问题,男生往往反应快,女生则常要想清楚了才肯举手,因而女生容易失去表达的机会。“与过去兴办女校是因为女性缺乏上学机会不同,今天办女校是为了给女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尤其是内向的女孩在女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因此,今天兴办女校,与以往截然不同。“如果说以前是希望培养部长夫人,现在则是希望培养独立智慧的女性,培养女部长。”陈仲翔说。

不仅如此,南京市人民中学127年的办学历史中有81年的女校历史,女性教育办学历史积淀深厚。陈仲翔表示,伴随着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的推进,南京市人民中学希望挖掘历史积淀的传统办学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事实上,国内不仅有北京华夏女中、上海第三女子中学等女校,据记者了解,放眼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很优秀的女校。

上海市第八中学男生班的创办,也是为了关照男女生在心理与生理上的差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由于男生有别于女生的一些生理与心理特点,男孩在成长中面临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和社会危机,并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一段时间以来,“男生危机”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不少教育界人士对“男生危机”有着切身体会。据报道,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调查发现,在上海,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一个科目几乎都是女生成绩高于男生;名牌高中里,女生的比例同样远超男生;市实验性示范高中学生会主席,八成以上是女生。

“我认为‘男生危机’的说法有点夸大,但在社会上,确实存在一种‘男生危机’的意识。”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分析,家长和老师对男生的期望值很高,而他们的表现可能与这种期望有一定差距,许多学校存在男生表现不如女生的情况,比如不愿参加讨论、体质比较弱,慢慢就演变成了所谓的“男生危机”。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上海市第八中学于2012年首创男生班并招生,许多家长对此寄予了破解“男生危机”的厚望。八中当年招收两个班60人,仅占同年级8个班的一少部分;2013年招收4个班120人,今年继续招收4个班。

虽然以往经常出现理科班只有六七名女生、男生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但卢起升认为,设立男生班不仅仅是男生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

其实,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开办男子中学,如英国伊顿公学是精英的摇篮,不过在中国办男生班还是一种探索。卢起升希望,这项探索会带来三方面的正面意义:“一是满足社会上对于教育的多元需求,二是通过试点发掘男生的潜能,扬长补短,探索进行男生教育的方法,三是为男生班的学生留下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清一色”的班级啥模样

尽管信心满满,陈仲翔还是决定先从试点班开始。2012级新生入学,南京市人民中学以学生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形式在初一、高一各组织了一个女生班。

李慧敏正是那一年进入高中女子班的30朵“金花”之一。回忆起两年前的选择,她笑言:“一直都在男女混合班上课,清一色女同学的班级啥模样?中考填志愿时,我就是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态选择女生班的。”

但最初李慧敏的父母还是有些顾虑的,老师的介绍最终打动了他们:首届女生班实行双项选择,最终入围的将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学生;针对女孩的特点,女生班开设的特色课程听起来也十分有趣。让李爸爸尤为动心的是:“混合班里,男生相对活跃一些。女儿有些文静,或许在女生班她能更加自由舒展地成长。”

那么,女生班的学生究竟学些啥?陈仲翔介绍,女生班在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学习上同混合班并无二致,不同的是该校针对女生班开设了一系列“因性施教”的特色课程。记者了解到,女性修养类课程有少女审美、形象礼仪、女性领导力、演讲口才等课程,女性才艺类课程则囊括了书法篆刻、茶道插花、烹饪等传统女性美德的培养课程。

有变化的,不仅仅是课程设置。“我们很多老师,从教这么多年一直是在男女混校的教学环境下。转为女校后,要求教师研究女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陈仲翔说。为恢复女校做准备,该校与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合作,计划分批为150余名教师提供为期两年的女性教育课程培训;邀请多位知名女中“掌门人”,从女校管理、校本课程、班级管理3个方面帮助教师理解女校的管理及教学特点。

该校女生班的学生金旭坤告诉记者,数学课在不少女生心中是“永远的痛”。起初,数学老师仍用在普通班的讲课节奏讲解题目,不少女孩一脸困惑。慢慢地,数学老师努力了解女生们的认知规律,控制了讲课进度,改变了教学方法。渐渐地,大家对数学不再那么恐惧了。

对于女生班的教育,陈仲翔坦言,一方面要重视质量,“如果文化成绩不好,肯定不会有人选择”;另一方面,没特色,同样不符合现代办学要求。“我们希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差异,寻找适合女生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女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否则就可能是‘换汤不换药’。”陈仲翔说,“开展女性特色课程教育,要重视包括智力、身体、人格的综合素质培养,要针对女生青春期的身心特点和群体特点,关注男女性别差异和女中学生的个性差异。”

当记者走进“男生班”,也发现了其与普通班级不一样之处:每天早上75分到720分,男生班的学生会列队在校园里跑步,1000米跑步是男孩子们每天必须完成的项目。上海市第八中学还为男生班度身打造了“四大领域”课程,包括“野外生存”、“数字达人”、“偶像生成”和“差异理解”四门课,每门上半学期,一学年上完四门,轮流持续三年。

“野外生存”包括体质强化、消防逃生等知识与训练,“数字达人”传授电脑拆装、编程等知识技能,“偶像生成”带领学生认识一些名人、伟人,从而形成正确的偶像观,“差异理解”则包含了诸多中西、古今文化方面的内容。

该校学生李若蒙很喜欢这些课程:“在‘野外生存’课上,曾经登过珠峰的老师和我们分享攀登过程,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风险、毅力和成就感。”

卢起升认为,不能指望男生班完全破解“男生危机”,但这种局部男生的环境和相应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增强忠诚、责任、独立、睿智四方面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对男生的学业、体质、心理形成了良性促进。

 

究竟是创新还是倒退

其实,近年来,无论是举办女生班、女校,还是创办男生班,都引发了不少社会公众的疑虑:这种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带来什么?会影响学生性心理健康吗?是否会对学生个性成长有负面影响?

“还是男女一起读书较好,男女搭配学习不累。少男少女花一样的年龄,该一起学习,偶尔来段初恋谱写最美情怀,一辈子都会铭记的。”这是网友“吴橘红”在某社区网站的留言。

南京邮电大学研三女生程灵(化名)则认为,男女混校的情况下,男生大大咧咧的性格,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女生,男女生的性格可以形成互补。“若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只面对女生群体,今后不会同异性交往,甚至不会谈恋爱了怎么办?”

对此,业界有着不同的声音与看法。

陈仲翔认为,当前社会开放多元,女生只是在女校上课,走出校门、回到家庭,还有很多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男性。“在女校读书,只是在她成长的某个特殊阶段,接触比较多的是女生而已。”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院长、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会长钱焕琦教授认为,孩子的异性交往能力是从小开始培养的,尤其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不可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单一性别的环境中学习,只是某一阶段在单性别的课堂里学习,走出教室就是两性的天地。

不过,有研究者则表示,部分家长选择男生班或女校,恰恰是认为在单性别环境里,孩子能减少早恋倾向,静心读书。这种想法并不科学。处于青春期的男女生非常敏感,如果把男女同学物理隔离,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埋下隐患。同时,还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男女“隔离”教育下,学生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明显减少,可能会影响他们日后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认为,男孩和女孩在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个性特点等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男孩空间感更好,女孩可能更擅长记忆,但是,远不至于男女生无法同校、不能一起学习。如果把男女生物理隔离开,有点矫枉过正,有培植教育“盆景”之嫌。

另一个争议的焦点是,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是否真的能扬长避短,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有调查显示,女生的一些弱点在女生班里容易被强化,由于没有男生的调节,小气、嫉妒等特点表现较突出。

不过,持不同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钱焕琦说,据校友回忆,建国前,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和金陵大学的女生在一起做化学实验,有明显区别。金女大的学生积极主动,不惧怕有危险性的实验;金大的女生较为退缩,因为平时她们与男生一起做实验,危险的工作都是男生在先。当时就有人评价:金女大的学生和金大的女生站在一起,不用说话,就很容易区别,金女大的学生更为自信、大方、时尚。

对此,金旭坤现身说法起来。她说,有次更换教室,要把桌椅从五楼搬下来,看到别的班都是男生“挑大梁”,女孩子们多少有点羡慕。“要不,也请隔壁班的男同学帮忙算了!”班主任担心地说。“我们自己能行!”姑娘们很快达成一致,自己动起手来。金旭坤说,大家渐渐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意识,增强了自理能力。李慧敏则告诉记者,两年多来,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气质修养上的,越来越像女孩子了,掌握的才艺也更多。

“培养淑女不能作为女校的目标,女子教育也并非简单地增加几门女子课程。”钱焕琦说,“因性施教”不是要将女孩培养得更像女孩,而是要帮助她们克服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女孩的弱点,要将女孩培养成为“顶天立地”的独立的、勇敢的、自信的、有智慧的大写的人,为女孩的个性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和环境氛围。

对于社会上关于这类探索是创新还是退步的议论,一些研究者表示,对于小范围的探索,没有必要过于“上纲上线”,在国外,一些男校、女校长期存在。更重要的是,男生班、女生班等虽然频频见诸报端,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教育方式的复兴。

例如,钱焕琦介绍说,我国的女子教育经“文革”后,基本都被“消灭”了,改革开放至今,全国的女中仅有北京华夏女中、上海第三女子中学、无锡第一女中、镇江崇实女中、珠海女子中学、郑州女子高级中学等寥寥几所,女子大学也仅有中华女院、湖南女院、山东女院、广东女院、福建华南女院、金陵女子学院等不足10所。“女校的数量与全国中学、大学的数量相比少得微不足道。在千校一面的办学现状下,办几所有点特色的男校、女校是给人民群众多元化的选择机会。”

“为‘家有女孩初长成’的家长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机会,这是我们的办学定位。如果考虑到男生女生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就应该对这种差异性教育的提供,持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宽容的心态。”陈仲翔说。

前段时间,上海市一次区统考显示,上海市第八中学首届男生班的平均成绩不仅远高于同校其他班级,也远超全区平均分。卢起升表示,学业评价远非男生班意义的全部,如何对男生班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需要用5年甚至10年去观察,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因性施教”带来何种启示

尽管男生女生“分而治之”的教育探索尚存争议之声,但对家长来说,有一个愿望是一致的——希望能为孩子寻找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

钱焕琦认为,其实,男校女校对性别差异的关照,也应该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因为男性女性首先都是“人”,应在此基础上再关注性别的特殊性。钱焕琦说,同时,当前对分性别教育的探索,也启示混合学校的教师要具备科学的社会性别意识,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多一些。同时,混合学校也可以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男女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选择。

殷飞则表示,根本问题在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设计以及教育价值观有些偏差,比如,应试教育往往只把学生框在考试里,对学生缺乏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混合学校在对男孩和女孩“因性施教”方面,无论是教育措施还是教育组织形式显然并不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的专业度也不高。此外,“因性施教”方面的教育研究也明显不够。殷飞建议:“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要与时俱进。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也要‘因性施教’,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男女有别。同时,应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标杆’,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灵活。”

殷飞举例说,女子班开设的“淑女课”、男子班对男孩阳刚之气的培养,其目的未必通过男女分开才能实现,混合班也应关照学生的性别差异。“可以举办各种兴趣小组,开设自主选修的特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男女生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空间感、记忆力、图像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情况分组,因材施教。”

上海市第八中学男生班的开办倒逼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同样给我们带来启示。

从男女混合编班到纯粹的男生班,学生性别组合发生变化,这使得该校教师不得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

“男生思维跳跃,爆发力强,善于质疑,自尊心强,讨论热烈,但他们背诵能力差,开展讨论时容易收不住、偏离正题。”与男生班的学生相处两年,语文特级教师沈红旗对男生特点感触颇深。沈红旗认为,男生具有跳跃性思维,这要求老师反应迅速,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男生热情高但不持久,布置阅读的书总有人不爱去看,这就需要教师多跟踪进度,对进展缓慢的学生“托”一把。

男生班经常出现的另一个情况,是教学与预设的严重错位。老师备课时预设了一套教学走向,结果在课堂上发现,男生们讨论太热烈、话题跨度太大,并不按照设定的套路走。这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卢起升说,男生班带来新的教育生态,倒逼老师们根据学生的性格行为特点,调整教学方式,这反过来也成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力量。

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对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与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应该在学校甚至家庭教育中得到更为普适的应用。

对此,孙云晓表示,当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但并不等同于对男女生施行完全一样的教育。男女生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要根据这些差异,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促使男女生各自优势的发展和各自劣势的弥补。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一方面促进男女心理发展中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扬,另一方面针对男女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予以弥补,最终促使男女生的心理都得到完善而良好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潜力,并且培养男女生共有的优秀品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