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统考的“堵”与“疏”

发布时间: 2014-10-11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10/11 发布者:ym

 

——基于对14117名教师的网络问卷调查

 

    一些地方在教育质量管理上倚重区域性统考,以文化课的统考成绩来评价学校渐成习惯。由于统考过早过频以及统考结果的强势使用,教学秩序被干扰、教学活动功利化等现象层出不穷。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初下发《关于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控制区域性的文化课统考。同年46月,浙江省教研室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调研,在了解各地教育质量管理经验与问题的同时,重点研究区域性统考的现状与利弊。

本报告为该调研的第二分报告,基于网络问卷调查一线教师关于区域性统考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调研组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全省共有14177名教师参加调查并有效作答。其中初中教师4018名,小学教师10159名;学校领导占5.6%,学校中层干部占14.6%,一线教师占79.8%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调研组

 

【核心调查结果】

70%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区域性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有的采用等级分档,但不少地方直接采用统一测验的排名。

老师们与学校管理层对以成绩排名来评价学校的做法都不认可(不认可倾向相当于认可倾向的34倍)。但不同立场,决定了对学校评价制度的不同考虑。

区域性统考对于提高初中生的考试成绩有一定帮助。但学校管理层对这一帮助作用存在高估的倾向。虽然不少教师认同统考对提高学生成绩的帮助作用,但认同统考对学生能力素质有帮助的教师明显较少。从两者的较大分歧看,目前考试测验的质量普遍不高,不能真实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质。

区域性统考对正常教学秩序的消极影响较大(认为有消极影响的小学教师相当于持对立观点的3.44倍,初中也有2倍),统考严重影响了日常教学的难度与进度,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少学校在加强校内统考。每学期组织两次及以上统考的小学占15%,至少30%的初中每月组织主要学科的统考。初中统考过于频繁、大范围公开统考成绩等做法对教学的消极影响亟待重视。

对于区域性统考,小学反对声音大,初中基本能接受,但大家都期待“改进”。提高命题质量、改进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减少考试频次三方面改进措施呼声最高。

 

    【结果分析】

教师对按照区域性考试成绩进行学校排名认可度较低

(一)区域性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

调查发现,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仍是主流。70%以上的受访者反映当地教育局以区域性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见表1

1 受访者认为的教育局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

学段

综合各年级统考成绩

按照毕业班考试成绩

根据部分学生的学业抽测成绩

综合考虑许多非学业因素

小学

24.5%

20.6%

26.6%

28.3%

初中

33.2%

30.6%

14.6%

21.6%

全体

27.0%

23.4%

23.2%

26.4%

 

各地教育局在小学与初中的评价制度设计上差异明显。评价小学时,综合考虑非学业因素的有28.3%,根据学业抽测成绩的有26.6%,根据毕业与学年统考成绩的占45.1%。而评价初中时,根据毕业与学年统考成绩的比例增至63.8%,综合考虑非学业因素的减至21.6%,根据抽测来评价的只有14.6%。这说明初中评价显著加强了学业成绩的权重,并在统一测验与抽样测验之间,更倚重统一测验。

(二)教师对区域性统考排名的看法

对于教育局按照区域性统考成绩进行学校排名的做法,老师们怎么看呢?调查发现,63.5%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可或很不认可,表示认可和很认可的有17%。(见表2

2 受访者对“教育局按照统考进行学校排名的做法”的认可比例和认可系数分布

 

很认可

认可

说不出

不认可

很不认可

认可系数

小学

2.1%

11.3%

18.9%

48.0%

19.7%

0.18

初中

4.3%

22.2%

20.6%

37.0%

15.9%

0.45

总体

2.7%

14.3%

19.4%

44.9%

18.6%

0.24

 

我们设定“认可系数”来综合描述受访者对某一做法的认可程度。其计算式为:认可系数=(选“认可”的人数比例+选“很认可”的人数比例×2/(选“不认可”的人数比例+选“很不认可”的人数比例×2

认可系数的“槛值”为1。若系数大于1,表示认可者占多数,越大表示认可程度越高。如大于2,视为认可者占绝对多数;若小于0.5,则是不认可者占绝对多数(后文的“帮助系数”和“影响系数”按同理设定)。

从表2的认可系数看,受访者对教育局以区域性统考的排名来评价学校的做法普遍不认可(认可系数0.24,不认可倾向相当于认可倾向的4倍)。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倾向性差异显著,小学的认可系数为0.18,初中的认可系数为0.45,虽初中教师的认可程度提高明显,但仍属于不认可的区间。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须重视基层的反对声音,停止以区域性统考进行学校排名的做法。

调查还发现,不同职务受访者的倾向性存在差异。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教师对此的认可系数分别是0.340.290.22。这说明,职务高者对这项措施的认可程度更高,他们思考问题的立场是便于管理。普通教师对此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立场是改进教学。

(三)区域性统考的积极作用

从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等三个角度分析区域性统考的可能的积极作用。

1.不同学段受访者的观点

对于区域性统考的积极作用,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感受差别明显。小学教师认为统考对提高考试成绩略有帮助(帮助系数略大于1),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教师教学行为改进帮助不大。初中教师认为统考对于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明显(帮助系数达2.69),对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有帮助(帮助系数1.62),而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是否有帮助,大家的判断分歧较大(帮助系数1.07,持对立观点的双方人数相当)。(见图1

 

1.jpg 

1 任教不同学段的受访者对区域性统考作用的帮助系数分布图

 

2.不同职务受访者的观点

根据图2可以看出:

 2.jpg

2 不同职务的受访者对区域性统考作用的帮助系数分布图

 

1)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都认为统考对提高学生成绩较有帮助(帮助系数分别为2.902.30),但普通教师对此的肯定声音与领导层差别较大(帮助系数仅为1.32)。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总体上认为统考是“有帮助”的。

2)对于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三类人群的判断是相近的。认为“无帮助”的占明显多数。

3)虽然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中认为统考对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有帮助”的占多数,但他们的判断似有“一厢情愿”之嫌。因为普通教师中认为“无帮助”的占多数(帮助系数0.73)。

这一调查结果验证了管理层与基层教师关于区域性统考的认识分歧。

3.任教不同年级受访者的观点

3描述的是教师们对区域性统考之于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能力素质的帮助程度的判断。

3.jpg 

3 任教不同年级的受访者关于统考对提高考试成绩的帮助系数分布图

 

关于统考对提高考试成绩的帮助,小学各年级教师的判断非常接近,帮助系数集中在1.131.29之间,认为“有帮助”的略多。但与1接近,表示教师分歧明显。其中一年级的帮助系数最高,有些意外,年级升高系数递减,但六年级微有回升。这说明,考试对低年级的刺激作用更明显,但低年级的考试成绩却意义不大。关于统考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帮助,小学各年级集中在0.390.49间。如此大面积的否定,表示教师们对考试成绩能否真正评价学生的能力素质有怀疑。

初中教师基本肯定统考的提分作用(帮助系数在2.293.17),但对考试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依然怀疑。两者的帮助系数之比可以粗略评价现行的学科考试与学科能力素质评价的接近程度,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研究视角。

4.任教不同学科受访者的观点

初步推断,统考对数学学科的提分作用最明显,对理科(初中数学和科学)的提分作用比语言学科(初中语文和英语)显著。从统考对考试提分与对于能力发展的帮助系数之比看,各学科基本接近(保持在2.33之间)。但相互间的区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如小学学科考试的信度比初中差,初中数学考试与其能力素质评价最为接近。

(四)区域性统考的消极影响

区域性统考的消极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譬如,影响教学秩序、导致教学的功利化、促使教师过度竞争等。本研究选择其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的角度展开调查。

1.任教不同学段与年级的受访者的观点

调查发现,区域性统考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较大(总体的影响系数达3.05)。从小学各年级的数据看,一、二年级的影响系数比较接近(分别是3.463.39),三至六年级中,除五年级的影响系数奇高(4.08)外,其他三个年级集中在3.703.72间。由此看来,五年级教师对区域性统考最反感。初中教师关于统考对教学秩序的影响的消极体验明显比小学教师轻,但多数教师还是认为影响不小(初中影响系数为1.94)。在初中三个年级中,七年级的消极体验相对重些,但与八、九年级差别不大。

2.任教不同学段的受访者关于统考对教学秩序具体影响的分析

从调查看,小学教师认为,在区域性统考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中,对教学难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影响次之(比较接近);初中教师认为,区域性统考对教学进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其次是教学难度,再其次是教学内容。由此看来,目前小学统考可能普遍偏难,初中统考普遍有提速现象。

3.不同职务受访者的观点

关于区域性统考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不同职务受访者的评价有明显差异。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对统考消极影响的估计偏低,但影响系数已达2.062.39,这说明至少2/3的受访者对区域性统考的负面影响有认识。不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普通教师对统考具体影响的分析比较一致。从影响程度看,统考对教学难度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过普通教师对教学进度的影响更为敏感。

 

初中考试过多及考试结果简单公布等现象有待遏制

(一)学校统考的周期

因为区域性统考的用强,目前学校普遍加强了校内统考。考试过多成为学生学业负担的又一指标。

根据任教不同年级的受访者反映的校内统考周期情况,从总体看,约2/3是每学期统考,采用每月统考的约10%。但从各年级的情况看,80%以上的小学以学期为单位组织统考;13%16%的小学每半学期组织一次统考;偶有小学组织月统考(2.4%的六年级)。

初中后,随年级升高,统考密度明显加大。四成左右的半学期统考一次;七、八年级采用学期统考、半学期统考和月统考的比例约为3:4:3,但九年级后,月统考明显增加,达37.6%。这一调查结果与现实相比,可能偏乐观。实际情况比此更糟。

根据任教不同学科受访者反映的校内统考周期情况,小学每学期组织一次语、数统考的约占83%,半学期统考一次的约15%;但初中每月组织语、数、英统考的至少有35%,半学期统考的比例在45%左右,初中考试过多过密,可见一斑。

(二)统考成绩的公布方式

小学高低段相似,大部分不公布统考成绩,主要通过教师个别交流进行提醒和指导,但有31%左右的小学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布统考成绩。初中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公布成绩的有32.2%,在年级会议上公布成绩的有39.5%,只有20%的初中比较理性地选择个别交流的形式反馈统考成绩。

由此可以有两点结论:(1)小学低段不允许统考的要求还需进一步落实;(2)初中阶段考试过多,考试结果简单公布等现象有待遏制与疏导。

 

受访者期待区域性统考的节制与改进

统考肯定是一把弊利并存的“双刃剑”。假设有机会由教师自己决策,大家的态度又会如何呢?问题16“假如您是教育局长,是否会组织统考”,试图了解不同受访者在权衡利弊后的决策倾向。

(一)任教不同学段受访者的决策倾向

在目前的背景下,如果让广大教师转换角色后权衡决策,小学教师中有30%左右坚持不组织统考,45%左右主张改进统考,不到5%的主张组织统考;而初中教师中坚持不组织统考的减为13.3%,主张改进统考的有54.8%,肯定并保留原来统考的有13.8%。如以选择“不会再采用”与“肯定采用”的人数比例之比(以下简称为“反对比”)为观察点的话,小学均大于6,初中约为1,相差悬殊。

由此可以反映,初中段以区域性统考来抓成绩的思想相当顽固。但大家已意识到现行统考中存在的问题,主张改进亦已成主流。

(二)不同职务受访者的决策倾向

进一步分析不同职务受访者的决策倾向,发现“反对比”均大于1。在学校领导与中层干部中,55%左右主张“改进”,这比普通教师主张“改进”的比例(45.6%)要高近10个点。将此与前面关于统考利弊分析结合起来看,管理层对区域性统考已是一种“既依靠又反思”的态度。

(三)改进区域性统考的切入点

在问及如何改进区域性统考时,教师们认为最需要改进的是“提高命题质量”(77.2%),其次是“分析与反馈的思路与方法”(58.8%),再其次是“减少统考次数”(31%)。前两项正是评价技术的焦点,第三项则是管理的要点。这些建议同样适用于学校统考的改进。

除小学对统考年级的安排有意见外,不同学段和不同职务受访者的建议相当接近,改进建议集中在“命题质量”与“分析反馈(方法)”两项。改进方向十分明朗。

 

【对策建议】

区域性学校评价制度需进一步研究并改进

(一)改进区域性的学校评价制度

为什么控制区域性统考如此困难,是因为以统考统测抓质量的思维定式相当顽固。调查发现,大部分地区以区域性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但普通教师及学校管理层对这一做法很不认可。

因为立场不同,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强力推行了这一做法,学校管理层必须遵照执行,并形成自己的应对经验,甚至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班级排名,下达班级指标,传递压力。这使得教师越来越重视纸笔考试,忽略育人任务,越来越在意短期测验可能反映的暂时性学习成果,采取题海战术,增加复习时间,加重学业负担。面对这样异化的教学,教师的心理也有诸多分化,有顺变,有升级,有怀疑,也有抵触。

区域性学校评价制度是地方教育质量管理的重点,评价的依据、评价的取向必须尊重教育活动的规律,不能简单仿用经济活动、企业管理的做法。这是当前教育评价的关键问题。

(二)正视考试测验的信度问题

改进区域性统考,必须要破除对统一纸笔测验的迷信。虽然不少教师认同统考的提分作用,但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统考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帮助作用呢?显然,目前的考试测验存在信度问题,考试测验未必能真实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质。纸笔测验所反映的只是教学质量的一部分。如若是方向不对,质量不佳的测验,纸笔测验所反映的甚至可能是被歪曲的教学质量。过于倚重统一纸笔测验,对日常教学来说,可能是一种“振荡”,甚或是一场“破坏”。

在考试测验的信度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我们应谨慎看待统考对于提高考试成绩的积极作用。区域性统考有意义的前提,是试卷的信度与质量。如何加强命题研究,提高考试的质量,建议有三:

一是教研部门要加强命题技术研究和队伍建设,坚持“基于标准、能力立意”,“易而不死、活而不难”的命题思路,杜绝“难繁偏旧”,在源头上提高评价的质量,以降低过度学习的影响,遏制应试化教育倾向。

二是减少统考,鼓励学校与教师研究命题,开展自主命题的测验。要改变教师在测验面前的被动角色。教师掌握命题的要领,便提高了指导应试的能力。

三是建立提高区域性学业测验工具质量的工作机制。各市可组织对县区统考试卷的评议研究制度,提高教研员的命题能力。以“评议”为名,行“研究”之实。

(三)重视统考对教学秩序的干扰与影响

调查发现,区域性统考对正常教学秩序的消极影响较大(小学比初中更严重),因为区域性统考结果的强势运用,使学校普遍加强校内统考,增加考试频次,延长复习时间,甚至组织“统考的模拟考试”。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进度加快,这两大“顽疾”的背后就是区域性统考。这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无法全面停止区域性统考的情况下,根据小学与初中的实际,我们建议:

一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学业务部门在统考结果的运用上必须谨慎、理性、有所克制。要警惕任何可能干扰正常教学秩序的做法。如有出现,坚持制止。区域性统考的难度与进度问题,必须基于标准、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二是坚决执行省厅控制区域性学业统考的要求,减少区域与学校的统考频次,制止以横向比较为主要目的的统考。小学阶段可以只保留六年级的区域性统考,其他年级“还考于校”,期中考试“还考于班”。初中阶段可每年有一次区域性统考,但须限制统考结果的功利运用。要制止七、八年级的学校月统考。

三是改变统考功能,变评价取向为教学导向,把工作重点从统一测验、统一阅卷、统一数据处理转向工具研发与教学指导。要降低纸笔测验在学生学业评价中的权重,探索体现课程性质的、基于实践任务的过程性评价。教研部门要从课程特点出发,根据该课程的多维学习目标,开发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指导开展基于学科关键能力的分项等级评价(以小学为主)。小学低段不组织纸笔测验,增加一些习惯规范类的检测,如握笔习惯、书写习惯、预习习惯、改错习惯等;小学高段在坚持多样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同时,可逐步增加纸笔测验的权重,但不超过60%

(四)研究改进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统考成绩的发布与运用是十分敏感的问题。之所以很多地方选择统一测验,主要动机是便于横向比较。这是选择外来评价来催逼的管理策略,这是将学习目标简单量化的功利管理手段。从其他有关调研看,统考统测数据已过度运用于各校横向比较、运用于校内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比较,甚至与教师的晋职、收入挂钩,这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短视与功利,导致被管理者对管理的抵触与消极应对。

严控比较意义的统考,还原评价的诊断功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考试的功能定位,要从各校的横向比较转到诊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上来。宁可少考,但每次考试都要充分利用。教研部门要加强研究,扶持学校开展基于评价实证的教学改进行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与学校管理,形成以校为本的工作机制。

对于区域性统考问题,应有堵有疏。“堵”要堵在频次,堵在结果的高利害运用,这是可以通过文件“立竿见影”地执行的。“疏”要疏在命题技术与命题质量、过程性评价的工具研发与实施、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方法、以校为本的基于评价实证的教学改进、评价策划与教学改革引导等,这些须通过研究探索积累渐进。

 

    (本报告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调研”网络调查部分的调查报告;参与调查的有:张丰、方张松、沈启正、周彩莺、张侃巍、童柏军;报告执笔与数据统计:张丰、沈启正、张侃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