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合高中挽救困境中的中职教育
发布时间: 2014-07-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ym
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心情十分迫切。这从1990年代以来历届的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和中央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按照一般的逻辑,中央这么重视,中职教育应该大发展了,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目前,却是一种萎缩的状态。
10年前,我国中职教育曾经出现过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这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出现这种“快”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初中生源增加,在普通高中学校出现“装不下”需要“渡峰”的情况下产生的。2007年以来,这种生源“高峰”一过,中职教育真实的萎缩状况就表现出来。中职在2012年已经基本上免除了学生的学费,而且每年还有1500元生活补助。即便如此,中职的招生状况仍然令人堪忧。
学生不愿意就读中职,使中职学校的招生难度令人难以想象。中职学校出钱买生源已经由“潜规则”变为“显规则”, 有些职业学校的老师在招生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做教师的尊严。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定招生奖惩制度,学校对老师下达招生任务已经是常规,但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完成任务。
另外,从中职毕业生低质量就业的状况,可以看到家长不愿意把子女送到中职学校的原因。目前在实际中,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跟踪的调查并不多。从有关渠道反映的情况看,中职毕业生的确就业率很高,教育部几年的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都超过了90%。但其高就业率背后却是低就业质量。近些年媒体和网络上大量报道的 “血汗工厂”,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好注脚。
中职学校招生难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意志与个人愿望的矛盾”,社会就业的低质量严重影响家长择校的行为。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及其学生家庭在社会分层中的演变和社会就业中的歧视也导致了中职教育当前的困境。
对中职学生个体的“身份歧视”是相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或者说社会尊重的程度而言。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不能和199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比较。过去中专毕业生不仅能够包分配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就业,而且其“身份”是“国家干部”。然而,到了1990年代,特别是中专毕业生取消分配之后,读中专能够享受的这种特权也自然消失。正是因为其“身份”的下落,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人格也被人们所歧视。
其次,对学校的歧视。表现之一是在称谓上,初中毕业后,普通高中录取的是“优质生源”,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招生文件中,这种提法已经司空见惯:“要确保招到优质生源”,或不让“优质生源流失”。这会使我们习以为常地认同:没能进入普通高中而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差”生。这种歧视严重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影响着这些学生今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无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多么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再也不能为经济垫背,“为经济发展服务”,而应该是为了改变劳动者自身的状况,为劳动者人群创造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
根据中职教育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在教育内部进行改革——整合高中教育,让这些孩子从无奈择校到自由选课。
高中阶段教育是人的一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重要的选择阶段,在这个时期把未成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选择,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人为地进行分离,这不仅不符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而且是对一部分孩子享受教育权利的剥夺。
整合高中教育,就是要纠正当前把初中毕业生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的做法。在普通高中学校内增设职业教育的课程,让所有的孩子平等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自由地规划自己人生的未来,自愿选择是上大学继续深造还是即刻就业。
< 前一篇: 作业减负:从“政策层面”走向“有效学习” < 后一篇: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保证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