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能否助中国破解三大困局?
发布时间: 2014-06-23 来源: 新华网2014/06/22 发布者:ym
前途光明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职业教育连着教育、就业,关系经济、民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2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振兴。
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对于寻机“转弯”的经济结构、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亟待加速的教育改革这几项紧迫任务,人们期待职业教育能够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突破转型升级的瓶颈
“好不容易培养出十几个焊工,很快被别人挖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一次调研中,了解到上海某家企业遭遇的“燃眉之急”。
类似的“抢人”情况并不鲜见。“目前我国劳动者素质无法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湖北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说,新兴战略产业研发领域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工人却数量缺乏、质量不高。同时,为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减少低附加值、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将面临一批产业工人重新培训上岗的需求。
针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据了解,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日本投入大量资金,兴办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淘汰低端产业和落后产能。而美国的一些传统工业城市一方面组织低端产业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完成职业转移,另一方面针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技术人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注意到了决定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过去靠投资、出口向内需、投资协同拉动转变,急需技能型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决定将从一定程度上为经济深度调整做好人才贮备。”
让市场需求说了算:破解就业怪圈的钥匙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高职大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甚至超过众多“211”院校。
“为什么会如此?就因为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的发展道路,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葛道凯说,“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指导性更加明确。”
当前,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怪象,也亟待寻找良方。“一方面,技术构成低的岗位没人愿做,另一方面高端技术岗位想做却做不了。”周腊元说。
湖北省就业促进会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超过一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仍需“回炉”。以光纤通信为例,高职高专的学生几乎全部需进行岗前培训。
莫荣注意到,决定提出要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这将促进学校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并根据社会对不同工种、职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此外,决定还强调对初、中、高级的技术工人加强统筹、进行分类推进培养。
“这样的要求很及时也很细致。”莫荣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初级工人人均拥有1.4个就业机会,而高级技师则有2.6个就业机会。
不唯学历凭能力:探索教育改革的突破
高职毕业生持续发展后劲足,就业3年后月收入翻了一番以上,58%的人获得职位晋升,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和研究生……说起这些,葛道凯的脸上写满欣慰。
“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创新模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口皆碑。多年听不到高职是本科的压缩饼干,中职是闲散青年的说法了。”葛道凯说。
但是,据记者调查,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阻碍依然不少。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远低于本科生,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历史欠账”很多,还有一些院校由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分散,教育资源难以实质性融合。此外,受“劳力者地位不高”的传统观念影响,很多院校在招生时依然要“三喊五请”。
广东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邓庆宁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市场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次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不仅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拓宽了未来的改革空间。
在他看来,决定给出了一系列让市场发力的突破性措施。比如,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等等。
“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与经济、市场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要突破,职业教育或许是突破口。”葛道凯说。
< 前一篇: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后一篇: 划时代的改革动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