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地方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 2014-06-03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方中雄院长、杨德军主任、王凯副主任参观17个区县的地方课程教材成果展览
李奕委员、杨德军主任参观17个区县的地方课程教材成果展览
大会现场照
成果展示一览
成果展示一览
在北京市地方教材的管理中,为了系统梳理、总结、交流经验,在“盘活存量,慎重增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审定通过的地方教材的后期监管,以更好地推进地方教材精品化建设,同时,今年又恰逢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的第十个年头,2014年5月30日上午,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通州区北发大酒店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北京市地方教材建设经验交流会。市教委李奕委员、教科院方中雄院长、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王凯副主任以及来自17个区县的课程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学校的领导、教师,有关出版社负责人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李奕委员、方中雄院长、杨德军主任、王凯副主任等参会人员首先参观了17个区县的地方课程教材的成果展览。书法、手工、雕刻等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展示成果得到了各位领导及与会人员的盛赞。
方中雄院长从立德树人与文化建设这两个方面对本市地方教材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做重要讲话。方院长强调:1.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围绕着课程改革的实践进行,我们的育人目标也是要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来实现。课程教材就像是一副中药,中药的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它在配方、配量、剂量、煎制的过程中都十分讲究,这正如教育的复杂性一样,教育就需要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针对性的给他们提供知识。2.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建设。地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之下应具有独特的地位。3.应将地方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系统性的结合起来,地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不仅仅只是立一门课程、出一本教材,还要涉及到如何实施、实施的成效、评价等多个环节,希望地方教材和课程的建设能够实现这一系统的建设。
李奕委员对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做重要部署。他首先对北京市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经过十年的成果建设,北京市地方课程建设从零开始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课程教材建设方面最鲜亮的一笔。北京市一直在努力打造首都教育的品牌,而这种打造正是需要依靠地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去实现。针对地方教材的未来建设,李奕委员指出:应站在新的起点上对未来地方教材的建设进行思考;应充分认识到北京市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对于首度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特别是北京精神的贯彻落实;应进一步深化和综合改革课程的结构和应用;地方教材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整体的形成和整合。
杨德军主任代表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系统盘点了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的十年建设工作。杨主任指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历经十个年头,现基本构建起了涵盖“研究与规划”、“编写与审批”、“管理与实施”、“修订与完善”、“跟进与推动”五大层面、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地方课程教材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既确保了地方教材的建设能够沿着法治化轨道顺利前行,又有效地支撑起了北京市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的规划和落实,使各区县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地方课程教材,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的、质量较高的地方教材,凝聚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富有责任心的专家团队。
东城区、门头沟区、通州区、房山区四个区县的代表分别做题为《以<“蓝天工程”博览课>地方教材为载体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门头沟区地方教材精品化建设特色之路》、《现代化国际新城背景下的通州地方教材群建设实践》、《感动•心动•行动》的发言。四位发言人结合各自区县的区情、特色等为与会人员详细的介绍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的经验与心得。东城区坚持“仰望蓝天、博物大地、纵观自然”的理念为学生们创设了没有围墙的校园,转变了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模式,逐渐发展出“社会大课堂”的地方课程体系;门头沟区结合悠久历史、厚重人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步走上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地方教材精品化的道路;通州区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集通州历史、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多位一体”的模式,形成了由《创业》、《通州区历史》、《通州区地理》、《通州区生物》和《通州社会》五本地方教材组成的地方教材群;房山区结合自身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传承房山文化、提升房山人文素养为目标,开发出体现“房山精神”的《房山文化》地方教材。
< 前一篇: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赴中加学校调研 < 后一篇: 北京市青少年道德赋能教育实验大型研讨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