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 2014-04-25 来源: 中国教育报2104/04/25 发布者:ym

 

    持续而深入的教育文化变迁带给教师强烈的文化冲击,教师需要艰难的文化适应。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过程,课程文化的渐进式融合有助于提升课程改革的价值内涵。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教授  马开剑

 

    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但课程实施出现搞形式、重表演、走极端等诸多问题,指责集中于教师适应困难、消极与阻抗、缺乏新课程意识、观念保守等方面,也有对新课程改革的合理性产生质疑、批判与否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王平博士的《分离,融合?——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运用知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等多种理论进行了回应。持续而深入的教育文化变迁带给教师强烈的文化冲击,教师需要艰难的文化适应。

    以文化视角分析教师的观念和行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应找准视角,把握问题实质。我们不能情绪化、偏激地对课程改革行为本身和基层教师进行简单的合理与不合理或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应冷静、客观地看待课程实施问题,分析其内在的、隐藏的原因。只有从文化层面透视和反思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消极”的观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才能真正理解一线教师的种种行为,才能理解课程改革所遭遇的挫折和尴尬,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略。

    教师面临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该书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研究理路,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厘清课程实施问题的实质之后,结合实证研究,揭示出其深层原因在于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教师文化适应困难。长久以来,我们遮蔽了教育理论和方法背后的文化价值,在“科学无国界”观念指引下总是向西方寻求改革良方。事实上,所谓“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均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发展问题,深深地植根于不同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体系之中。任何教育科学理论知识都负载着特定价值,受到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制约。当我们引进一种所谓“无国界的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时,实质上引进了一种文化,必然会打破教师已有教育文化的平衡,带给教师强烈的文化冲击,教师需要经历艰难的文化适应过程。

    渐进式文化融合提升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要推进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就必须明晰教育科学理论背后的文化价值内涵,评估理论也要引进文化干涉变量。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过程,是文化的一部分,经常面对不同的文化冲击,首先需要教师的文化适应。一种新文化介入课程思想与教学行为,应与本土家庭伦理文化、教育文化以及人们习惯的教育方式相适应。全球化时代,我们学习别国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是推翻、颠覆自身的教育文化传统,也不是在文化空白上直接植入别国教育文化的重建过程;而是在尊重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文化传统之上,融入新的文化要素,实现教育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变迁。不同课程文化的渐进式融合,会促进教师积极的文化适应,有利于形成课程实施的良性机制和有效策略。

    以文化视角分析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体现出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增强了对课程改革实践问题的解释力度,为我们深度反思某些固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具有很好的启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