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公民教育的有益探索
发布时间: 2014-04-11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04/11 发布者:ym
中国教育报刊社纪委书记 林奇青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1日至3日连续三天在头版刊登《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纪实》。这组报道仿佛将我们带进一个民主、和谐的小社会。
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是平等的。校长李希贵说:“师生关系——平等,真正的教育就出现了。”学校规定未经学生同意,教师擅自占用学生时间属于“违法”。教师找学生谈话要事先约定时间,征得学生同意。学校把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学生,4174个学生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表。李希贵说:“如果校园里缺少自由的氛围,我们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民主社会的公民。”
北京十一学校没有了班级,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职业学生干部”。学校不再召开运动会,每年有两个月的体育月,学生自由组队或以个人名义参赛。传统的“集体荣誉感”没了载体。当然,也就没有了为了集体荣誉而压制个性、牺牲个人意愿的情形,也没有了弄虚作假。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渐渐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周围环境乃至社会负责”。
教师们说,要从民族和国家需要考虑,培养“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杰出人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富于创新的国家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北京十一学校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化。
李希贵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哪里?大家可以看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是2005年4月,李希贵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出访后写成的。应该说,北京十一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来源于美国公民教育的思想。
在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和人生规划。通过选课评价教师,哪位教师的课程被先选满,哪位教师就有成就感。不仅如此,校长还必须“每年接受教代会的信任投票,达不到规定的信任率,校长必须自动请辞”。
北京十一学校是民主、和谐社会的缩影,学生在学校与校长、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参与学校事务。在学校受到的这种平等教育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一定会成为民主、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创新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肯定,教育部新闻办破天荒地以现场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全国推广其办学经验。
< 前一篇: 北京西城将建11个学区让孩子免试就近入学 < 后一篇: “玻璃人”变“钢铁侠”需多方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