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高中育人的新载体

发布时间: 2014-04-02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04/02 发布者:ym

 

zhaoxy140341_b.jpg

南京市十三中学生在“朗诵与吟诵”选修课上。  (资料图片)

 

    如何破解高中教育千校一面,应试倾向比较突出的现状?江苏省教育厅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视角,从2011年起,在全省高中学校启动了“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期望通过项目建设为高中教育注入新理念,创设新环境,搭建新平台,为学生成长与学校特色发展提供新途径。

 

基于师生共同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  屠桂芳

 

    我校自20118月成功申报“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以来,从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

 

    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

    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一次“技术化课改”的新尝试,旨在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实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实用和研发;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

    课程基地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把目前被升学应试割裂的碎片化的教育教学,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具体而言,课程基地建设以创设新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

 

    教学环境:使语文学习特色鲜明

    根据课程基地建设的理念和方向,结合我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及成果,我们建构“一鼎三足”的课程模型。一座教育剧场、一个文学画廊、一个课程网、一本《石山钟》文学刊物、三个学习节、四大学习社团、四大研学中心、22门语文选修课、50本必读书等,成为课程环境的重要支撑。

    我们重点建设四个“研学中心”,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传统经典研学中心侧重经典文本和文化的探究学习;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侧重舞台作品活动体验的学习;特长写作研学中心突出实践性和动手能力;金陵文化研学中心侧重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借助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研学中心”使语文学科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的学校“大文科”课程布局,凸显我校“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

 

    互动平台:让平面语文变成立体语文

    2011年底,我们建成了江苏省语文实验课程基地网,使基地建设有了“网上家园”,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提供了新的互动平台和载体。建设语文学习“中外文学画廊”,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中西文学问题、现象和人物,制成具象化、问题化、系列化的展板画面,并结合学习软件内置在电子触屏中,方便学生获得对中西文学总体的感知和认识。为每个班级配备“十三中50本学生必读书籍”和相应的互动学习软件,在网上开通读书交流平台,使语文学习有了生活化、立体化的时尚气息。

 

    课程资源:让校本课程血肉丰满

    注重资源呈现多元化,自主开发结构化组织和生态化呈现的课程资源,实现需要与实用相统一。

    资源在教师的身上。课程基地建设焕发了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教师开设的高级写作、戏剧研读与表演、楹联欣赏与写作、英语名诗鉴赏、微电影拍摄与制作、辛亥革命与南京等精品课程,提升了校本课程的品质。

    资源在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我们“拆”了师生心中的校园围墙,把大树参天的校园、玄武湖、明城墙、博物馆、大学校园等当作学习的课堂,巧妙配置开发这些独特的资源。

    资源在课程建设的眼光之中。我们为“论孟研学室”和“红楼梦研学室”配置相关的绣像线装本,研学时人手一册,触摸传统文化的实物,具有传统经典的课程意蕴。

    资源在保障积累传承的制度之中。我们重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使之构成具有生活学习情景感的环境。

 

    学习方式:使之成为终身学习路径

    “研学中心”集“资料室、问学室、活动室、研究室”等多功能为一体,表达出一种学习态度,即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即学即教、亦学亦教,成为终身学习的路径。“十三中戏剧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精彩异常,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受到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更领悟到“做中学”的真谛与魅力。“青春·明月·梦想:月光诗会”,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生命美好,抒发青春激情。参加这种与“朗诵和吟诵”选修课、社团活动、“向青春举杯”教材专题学习内容挂钩的高峰体验课程,学生自然习得了对文学作品健康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时事演讲”活动,通过一次次演讲、对话、辨析、合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专业发展:让教师职业生活集体转身

    基地建设和发展呼唤新的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我们把教研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搬到课程基地,让教师和课程基地一起成长。

    学校成立35人组成的课程专家组具体指导基地建设。教师们边实践、边反思,提高了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我们重视这种对教学实践“小思考”、“小探索”,因势利导使“个人见识”放大成为“小众共识”,最终成为“团队常识”,成为学科组的教学财富,先后出版了11期《基地建设简讯》和两本专著。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强制的“外铄”转为自觉地“内发”,增强了职业认同感。

    课程基地建设,走出了学科本位,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而关照他们的日常生活,把学科关怀与成长更有效地带给每一个学生。

 

 

带活学校教育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  张耀奇

 

    长期以来,在高中阶段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存在几大困难:一是高中课堂教学活不起来;二是学校素质教育活动的亮点大多在体育艺术等方面,而学生动手实验往往是弱项。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教育厅从2011年开始为推进高中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推出的一种举措。课程基地为学校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改变了学科教学方式。课程基地基本特点大致可以根据字面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课程,课程基地与学生所学的课程密切相关,是学校某门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二是基地,也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提供某种场所、某种环境。

    我校被确定为生物课程基地,建设了“五室二馆一园”,即生化实验室、细胞实验室、生态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创新探究室,模型制作馆、现代农业体验馆,遗传实验园。另外在校园网上还有生物课程学习的探索空间。课程基地内有荧光显微镜、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化学元素分析仪等比较先进的仪器,有43D打印机,总投入近600万元。学生在课程基地内可以完成上百个各种类型的生物实验,生物基地的建设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让课堂“活”起来。由于课程基地的建设,我校生物课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的生物课,除复习考试外,全部在实验室上,教师讲得少,学生动得多。课程基地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实验、师生共同探讨获得的,不仅学得实、记得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时,生物课就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当堂展示自己设计、自己完成的实验,然后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这种氛围,是过去课堂很少见到的。

    让学生“动”起来。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动手机会,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脑、动手实现创意的场所。目前有相当数量的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或纸上谈兵,或在互联网上下载材料或到相关单位找些现成结论,很少有学生真正动手、真正研究。而课程基地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三分之一的课题是在生物课程基地完成的,有设想、有实验、有过程、有结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一些喜欢科学、爱好探究的学生更是有了用武之地。

    让教师“热”起来。课程基地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在建设课程基地的过程中,生物组全体教师广泛学习、反复研究,设计课程基地方案。基地建成以后,教师们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先进仪器,还要研究根据仪器设备来开发与课程相关的实验,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课程基地进行教学,生物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组。由于有了课程基地,学校与高校的学术联系更密切。在高中校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就是几个学校由于建立同课程的课程基地而互相进行学习交流,这又促进了教师们之间的相互探讨、共同研究和提高。由于尝到了建设课程基地的甜头,今年我校又将建设物理课程基地。

    我们的理念是基地开放、资源共享。三年多来,我校课程基地累计接待校外的初中、小学学生夏令营、冬令营和研究学习活动共几十批,接待学生两千人次以上。

 

 

重点在于突出特色

 

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  张元贵

 

    2014128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告厅举行的“未来飞行器”设计答辩,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答辩的主体是来自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年级“翔宇社”的学生。8个设计小组,展示了“龙刃”无人作战平台、“长空”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刀锋”战略运输机等,令人耳目一新,在场的专家学者们抑制不住欣赏之情,频频点头。看着这一幕,坐在评委席上的我,倍感欣慰。同学们波澜不惊、信心十足的出色表现,都得益于学校成为省级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基地建设。我校结合自身的资源要素以及与南航大良好的合作关系,决定把航空航天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培育,首批申报获得认可,成为全省38个特色课程基地之一。20129月,专门建设的航空航天体验馆和航模制作设计室顺利竣工。

    “激发浓厚兴趣,引导高远追求,培养科学精神,培育创造思维,引领和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建设特色课程的基本目标。航空航天作为一门课程,其内容和特征契合了高中学生成长发展的核心要素,与我们的期望与定位合拍合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航空航天既凝聚着人类对于飞行梦想的永恒求索,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激发学生航空报国的远大志向和光荣使命。二是航空航天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门类、各个领域的知识,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多元发展。三是航空航天有着悠久的历史,凝结了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其内蕴的风险与变数,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如何使这些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成为欣赏的“盆景”,真正依托这些优质资源,通过这一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我们边思考,边实践,边总结,边调整。

    课程引导是第一步。科技体验馆面向全体学生开放,规范动作是每个学生都须“体验”,自选动作是兴味浓厚的学生可以重复体验、持续体验。体验馆中布展的30种大型互动设备及大比例航空航天模型、17种空军退役装备实物、10种航空航天项目实物,以及700架涵盖中外各种类型设备与型号的小比例航空航天模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再辅以专业教师的讲解,以及航空航天专家的系列大型讲座,这对学生对于航空航天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于航空航天事业的理性认知起到了初始的引导作用。

    二是课程的开发与开设。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结合学校课程现状,将大学课程融入高中学业内容,融入通用技术课程,开发“航空航天中的物理”、“航空航天中的历史”、“航空航天中的数学”等系列校本课程,并在高一年级开设航空航天专业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航空航天科技,感悟航空航天艺术,加深对数学、物理、化学和材料等高中基础课程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理解与运用。

    组建“长空班”特色班级和“翔宇社”特色社团。“长空班”主要以航空航天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和探究方向,辅以创意性实践设计活动,“翔宇社”则重点进行设计创意及设计实践,深入开展航空模型制作活动。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用合作培养模式,基于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很强的专业性,我们选择与专业院校合作,组织学生定期“走进南航”,进行集训、交流、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小组合作、批判质疑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发现、发明和创见。

    几年的实践下来,学生在航空航天乃至科技方面的兴趣得以激发,特长得以发挥,有志于进入南航、北航、西工大、哈工大等专业院校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十名左右的学生通过空军飞行员的选拔,多名学生获得全国模拟飞行锦标赛年的冠、亚军。更为重要的是,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学生们的整合资料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专题探究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均取得长足进步,这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行进在特色课程建设之路上的信心。

 

 

以课程基地引领学习革命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马斌

 

    2011年起,江苏省启动了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200个左右高中课程基地,现已建成142个。课程基地已成为江苏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载体创新

    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结合教育规划纲要进行调研,决定以课程基地建设引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了《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课程基地要体现先进理念和有效实践结合,破解教学难点与载体创新结合,先行先为与分享共享结合。围绕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先行试验、总结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

 

    内容建设

    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一是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以突破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缺少学科环境的缺陷。二是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和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表达方式,以形象直观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三是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和教学场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四是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五是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申请课程基地项目学校须有特级教师挂帅,在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六是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发现探究、创新能力,逐步养成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

 

    项目推进

    课程基地以项目的方式推进。力争做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求从体现学科环境的硬件建设入手,重视课程载体建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自主动手,实践解题,手脑并用,探究真知;建设目标是使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都要建立课程基地;突出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开展培训。项目至今已培训校长和教师近2000人次,召开多次全省现场观摩会。三是经费保障。3年来,省财政投入资金1.38亿元,地方和学校已经投入和规划投入4.15亿元。四是注重科学研究。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已列为江苏“十二五”教育重大研究课题项目。五是项目全程管理。建立了从项目申报答辩到绩效评估的全过程管理制度,每年对上年度课程基地建设情况开展检查视导,对项目优秀的学校给予适当奖励。

 

    效能渐显

    实践证明,课程基地在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形成学校特色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效果。

    课程基地建设创设了对话与开放的课堂,打破了一张课表教学、一间教室教学的教育方式,新颖的学科环境、教学模型促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3年来,142个省级课程基地覆盖了高中所有的课程,学科性课程进行细分,如语文,就包含文学、写作、诗歌、研究性阅读、成语文化、走近鲁迅、儒学经典等。从课程基地项目的多样化,课程建设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到育人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