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在教科院课程中心王凯副主任的带领下,北京市精品地方、校本教材建设工程项目组调研《蓝天工程博览课》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情况。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小教科科长吴丽雯、副科长严佶、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戈海宁主任、王磊副主任、史家小学王欢校长及部分学校教师参加了调研会。
戈海宁主任、王磊副主任首先介绍了《“蓝天工程”博览课》教材的发展历程、编写过程、教材目标、体系结构、教材的实施与管理情况;而后,汇文一小、分司厅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分别介绍了对该课程的认识及学校践行的具体做法;而后,史家小学和分司厅小学的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汉字的发展》和《唱脸谱》两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最后,项目组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座谈。通过以上四个环节,项目组较为充分地了解了《“蓝天工程”博览课》的总体建设情况,认为该课程教材已初步具备精品化的雏形,其建设经验如下:
1.该课程教材发展思路清晰,始终坚持三级课程整体落实的原则,构建了基于社会大课堂的课程体系建设,使活动课程化,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和点状分布;
2.该课程除教材之外,构建了大量的课程配套资源,包括《蓝天工程》资源基地教育计划书、《蓝天工程》案例集、学生探究体验单并建立众多的资源单位。这使以实践活动为内核的蓝天工程能够进行实体化建设,课程实体化规划清晰,目标、内容有效补充了国家课程的不足;
3.通过教师发言及与教师座谈发现,蓝博课使教师明晰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认识到课程是可以改变和创生的;关于课程与学生的关系,蓝博课在“在何处学习”、“谁来支持学习”、“如何学习”以及“习得了什么”四方面都超越了传统对课程和学习方式的固有认知;
4.蓝博课实施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是一种群体化探索,在克服众多困难的基础上大气而严谨地推进。
对于《“蓝天工程”博览课》的未来发展,项目组有以下建议:
1.对课程目标要做更高层次的思考,不仅要基于现有资源考虑课程,更要从学生发展素养的角度思考该课程可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什么。
2.思考《“蓝天工程”博览课》如何反哺学校课程,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该课程更多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才能在学校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3.思考如何基于学生的学习构建《“蓝天工程”博览课》,努力与学校课程一起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情境体验,构建学校课堂与资源单位学习的完整学习圈,使蓝博课与学科课程更好地协作与相互补充。
总之,项目组认为“蓝天工程”博览课程教材建设思路清晰、质量较高、推进有效,项目组愿与东城区合作,努力使之成为精品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