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新政如何落地——代表委员热议破解择校难
发布时间: 2014-03-10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03/09 发布者:ym
[点题人]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家长庞仁甫:就近入学政策已实施多年了,但我所在的余杭区临平镇,身边许多家长依然放弃附近的小学、初中,选择到杭州市主城区买房子,为的是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掏光家底去择校,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何时能不这么折腾呢?我听说最近有了小升初就近入学的新规定,说是要采取学区制,好学校大家都有机会上,那以后是不是就不用费劲择校了?
庞仁甫的疑问,说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实施意见下发后,舆论在叫好之余,也担心好政策能不能落地。记者也就此问题采访了在京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
学区化有助于破解择校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多年来一直关注择校问题。对于家长们通过各式各样渠道和手段为孩子择校,他深深理解。“择校犹如‘私人定制’,表达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与渴望,是一种纯自我的教育选择性行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他也担忧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更为教育寻租、腐败提供了温床,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和强烈不满。
在葛剑平看来,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乱象的形成有复杂的成因。“应该说,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由于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禀赋各不相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今年1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2月17日,教育部聚焦择校问题突出的19个大城市,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城市提出有针对性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对于实施意见里提到的学区化办学新政,葛剑平很赞同。在他看来,实行学区化办学,至少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优质学校输出品牌、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渗透、互补和共享;二是有利于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其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三是有利于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的实施,逐步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逐步缩小校际间管理水平差距。
“学区化办学的方向有了,现在各地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好学区划分的均衡、学区职能的界定等问题,以充分发挥政策缓解择校问题的积极意义。”葛剑平说。
严把招生关口排除各种权力干扰
“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既然是义务教育,就要保证每个孩子公平入学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说,“要保证公平,关键环节是严把招生关,真正做到随机就近入学,排除权势阶层的干扰。”
丁金宏说,就近入学其实从技术层面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关键是“条子生”问题。每到招生环节,一些校长总要留出一些名额,照顾各种关系户。其实,面对各方利益关系,校长也有苦衷。“在一些权势阶层人士看来,给子女谋一些上学、看病的好处不算腐败。于是,以各种方式与校方交换资源,为孩子谋得一个机会,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所以说,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关键是权势阶层要带头,把其作为不正之风狠狠地抓一抓。”
既然是义务教育,就按义务教育规则去办。在丁金宏看来,所有学校都应该一视同仁地以“就近入学”为原则招生。“条子生”、“共建生”等,都带有一定“利益”色彩,不能这里放一条口子,那里放一条口子,就近入学必须打破这些东西。
“在严把招生环节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多年发展形成的差别,今后努力的另一个方向是,在资源配置上,缩小差距,力求均等化,这肯定有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丁金宏说。他认为,学校硬件建设上的均等不难实现,教室、操场、教学设备等,只要增加投入就可以逐渐改善。
丁金宏说:“其实,家长们更在意的是师资水平,校长、教师轮岗对促进均衡很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不要造成教师生活上的困难。”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家长难以取舍
“不只中国的家长择校,美国的家长也择校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朱善萍,听记者问起择校问题,不无感慨地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把每一所学校办得有优势、有特色,让家长无法取舍。”
据朱善萍介绍,过去,南京的好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老城区,像新发展起来的河西新城没有好学校,于是老百姓就拼命往老城区择校。最近几年,老城区的南京外国语学校、金陵中学、一中等优质校,都分别向河西新城以及南京郊区,建立与母体校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管理水平基本相同的分校。这样一来,从资源配置上,老百姓认可的优质教育资源呈现出“星状”分布格局,城市每一个区块都有优质校,给老百姓提供更多选择。
“均衡优质资源配置,以及建立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或初中、高中六年一贯制,都只是现阶段暂时满足老百姓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升学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招生升学难题,我觉得,最紧要的,还是要把每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得让家长无法取舍。”朱善萍说。
朱善萍举例说,这需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也需要办学水平评价体系的配套改革。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特色是模拟联合国,注重培养孩子成为外交官的37种品质;比如,金陵中学的特色是培养卓越科学家,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再比如,某学校的特色是艺术教育或体育。
“如果每所学校都办得有特色,那么,当家长选择学校时,就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按升学率来选。”朱善萍认为,“只有按照近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远期把所有学校都办出特色,围绕升学所展开的激烈择校问题,才能得到根治。”
< 前一篇: 早教监管“真空”亟待政策填补 < 后一篇: 评价中心召开学校评价方案校长咨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