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下)

发布时间: 2014-01-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4/01/14 发布者:ym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邬志辉  秦玉友  赵忠平

 

  上学交通工具

●农村学生乘坐的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

●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

●区域差异存在,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寄宿制学校建设

●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

●硬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学生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在政策、资源上对农村地区持续倾斜支持,农村地区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不过,人民群众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关注教育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从充分与公平的立场上看,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将从充分与公平的视角关注农村师资、学生负担、校车配置与运转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问题。其中,《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下)》聚焦农村学生上学交通工具使用情况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情况。

 

    上学交通工具

    农村学生的交通安全保障需加强

    当前农村学生乘什么类型的车辆上学?学生乘车的花费情况怎样?乘车的需求和满足情况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课题组为此专门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了解。

    (一)交通工具:类型多样,以公交车为主

    学生究竟是乘坐哪些类型的车辆上学呢?调查显示,公交车、面包车/三轮车、摩托,以及私家汽车是农村学生的主要通勤工具。其中公交车是学生最主要的通勤工具,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4%41%,面包车/三轮车是学生选择第二多的通勤工具,小学和初中分别占13%22%。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公交车的安全性相对高于其他几种交通工具,采用面包车/三轮车,以及摩托车通勤的安全隐患要明显高于公交车。但是,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安全防护仍然有待提高。乘车没有随车人员陪同的占84%,通勤车辆安全带配置情况也不理想,通勤车辆没有安全带的占43%,通勤车辆有安全带并且从不要求系安全带的占31%。从拥挤程度来看,不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面包车/三轮车,车厢的拥挤程度均十分严重,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这些车辆较拥挤。

    (二)交通花费: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

    调查显示,在乘车上学的学生中,单次乘车花费不足1元的学生占13.17%,花费12元的学生占37.93%,花费2.13元的学生占25.71%,花费3元以上的学生占23.20%。如果按每月22个上学日计算,学生月均乘车费用介于44元至132元之间。考虑到学生的家校距离和通勤间隔,家校距离过远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单程通勤费在12元之间的学生每日通勤的可能性较大。以这部分学生来计算,如果学生每日在家校间往返一次,则每年的通勤费用在396792元之间,2012年全国农村家庭居民人均纯收入是7916.58元(其中甘肃最低,为4506.66元),这一通勤费用占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左右,这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可能仍存在一定压力。

    (三)区域差异:发达地区通勤情况更好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多学生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工具上学,这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较发达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公交车作为最重要的通勤工具,城市和县城学校学生乘坐比例远高于乡镇和村屯学校学生。这一差异趋势也类似地表现在私家汽车的选择上。在摩托车、面包车/三轮车的选择上,城乡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向,农村学生对这些通勤工具的选择比例高出城市和县城学校的学生(见下表)。可以看出,经济社会状况发展较好的地区,学生通勤工具选择的安全性普遍较高。

 

城乡乘车通勤学生所乘车辆种类及比例统计表

 

摩托车

公交车

私家汽车

面包车/三轮车

其他

样本量

城市

3.68%

78.78%

14.29%

0.57%

2.69%

707

县城

3.41%

76.16%

13.00%

1.86%

5.57%

323

乡镇

10.05%

62.96%

10.05%

10.05%

6.88%

189

村屯

7.36%

62.81%

4.56%

15.40%

9.88%

1468

总体

6.10%

68.63%

8.52%

9.49%

7.26%

2687

城乡差异

F=23.420sig=0.0000.001

 

    寄宿制学校建设

    硬件条件与管理水平待改善

    在学校撤并之后,部分学生家校距离变远,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取校车通勤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两个方法。作为学校布局调整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和配套服务的达标和运转情况如何?寄宿生的构成是怎样的?其生活适应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促使寄宿制学校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来源:村屯学生寄宿较多,但基本以高年级寄宿生为主

    从寄宿生的生源地看,村屯学生是农村寄宿生的最主要来源,占所有寄宿生的85.7%。在小学阶段,村屯学生的比例高达92.5%;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住宿现象并不明显,学生住宿年龄普遍较大。在小学寄宿学生中,10-12岁学生占70.6%。从性别结构看,总体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女生占51.1%,略多于男生。从学段看,小学女生占53.0%,初中女生仅占46.7%

    (二)硬件条件:配备水平普遍提高,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

    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硬件设施是寄宿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课题组以住宿条件、食堂环境及生活健康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住宿条件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配备了食堂,配备率达83.4%,但食堂的标准化程度普遍不高。开水房的配置率达58.3%。浴室配备率为65.1%。但人均居室面积达标率仅为39.5%。在一人一床的达标方面,达标率也仅为34.0%。从寄宿学校的住宿、食堂建设等硬件条件达标率来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寄宿管理:多数学校配备生活教师,但专职化程度低

    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生活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寄宿制学校需要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以照顾、管理寄宿生的生活。调查发现,配备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占63%,其中75.6%由本校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专职生活教师只占24.4%。这些专职生活教师大多为周围村庄年纪较大的村民,并无专业经验,同时也缺乏进一步的在职培训机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大多负责管理学生的作息和宿舍卫生,维持纪律,确保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等,对寄宿生的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生活教师则较少关注。

    (四)生活适应:食宿较好情绪稳定,能够全心投入学习

    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适应性方面,课题组主要关注住宿生的用餐、睡眠和情绪控制情况。在用餐方面,调查显示,住宿生的用餐量与其在家时差别并不明显,大部分学生都能在食堂吃饱饭,并且对食堂饭菜的满意度较高。在睡眠方面,由于学生宿舍通常有统一的熄灯就寝和起床时间,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在睡眠质量方面,大部分寄宿生的睡眠质量较好,在课题组调查的90名生活教师中,有77.1%的教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的睡眠很好,只有3.6%的生活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的睡眠不好。在情绪控制方面,调查发现,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因为想家而显得焦躁不安。大多数学生能控制住自己的想家情绪继续学习,这一比例为89.2%。这可能与寄宿生的年龄较大有关。

 

    结论

    发展农村教育尚需各方努力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的第二个完整年份。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农村教育继续保持了近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并取得了新的进展。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角度全面审视农村教育各要素的发展情况,重点关注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课业负担、农村学校校车配置及运转,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等情况后发现,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在总体发展上有很大进步。

    在师资配置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结构得到很大改进,增量需求逐步趋缓,师资质量也获得了显著提升,师资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教育的师资配置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在学生课业负担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体基本趋于合理,特定群体(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的课业负担更为突出;在上学交通工具方面,当前农村中小学以公共交通为主,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寄宿生以村屯学生为主、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学校的硬件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很大改进空间,绝大多数寄宿制学生生活适应情况良好,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

2012年,我国农村教育在软硬件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当然改进空间仍然很大,尚需各级政府和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快速和持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