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抓实新课程师资培训

发布时间: 2013-11-28 来源: 课程中心 发布者:ym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

 

全方位抓实新课程师资培训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韩宝江

 

内容提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必须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创新教师的课程培训方式,努力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教师培训计划,协调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并可以适当超前。该文就教师培训方式做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种培训思路,有利于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全方位  师资培训  新课标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走过十二年,这个课程管理实践的时间跨度对于形成一整套完善成熟、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而言还是相对短暂的,还有更多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亟待持续不懈的研究、论证、推进、完善。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尤为重要。课标教材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空间,同时对教师驾驭教材、学生和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新教师课程理念、提升专业技能素养,帮助教师掌握有关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健全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创新教师的课程培训方式,努力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实施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积极研究、认真扎实地开展教师培训,落实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改进教师培训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注重对教师基本功的培训,采用小片联动、评优竞赛、跟踪培训、校本教研、骨干送课、读书活动、项目管理、出国培训等多种形式。

1.课堂教学观摩与竞赛

实施课堂研讨式培训,培训者先上示范课,再结合课例讲理论,直接呈现新课程理念。提倡各学科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先上试验课,同科教师观摩讨论,鼓励教师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共享成功经验和培训资源。教师推出观摩课或示范课,请专家点评,安排教师自由讨论的时间,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倡导课后反思,注意整理教学心得,写好课后笔记。要求教师既执教又执笔,做新课程的有心人,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及其效应,认真分析教学实施中的得失,并拟好相应对策进一步改进教学。

抓好教研组的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以学科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立足学校课堂,集体讨论备课。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评比,开展教学基本功全员培训及达标考核。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研讨教学问题及教学方法的目的,使教研组真正起到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启动校内教师多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促研,历练团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区域以组织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发展抓手,搭建课程实施技能展示平台,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切实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能力。

2.建立交流机制,带动农村山区校

积极探索、全面推行在区域教研基地内骨干教师跨校兼课、跨校带徒、跨校教研的方法、策略,促进优质师资、教学资源共享,推动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校际间师资配置的相对均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教师工作岗位交流制度,涵盖所有学科;对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校级及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挂靠原工作单位实行跨校巡回教学,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师交流在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农村、山区的学校的教育发展相对薄弱,需要切实加强农村山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组织“名师指导团”深入农村山区学校和相对薄弱校上示范课、听课、评课、举办讲座,指导校本教研,帮助这些学校切实改进教学,提高薄弱学校和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等能力和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向薄弱校、农村校和山区校流动,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定期到农村支教,让农村校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均衡城乡学校师资配置,有效提升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大山区教师培训力度,坚持实行山区骨干教师带薪脱产培训研修制度,农村教师到城区挂职学习,有效提高农村山区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山区教师待遇,稳定山区教师队伍。在骨干教师、管理创新奖、教学创新奖和特教创新奖等评选过程中,设立农村校、薄弱校、山区校专项指标,逐步扩大推荐比例。改变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扩大骨干教师比例。逐年增加高水平新教师比例,尤其是增加英语及音体美教师的招聘,解决结构性缺编问题,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3.研训一体化建立培训网络

教师培训贯穿于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要密切关注和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加强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科学研究,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重要特点是基础性、全面性。中小学教师不一定要求掌握某一学科的高深知识,但要求成为通晓人文、自然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型的人才,成为少年儿童教育的专家。加强综合课程、英语、信息技术等师资的培养,逐步实现“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实现教科研一体化,科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以校本研训为专题的专家讲座、专题论坛活动,突出问题性、专题化、系列性。跳出单一学科专业的框架,以多元化的业务培训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打造一体化培训体系:打破原有教育教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多学科联动,拓展专业知识与提升综合素养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德育管理的一体化;根据教师的专长与兴趣确定学科专业主攻方向,重点进行专业学习和教学打磨,为将来在特定教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并成为骨干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建立与新课程实施同步的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等促进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终身学习、自主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质量。建立师范院校、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学校多级培训网络,形成校本培训、基础培训、区级培训、高端培训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及时快捷、交互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以网络备课为主要形式,广泛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丰富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不断丰富教师研修网资源,使教师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搭建集体成长平台,推动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教师队伍从理论到实践、从继承到创新、从主动到自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4.建立校际协作组,发挥集团优势

城区学校分布相比农村要密集得多,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几所学校联成学区教学协作片组或者叫校本教研协作体、校际联盟,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开展集体备课、跨校教学援助活动,推行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资源共享、集众智慧、博采众长,攻破教学难关,互助共赢。积极贯彻落实“开放式办学”思想,充分发挥教育集团、校际合作共同体、校际联盟、协作片区等交流平台的功能,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校际联盟作为一项特色,包括公立校之间、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的集体备课、联合阅卷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增强教研实效性,以“学区”为基础构建区县级教研、协作片组教研和校本教研三级教研模式。区县教研活动引领区域的教育教学方向,教学协作片组开展片级培训研讨竞赛活动。校本教研以随时发生、随时研讨、随时解决,是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采取“课题引领—课例研究—行动跟进—实践反思”的模式把教研组的校本研修和课题研究整合起来,实施校本研修课题化、课题研究校本化、主题研修系列化。高效、有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有利于教师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全方位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5. 举办专修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

坚持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与师范院校紧密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引进培训项目,举办各种层次的学历进修班、骨干教师研修班、班主任培训班,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学历,鼓励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师范院校教育硕士,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以培养优质师资为目标,提升骨干教师发展层次,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管理水平、理论水平和科学育人策略等整体素质。坚持全员参与、分层提高的原则,分批次对所有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坚持导师带教、联片教研组活动等有效做法,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本着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专题讲座与交流讨论相结合、专业引领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主题引导、专家引领、问题梳理、课堂互动、实践展示、总结反思等形式开展分层培训。

重视对领军型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导师团、名师大课堂、研修工作站等机构开展导师带教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特级教师、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含班主任)带头人,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以提升专业素养,形成骨干教师带动全员教师的逐级培养模式。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采取骨干带徒的形式,一对一结对帮扶培养青年教师,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水平螺旋式上升。深入开展教育研究活动,进一步加快优秀教师成长步伐。定期聘请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一线教师做示范观摩课,通过导师带教、课题研究、异地培训、国外考察学习等方式,发挥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注重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更关注每一位教师自主、可持续地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新课改的“新”体现在育人目标、课程观、教师观、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机制多个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教师培训计划,协调整合有关职能部门的力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并可以适当超前。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以及相关政策、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持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应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中心整合教育资源,在推进课程改革和促成教师职业发展两个层面,以教育科研为基本途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学科教研组建设、学习型学校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等职能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岗位培训与管理,形成教师研修一体机制。

鼓励教师立足学校实际,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广泛开展校本研究,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教师群体围绕区域学校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态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全面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因为,学校不仅是教师实施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发展的基地,也是教师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专业成长的基地,应该具有使教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让每位教师享受到职场的幸福和尊严。

 

 

本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1309期。

作者信息: 韩宝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文学、美学、艺术学。

 

 

 

Baidu
map